重視程度高。

理所應當!

今天逛了一圈文漢,當地高層都是全程陪同,在逛了一圈文漢過後,高層從始至終都沒有詢問何致遠對文漢的看法。

何致遠也沒有解釋對文漢的看法,在參觀完成對文漢過後,何致遠又踏上了連夜回到榮海的航班。

在何致遠臨走之際,他也對文漢的高層明確的說了一下,在接下來一段時間裡,關於夏江計劃的第一批次兩個名額,他會考察多個城市,並不是說一個文漢就已經結束了。

所以,最終結果還需要在考察結束過後才會透過致遠科技正式公佈。

文漢高層也點頭答應。

他們當然不認為這麼重要的一件事,很快的就能做下決定,接下來還有好幾個城市需要進行考察。

但是是哪幾個城市需要考察?

文漢高層現在心裡沒太多數,但是想一想,接下來還有這麼多個城市都需要考察,比文漢有競爭力的城市肯定還有一部分。

即便數量不多。

但本身就只有兩個名額,僧多肉少,文漢能否真正的拿下這座生命之環,他們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去等待。

文漢當地的居民沒能在何致遠來到這裡的當天宣佈文漢成為夏江計劃第一批建設生命之環的城市,多多少少還是有些失望。

因為後面還有很多座需要考察的城市,名額一共就只有兩個,花落誰家,現在未知。

在何致遠回到榮海過後。

開始開啟土壤汙染處理的大規模程序,北部農業生產基地因為擁有了土壤汙染滲透核心,所以在近期的訊息彙報之中都明確說了。

經過土壤汙染滲透核心處理過的土壤,其土壤狀況相比較最開始有了大幅度提升,倍平衡的土壤物質讓土壤呈現出了極度適宜植物生長的狀態。

一畝地在經過土壤汙染處理過後,增加10%~20%的產量確實不算太大問題。

一畝地增加10%或者20%不算什麼。

但是整個北部農業生產基地的總體產量增加10%~20%就能多養活數百萬人!

這件事做好了,就是功德無量。

吃飯的問題,永遠都是社會發展的最大問題,這些年來由於城市化的發展,農村農業開始日益萎縮,大規模機械化種植農業已經成為了供應全大夏十幾億人的“生命之源”!

除了北部農業生產基地,東部農業生產基地和中部農業生產基地同樣對致遠科技的土壤汙染處理裝置擁有極高的需求。

他們的訊息發過來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目前土壤汙染共有1.25萬成就點。

在榮海的集中式土壤汙染處理基地建設成功過,目前能夠解鎖的,比【土壤汙染滲透核心】等級更高的裝置有兩個。

【土壤汙染震盪尖端】

消耗成就點3000,單日最大處理土壤汙染40wl,可以將土壤汙染提升兩個等級,運作最大深度25m,每90天需要進行一次充能和清理。

生產時間30天。

【“大地級”土壤汙染處理終端】

消耗成就點6000,單日最大處理60wl,採用風光熱自發電,能夠在固定執行的情況下,每200天充能並清理一次,最大土壤汙染滲透深度50m,可一次將土壤汙染提升至最優級。

生產時間60天。

震盪尖端以及大地級兩個裝置,從價效比來看,震盪尖端的價效比還會相對更高一些。

大地級相比較震盪尖端最明顯的變化就是處理深度提升到了50m,單日最大土壤汙染處理量達到了60wl,同時將土壤汙染的等級能夠直接拉昇到最高階別。

這就說明了大地級更為明顯的效用是針對深層次以及極其頑固的高強度土壤汙染,比如化學化工,有害廢棄物,甚至高能輻射長期汙染的土壤。

汙染積年累月會大幅度的滲透到土壤深處,而這才是大地級真正的發揮地,而震盪尖端是更適合作為農業生產的,在效率不俗的同時,能力也有所保障。

並且價格更便宜。

以現在1.25萬成就點,一次性可以購置足足4座!

