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的鮮血,化作了濃烈的酒液,而如今它成為了擺在喬松面前的第一個棘手問題——仇恨!

要想收服李牧以及他所率領的趙軍,甚至征服整個趙國、統一天下,就必須直面“仇恨”這兩個沉重的字眼。這爐臺上小巧玲瓏的一壺烈酒,此時已重若千鈞。

“用仇恨釀造的酒水,無怪乎如此的烈!”喬松再次將酒杯放在鼻尖聞了聞,發出一聲驚歎後,話鋒忽然一轉,說道:“然而這種烈酒,喝多了容易沉醉,讓人神志不清,飲之傷身,還是不喝為好!”

說完,喬松目光轉向李牧,持酒杯的手微微一抖,那隻酒杯噗通一聲,便掉入了皚皚白雪之中。

“父兄之血釀製成酒,怎能不飲?!”李牧猛地一拍桌子,雙眼之中隱現著猩紅的仇恨光芒。

站在大秦的角度來看,大秦乃是勝利一方,趙人的仇恨只會導致更多的傷亡和悲劇發生,因此應該捨棄。然而站在趙國的立場上,這樣的仇恨在時刻提醒著他們,莫忘復仇。

因此,面對這樣一壺酒,兩人選擇了不同的答案。

喬松臉色頓時變得冰冷了起來:“將軍,今有烈酒長平血,安知明日不會有更烈的井陘血,邯鄲血!這樣的烈酒,將軍以為,何日能夠!”

“趙人血性,何懼之有!”

“哼!”喬松冷笑一聲:“血性?昔日我大秦武安君可將你趙人四十萬俘虜盡數坑殺,你當本君就不敢血屠了你趙地!

殺一是為罪,屠萬是為雄,屠得九百萬,方為雄中雄!

為滅你趙人仇恨,本君可以讓你趙地十室九空!本君倒想看看,你趙人以仇恨鑄就的城牆,能擋得住我秦劍幾次揮砍!”

鏘啷……

突然間,一陣清脆的拔劍聲響徹四周,李牧毫無徵兆地抽出了那把威震天下的鎮嶽劍,怒髮衝冠,對著前方咆哮道:“我殺了你!”

原本以李牧沉穩老練的性格,絕不應該如此衝動和失去理智,但剛才聽到的那句“屠得九百萬,方為雄中雄”,卻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他心中爆炸,令他瞬間陷入極度恐慌之中。

眼前這個與自已相對而坐的年輕男子,此刻在李牧眼中不再是一個普通的人,透過他李牧看到了白骨累累,看到了血流成河,看到了家家縞素,看到了千里無人煙。

這種恐怖景象如同一場噩夢般縈繞在李牧心頭,讓他心生畏懼,只想立刻將這個禍害斬殺於劍下。

然而,面對李牧凌厲的攻勢,喬松卻毫不畏懼,他挺直身軀,眼神堅定地直視著那柄即將劈向自已頭頂的鎮嶽劍。

只見劍光一閃,鎮嶽劍在距離喬松頭頂僅有一拳之遙的地方戛然而止,任憑李牧再如何衝動,劍身都無法再往下挪動分毫。

此時的李牧雙手劇烈顫抖著,嘴巴張了又合,卻始終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語。

喬松緊握純鈞劍的手指微微鬆開,然後猛地伸手抓起火爐上的酒壺,全然不顧壺身滾燙,咚的一聲重重地放在李牧面前,聲音震耳欲聾,厲聲道:“這便是用仇恨釀造出的烈酒,將軍還要再飲嗎!”

噹啷……

隨著一聲清脆的響聲傳來,那把名震天下的鎮嶽劍此刻卻彷彿失去了所有力量一般,無力地墜落下來,狠狠地砸在了腳下堅硬的雪地上。

它與地面撞擊所發出的聲音,在這寂靜的環境中顯得格外刺耳。

李牧身體搖晃著,艱難地向前邁了兩步後,終於支撐不住,轟隆一聲摔倒在地,坐在了冰冷刺骨的雪地上。

寒冷的北風如刀割般吹過他的臉頰,讓他原本有些混沌的頭腦逐漸變得清醒起來。他抬頭望向眼前這個年輕的對手,眼中滿是絕望和無奈,但更多的還是深深的悲傷。

喬松默默地觀察著李牧的反應,見時機已經成熟,便緩緩開口繼續說道:“趙國源自於三晉之地,自從當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開始,至今已過去了整整一百八十一年。

如今趙國即將滅亡,將軍悲痛不已乃是人之常情。

然而,想當年三家分晉之時,你們趙國人卻是滿心歡喜,又何曾考慮過晉國宗室的感受呢?

再往前追溯,武王伐紂之時,大軍踏入朝歌,那些商朝的百姓們心中又是作何感想呢?

正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是而已。”

“哈哈,如是而已,好一個如是而已啊!”李牧悲涼而又悽慘地大笑著,淚水順著他憔悴的臉龐滑落下來,“難道在君上您的口中,這一切都只不過是輕描淡寫的四個字而已嗎?”

