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這便是父皇的理由嗎
大唐開局就有三倍呂布戰力 知魚小生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提及此事,李世民言語間有些激動。
農業是國家發展的根本。
為此,他不知付出了多少努力。
如今,竟然被李承乾說自己讓地主豪強抓住了把柄,受治於人,他怎能不氣。
自己這個皇帝怎麼當,還要讓太子教不成?
李承乾停下腳步,目光直視李世民,不卑不亢道:“這便是父皇,放任他們的理由嗎?這便是父皇,不敢動他們的理由嗎?這便是父皇,讓這些蛀蟲肆意吸取大唐百姓心血的理由嗎?”
他直言不諱三連問,語不驚人死不休!
李承乾與李世民針尖對麥芒。
周圍的幾位國公聽著李承乾的話,深深捏了一把冷汗。
玄武門之變後,連太上皇李淵都沒敢這麼跟李世民叫板過,這李承乾竟然如此強勢。
有些事,這幾位國公也不是看不出,只是不敢說,或者被李世民回絕後就放棄了。
必定,天子的威嚴是不容侵犯的。
聽了李承乾的話,李世民怒火中燒,“朕怎麼辦事,還要你來教不成!”
“大唐邊境,戰火紛飛,哪一天能缺糧!哪一天能少的了糧!這些糧從哪裡出?沒有地主,這些糧你讓朕去哪裡籌措?大唐幾十萬大軍每天都張著嘴,等朕喂呢!你不知道嗎?”
李世民越說越氣,自己這兒子的態度實在是太囂張了,當著這麼多國公跟自己叫板。
本來大好的心情讓他攪怒,今天一定要好好教育教育他。
讓他知道,不是打一場勝仗,滅一個世家就可以治理這泱泱大國了,治理國家不能只靠鐵血的手腕,還要靠腦子。
“呵…”李承乾不以為道:“按父皇的意思,這些侵佔國有土地,強取豪奪,兼併自耕農土地的地主,反倒是大唐的功臣了?”
“那本應該就是大唐的土地,大唐的糧,那本應就是這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百姓的土地,百姓的糧。”
“那老農的話父皇沒有聽到嗎?他辛辛苦苦這一輩子,牽著一頭老黃牛勤勤懇懇耕田,最後飯都吃不飽,這是誰的錯?這是千千萬萬如他一般的大唐百姓的錯嗎?”
“這就是父皇建立這大唐河山的目的嗎?這就是所謂的為國為民嗎?”
關乎江山社稷,大唐百姓安康的問題上,別說是李世民,就是他帶著李淵出來李承乾也不會給他留絲毫情面。
李承乾認為李世民此時的目光太過狹隘,以百姓利益的幌子,哄騙著他自己走向百姓的對立面。
“你…”李世民氣的說不上話來。
李承乾這種寸步不讓的態度,實在是令李世民難以接受。
自己的政治策略,竟然讓他說的一文不值。
眾人聽了李承乾的話也默不作聲,他們覺得李承乾的話,確實有道理,按照李世民的想法,確實偏離了初衷。
他們當初輔佐李世民登上帝王之位,就是不忍百姓經受戰亂之苦,經受顛沛流離之罪。
可如今,他們聽到老農這兩句肺腑之言,心中一股說不出的滋味。
難道他們真的錯了?
此時。
長孫無忌提著水壺走了過來,遞到李世民手上,“陛下不要生氣,太子也是為了江山社稷才直言不諱的。”
他雖然嘴上寬慰著李世民,但心裡其實是向著李承乾的。
長孫無忌沒想到李承乾小小年紀,對政治的理解,竟然這麼透徹。
李世民接過水壺猛灌一口,心平氣和道:“朕且問你,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辦?”
“地主土地所有制,在這片土地上不知傳承了多少年,不是剷除幾個五姓七望那麼簡單。”
“地主遍佈範圍之廣,紮根之深,不是三言兩語可以抹除的。”
此時,李世民也緩過神來,壓制住了自己的憤怒,他漸漸明白,李承乾說的確實有道理。
李承乾道:“土地制改革,我們可以一個州一個州的進行,地主也可以一個州一個州的打。”
“對於侵佔國有土地,強取豪奪百姓土地的人,無論背景深厚,不分官位大小,抓住一個殺一個。”
“將所有土地分給百姓,實行自耕農土地所有制,鼓勵百姓開荒種田。”
“對於積極耕織的百姓,輕徭薄賦,對於地主豪強,加重賦稅。”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百姓才是我們大唐發展的根基,而不是地主豪強。”
“如果此時不加以整改,那麼百姓被壓榨的只會越來越狠,暴動也只是時間問題。”
“如果百姓手中有餘糧,那災害也沒有那麼可怕。”
聽著李承乾頭頭是道的分析,眾人不由自主的點了點頭。
李世民也目露精光,他本以為李承乾也只是略懂皮毛,在這裡賣弄罷了。
沒想到對於他對土地制度和農業發展竟然頗有研究,說的很有道理。
即便如此,李世民還是不服氣。
“哼...”他輕蔑道:“這就是你說的辦法?事情會如你所說的這麼簡單嗎?地主豪強,五姓七望伸著脖子等你來殺,坐在家裡等你來抓?”
“你沒見過,地主的反抗嗎?殺人放火,武裝暴動,破壞農具,宰殺耕畜,外有強敵,內損過大,這種狀態,你讓大唐如何承受?”
幾位國公聽到李世民的話,眉頭緊皺,他們覺得李世民開始故意將話題帶偏了,連他們都可以聽出,這不是推翻地主土地所有制,發展自耕農土地所有制的理由。
“呵...”李承乾強忍著笑意,“父皇,您覺得這些是阻擋土地改革的理由嗎?您不覺的這理由過於牽強了嗎?”
“推翻隋朝統治不難嗎?擊敗割據的諸侯不難嗎?建立這大唐帝國不難嗎?玄武門之變不難嗎?”
李承乾看著李世民,逐字逐句的說了出來,鏗鏘有力,句句誅心。
聞言,眾國公一片譁然,太子真是太狠了,這是在陛下傷口上撒鹽呀。
但李承乾不以為意,如果教育的不夠深刻,那麼他安排這次郊遊便沒有了意義。
他發現李世民和諸國公身居高位久了,漸漸的開始忘記了底層百姓的疾苦,忘記了他們的使命,忘記了該怎樣為國為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