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阿赫邁德·沙的統一事業
阿富汗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夏蟲蟲語冰 加書籤 章節報錯
阿赫邁德·沙最為持久的功績是將現今阿富汗的所有地區統一,這一統一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時間才在外部壓力和內部人口的接受下穩固下來。他的領導下,阿富汗人在世界舞臺上迎來了輝煌的歲月。
在阿赫邁德開始集結權力和領土時,沒有其他勢力能夠阻擋他前進的道路。印度的莫臥兒王朝由於昏庸統治和宗教衝突而走向沒落。西方的戰爭摧毀了波斯城鎮,中亞的發展達到巔峰,但絲綢之路的貿易逐漸被海上貿易取代。火器技術的傳播使得來自草原的劫掠騎兵失去了優勢。
穆斯林世界唯一倖存的國家是奧斯曼土耳其,但它距離阿富汗有一定距離。英國和俄國填補了南亞的權力真空,為阿富汗國的未來亞洲帝國奠定了基礎。
1747年,阿赫邁德被選為杜蘭尼普什圖人的最高首領,首要任務是擴大他在坎大哈的狹窄根據地,坎大哈是阿富汗的首都。他從吉爾查伊普什圖人手中奪得伽色尼,同年和平地從紅頭巾統治者手中接管了喀布林。
阿赫邁德將目光轉向東方,接下來的目標是白沙瓦,這是莫臥兒王朝控制的印度河流域的門戶。儘管在1748年與莫臥爾王朝將軍米爾·曼努的交手中有小小的失利,但次年,透過威脅要洗劫德里,他從莫臥兒印度獲得了大片土地。這使得阿富汗統治者獲得了印度河口的信德地區和印度河以西的領土。
阿赫邁德成功統一了所有的普什圖人部落,為他們在世界舞臺上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然而,這一統一最終未能持久,東部和南部的普什圖人最終分離出去,先後被錫克教徒和英國統治,後來整合進20世紀的巴基斯坦。
在東部普什圖部落的支援下,阿赫邁德的軍隊膨脹到25000人,並向西部挺進。經過九個月的圍攻,他奪取了赫拉特,並在兩年的戰爭後將波斯的呼羅珊地區納入自己的帝國,包括重要的城市馬什哈德。
然而,在1749年,阿赫邁德的下一個目標是在興都庫什山和阿姆河之間奪取土庫曼人、烏茲別克人、塔吉克人和哈扎拉人的土地。與他在波斯和印度的征戰不同,興都庫什山和阿姆河之間的土地一直保持在普什圖人的控制之下,但在那個時代,將其整合進阿富汗的民族國家仍然是個難題。
阿赫邁德餘下的征戰都在印度進行,他試圖鞏固和擴大自己的統治,征服了克什米爾和旁遮普地區,包括拉合爾市。他於1757年奪得德里,但允許莫臥兒王朝蘇丹保留王位,並安排自己的第二個兒子帖木兒·沙作為代理人監督莫臥兒王朝蘇丹。然而,儘管有豐厚的財政收入和年供,這些財富都被阿赫邁德大方地分給了追隨者,而在印度的連年征戰已經得不償失。
當德里的蘇丹接受了阿富汗人對其帝國大部分地區的控制時,他的非穆斯林臣民卻不滿。錫克教的支持者在旁遮普地區獲得了力量,對來自德里或坎大哈的穆斯林統治表示不滿。此外,控制西部和中部印度的印度教馬拉地人開始向北挺進莫臥兒王朝的領土,他們於1757年在錫克教徒的幫助下擊敗了帖木兒·沙。
作為回應,阿赫邁德宣佈了抵抗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的神聖戰爭。這個號召得到了廣大普什圖人和俾路支人的支援,這些人可能幫助阿赫邁德在國內鞏固統治。1761年,兩支龐大的軍隊在帕尼帕特對峙,上演了印度歷史上的許多災難性戰役。阿赫邁德取得了一次決定性的勝利,屠殺了大量士兵和陣營追隨者。這場戰役對後來的歷史學家來說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他們認為這場戰爭和巨大的損失削弱了印度抵抗英國的能力。幾年後,英國在比哈爾和孟加拉國強化了控制,並深入到恆河流域,開始在印度建立一個真正的帝國。
稍後的1761年,錫克教徒開始反抗阿富汗人。阿富汗人不斷征討,直至1769年,他們成功地摧毀了錫克教廟宇,並屠殺了成千上萬的錫克教信徒,但他們未能奪回對旁遮普地區的控制。
當阿赫邁德全力致力於他的印度領土時,在王國的另一端,布哈拉的埃米爾試圖宣稱對興都庫什山北部可汗領地的宗主權。在晚年時,阿赫邁德與布哈拉的埃米爾達成了協議,劃分了他們在阿姆河沿岸的勢力範圍,這一劃分至今仍是阿富汗北部邊界。埃米爾以據說是先知穆罕默德穿戴過的斗篷作為禮物,簽署了這份協議。阿赫邁德在坎大哈建造了一座清真寺以儲存這件遺物。1994年,當塔利班領導人毛拉奧馬爾第一次攻佔坎大哈時,他穿上了這件斗篷向世人展示。
1772年,由於罹患癌症,可能是由先前的鼻傷引起的,阿赫邁德退居坎大哈東部的山區,不久後在50歲時去世。阿赫邁德·沙很大程度上藉助自己的人格力量和外交手腕,史無前例地成功地統一了普什圖人。他以個人的謙虛、謹慎、平易近人和真誠的宗教情感贏得了大批追隨者,但他缺乏對行政事務的興趣,這可能是將一個部落聯盟轉變成一個真正的民族國家的關鍵所在。
如果阿赫邁德能夠活得更長一點,他的將軍們可能能夠捍衛他所建立的帝國。然而,他的兒子和繼承人帖木兒(在位1772—1793年)未能勝任這一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