大地級目前尚且不知用武之地,所以購買震盪尖端會是更好的選擇。

於是使用1.2萬成就點購置4座震盪尖端過後,接下來也就只剩下了500成就點。

不過目前土壤汙染的成就點還是相對很容易得到的,成就點稍微少一點並非算是什麼問題。

在榮海土壤汙染處理基地開始生產4座震盪尖端過後,何致遠開始著手於一系列的檔案批覆。

尤其是關於致遠未來大學的學校建設,招生考試等一系列問題,致遠未來大學是完全由致遠科技負責建設的。

這所學校建設在致遠新區的中心靠外一點區域,規劃並正在建設的總體規模為270萬平。

從佔地規模來看,這個學校的體量並不大,在規劃招生裡面,一期最大招生為3000人,由於學校是6年全日制,所以學校最大容納量不會超過2萬人。

對於一座總體規模270萬平的學校來說,最大容量不超過2萬人。

相對而言已經可以認為是比較寬敞的了,致遠未來畢竟是一個很特殊的學校,目前這所學校制定的學科基本以理工科為主,少數文藝科為輔。

大概比例7:3

因為從致遠未來大學畢業過後,是需要從分配工作的。

理工科的人員可以分配大量的技術崗位,這和致遠未來的技術指向也是一致的。

另外的3成文藝科對應火炬公益和凜淨科技等一系列公益商業,公益,商業崗位以及致遠新區裡面各個事業單位的職位。

畢業包分配的學校當然獨此一家。

但同樣也壓力巨大,限制每年度的招生規模,也就是為了減少人員安排的壓力。

在解決人員安排的問題之前,重要的還是要讓這所學校裡面畢業的學生能在真正意義上擁有足夠的能力去適配這個工作。

也就是要讓學校裡面的所有學生畢業過後,自身的能力素質都能夠提升一大截。

要解決也不難。

衍生技術研究院就可以用來解決相當大部分的問題,提升人員的素質。

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拔苗助長”。

學校的所有教職工人員,全部都由致遠科技裡面的研究人員來擔任。

“原湯化原食”。

不愁解決不了人員的素質問題。

然後才是工作安排的問題,一年3000人,十年3萬,用不了多少時間,致遠科技畢業包分配工作的體系就會大飽和。

飽和就意味著不流動,只進不出就會變成一潭死水,雖然看起來穩定,但是不流動就會變臭。

活水也會變成死水。

所以即便是砍上一刀會很痛,這把刀一定要砍,從上到下砍個遍,才能讓死水出去,活水進來。

但又必須在很大一部分情況上滿足致遠未來學生對於穩定工作的渴望,如果沒有這份渴望,就會讓學校的沒有好的招生。

在思索片刻過後。

何致遠還是決定在畢業包分配的工作體系上增加一個30年的限制條件。

就是無論從事什麼工作,只要是致遠科技安排的,30年期一過來,都要退出這個體系。

在計算之中,從致遠未來成功畢業的學生,平均年齡也該在24~30歲間。

工作30年,基本上也就抵滿了退休年齡,抵滿了退休年齡要退,沒有抵滿也得退,只是多發一部分一次性退休補償。

致遠科技說到底並不是一個體制單位,而是具有明顯商業性質的公司。

相比較普通商業公司“傳承製”,何致遠更希望的是以致遠科技為主的所有附屬。

只要期限一到,即便剛剛坐上更高位置,也得退。

相比較單位。

30年期也就是個固定額度,就算每年以畢業3000為例,30年就是致遠科技最多同時為9萬人提供穩定工作。

9萬人就是一個死的數字。

多一個人都不可以,有人進來就必須有人出去。

即便某一年度退的人遠多於進的人。

這些空位,即便是空著,也不允許被佔著。

因為這本來就是致遠未來大學學生的專屬通道,吸納了這個專屬通道以外的人,當某一天空位突然滿足不了學校畢業的人數過後。

9萬這個數字就會被直接撐破。

破了,想要補回來那可就難了。

這個辦法和現行的退休體制是有些像的,不過在體系上更強硬了一些,說好的30年就是30年。

能夠進入致遠未來大學讀書的,18~27週歲。

6年學士,5年碩士,4年博士。

而是致遠未來的招生是廣大社會人員,會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工作不滿30年就會抵達退休年限。

相對來說,死規矩要殘酷一些,但也會公平很多。

致遠未來最多也就只有9萬人規模,也會讓致遠科技的周邊壓力大減。

何致遠預估致遠科技的人員巔峰時刻,旗下員工應該不會超過20萬人。

對於一個超大型企業而言,20萬員工確實不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