他的聲音顫抖著,其中蘊含著無盡的悲憤和哀傷。

“將軍以為,什麼是趙國?

是趙王?

是趙國宗室?

是趙國權貴?

是趙國疆土?

是趙國文字,習俗?

或者是,趙國百姓?

亦或者,這些都是,又都不是。”

這樣的問題一下就讓李牧愣住了,他一瞬間想起了很多個答案,卻似乎始終不能代表趙國。

不待李牧回答,喬松便繼續道:“一百八十一年前,晉人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再往前,周人在王旗的號召下大肆擴張,更遠久的年代,商人的象軍南征北戰……

往前歷數千年,趙國?呵,不過滄海一粟罷了。

如今,將軍不懼數九寒冬,在此安營紮寨,與我秦軍相持數月,為的又是什麼?”

“將軍無法回答,本君也無法回答。或許,在數百年後史官們研究史書之際,方才在字裡行間狹小的縫隙中,發現趙國這兩個字。”

喬松的話蘊含著獨特的韻律,蒼涼而充滿歲月之感,聞之讓人彷彿置身於歲月長河,跟隨著他的一字一句,去遊覽那波瀾壯闊的過去。

李牧沉默良久,用沙啞的聲音答道:“誠如君上所說,趙國不過一粒微塵。然,商亡之際,有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亡。趙國屹立百餘年,當不讓其專美於前!”

忠義,又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在這個命如草芥的年代,這些在後世看來有些虛浮的東西,卻往往是士子畢生所求。用後世的觀念,去看待當時發生的事情,無疑是愚蠢的。

對忠義,喬松是既是贊同,又是痛恨夾雜著惋惜。

贊同忠於大秦者,痛恨卻又惋惜忠於列國者。李牧,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所以,對於這個問題,喬松只能讚歎:“伯夷,叔齊,誠高潔之士也。然此等高潔之士,除了美名之外,又有什麼呢?

相比起商王叔父箕子,遠赴苦寒之地建國立業,使商人綿延至今,將軍以為誰更勝一籌呢?”

偷換了一下概念,喬松緊跟著就轉移起了話題:

“將軍想去做伯夷,叔齊之輩,可將軍麾下兒郎呢?伯夷,叔齊孑然一身,死便死也,將軍卻並非如此啊。

本君也不去說什麼,趙王昏庸無道,權臣顛倒朝政之類的爛熟之言。本君只希望將軍考慮清楚,麾下數十萬兒郎的未來。是想要讓他們隨將軍赴死,以全忠義之名,還是能夠迴歸故里,與家人團聚。”

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有喬松前面那句話,李牧毫不懷疑,執意固守,這二十萬兒郎將會步長平一戰趙軍的後塵。

可放棄嗎?

李牧不免心神動搖。

喬松望著這紛飛的大雪,思緒彷彿再度回到了北疆,他帶著一種感慨的語氣道:“遙想將軍當年駐守雁門,忍辱負重,示弱以迷惑胡人,最終一戰而滅匈奴十萬,自此揚名天下。

將軍應當知曉,草原上的部落對於我中原各國的威脅。

草原如此,南方百越也是如此。還有我秦國更西面的西域,齊國大海的盡頭,燕國更北部的嚴寒之地。這個天下是很大的,我中原之民並非天下唯一。

將軍一死了之,以全忠義固然可名留青史。可將軍以為,此等美名,比起駐守邊疆,庇護百姓哪一個更好呢?”

“所謂趙人,秦人,不過換了一個稱呼罷了。難道,我秦國統一趙境,將軍原本熟悉的百姓,便不再是那個百姓了不成?”

一番真誠的話,直戳李牧心房,讓他不禁苦笑了起來。

以往聽聞秦國北地君一張口齒凌厲非常,他還有些不信。可今日,他算是領教了。這一副口齒,真是可當百萬雄師啊。

此種口舌之術,還並非縱橫家那一套誆騙之法。反倒是其中的真誠,讓人難以招架。

“君上,您就是這麼勸降的嗎?”

“本君從未有過勸降的經歷,也不懂該如何勸降,故此不過將心比心罷了。”喬松一臉坦然的道,絲毫沒有因為剛才耍的小手段而羞愧。

李牧沉默半天,沒有說話。

喬松也不急,而是道:“言盡於此,多餘的話,本君也不必細說了。距離開春,還有一段時間,該如何決定,將軍心中自有答案。

本君,便先告辭了。”

李牧起身,二人再次相互一禮。

隨即,喬松轉身,抓起了一旁的斗笠,戴在了頭上,騎上馬再度朝著秦軍陣營而去。不多時,便被大雪吞沒了身影。

黑色的秦軍陣型緩緩撤退,一場對撞消散於無形。

李牧獨自一人立在風雪之中,心頭一時間思緒萬千。良久,他重重的一嘆,轉身回了井陘關。

入關的那一刻,一個個趙軍士卒急切地迎了上來。看著這一個個年歲不大,甚至其中還有些還沒有衣服鎧甲大計程車卒,李牧的眼中不由得泛起了熱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