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微服私訪
大唐重生開局融合3個呂布 知魚小生 加書籤 章節報錯
“魏大人言之有理,與本宮的想法,不謀而合,雖然重啟御史臺會有種種弊端,但這並不能成為,不設監察機構的理由。”
李承乾的話,再一次響徹於朝堂之中。
朝中文武百官,還以為李承乾是站在蕭瑀一邊,沒想到他又支援起了魏徵的言論。
蕭瑀面色陰沉,低頭不語。
他不明白,李承乾明明對監察機構瞭解的十分通透,卻又一意孤行的想要重啟御史臺。
即便所有人都知道御史臺的弊端在哪,但是能解決嗎?
顯然不能,歷朝歷代,沒有一個皇帝能解決權力極大,獨立性極強的監察機構帶來的負面影響。
蕭瑀不認為李世民可以解決,因為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是不經意間的。
“承乾,你這是何意?”李世民沉聲問道:“方才,你明明與蕭愛卿,言論和一,而如今,卻又支援魏愛卿的觀點,你這實屬自相矛盾。”
“呵呵...”李承乾笑著回應道:“兒臣之所以認同雙方觀點,那是因為,重啟御史臺確實有利有弊,但這並不妨礙兒臣做出正確決斷。”
“任何事都有其雙面性,難道我們僅僅因為這件事有弊端,便一票否決嗎?這顯然是武斷的。”
“只要我們能合理的規避重啟御史臺所帶來的弊端,這件事便可實行。”
李承乾為李世民解釋道,殿中百官,亦是沉浸其中。
這件事對於大唐整體發展而言,確實是重中之重,馬虎不得。
李世民站起身來,踱步朝堂,沉吟道:“今日,魏愛卿與蕭愛卿兩人之間的爭辯,沒有對錯,亦沒有輸贏,原因無他,兩人說的都在理。”
“雖然承乾站在魏徵一方,但此事卻令朕不得不深思,重啟監察機構,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這是要經過深思熟慮,經過考量的,依朕看,今日之事便在此告一段落,眾位愛卿下朝之後,每人奏本一份,題目便是關於重啟御史臺的利弊,朕會參考眾位愛卿的意見,深深考量。”
李世民此話一出,眾人也不再爭辯。
李承乾倒也不急,正如李世民所言,這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此事若是實施,還需要給李世民一段思忖的時間。
而且李承乾已經為李世民安排了一次出行計劃。
他相信李世民在回來之後,對此事會有重新的認識。
今日早朝,高開低走,激烈開局,草草收尾。
但關於監察機構這件事的意義,卻是非凡。
三日後。
入夜。
太極宮。
甘露殿。
眾位肱骨大臣被李世民請到了殿中。
魏徵率先開口,“陛下,不知您深夜召集我們前來,所為何事?”
眾人亦是一臉疑惑的看向他。
“這幾日,發生的事情很多,也很雜,朕時常思考到深夜。”李世民雙眸低垂,沉吟道:“究竟什麼樣才算盛世,究竟怎麼辦百姓才能安居樂業,究竟怎麼做大唐官場才能清明,這是一個問題...”
“朕思來想去,此事答案,不在長安,不在皇宮,不在太極殿,亦不在朝堂,而在大唐的每一座城,每一座鎮,每一個村落中。”
“朕每日與諸位端坐於朝堂中,談論天下大事,決定萬民生死,朕想問一句,你們真的瞭解大唐,瞭解百姓,瞭解官場嗎!”
“你們真的對大唐的國態民生,瞭如指掌嗎?若是武德年間,朕還是秦王,諸位與朕一同征討天下時,朕敢說我們瞭解百姓生活疾苦。”
“可如今是大唐盛世,百姓富足,國力強盛,但我們卻已遠離百姓,而這些,不過是我們從奏摺上看到的罷了。”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每一個朝代的衰落,都是由盛世開始的,所以越是盛世,我們越要小心翼翼...”
李世民對殿中眾位國公訴說著,眾人皆是沉默不語,暗暗思忖。
他所說的,確實是朝廷現狀。
“陛下,您的意思是?”
房玄齡上前問道,欲言又止,其實他已經猜到了李世民的想法。
“朕要微服私訪,遍訪大唐,用朕的眼睛去親眼看一看,大唐究竟是什麼樣的,大唐盛世之下隱藏的,到底是什麼!”
此話一出,眾人皆是震驚無比。
“陛下,此事您要三思,微服私訪,這可不是一件小事,旁的不提,單單是您的安全問題,若是有個三長兩短,臣等無法估量...”
“是啊陛下,您有這樣的想法,確實是一件好事,古往今來,能做到您這樣的君主,那是少之又少了,您又何必再逼迫自己,以身犯險...”
“陛下,這件事恕老臣不能與您站在同一立場,此事太過危險,請您三思而行...”
“您若是微服私訪,這朝綱由何人把持,陛下您不能顧此失彼呀...”
殿中的幾位國公,沒有一人應允此事,而且都是極力反對。
李世民卻是毫不在意,擺手道:“眾位愛卿不必再勸,朕意已決,微服私訪,朕勢在必行,至於朝政,不是有太子在嗎?太子監國,難道你們還不放心?”
“承乾已年歲不小,而且他的能力,你們有目共睹,他來監國,不比朕差,甚至會強於朕...”
李世民輕描淡寫的說著。
話落,眾位國公對李世民的敬佩之情,又提升了幾分。
作為帝王,對太子的絕對信任,這是極為少見的,尤其是李世民曾有過一段不堪回首的過往。
他能有今日這想法,與李承乾平日裡諄諄教誨是分不開的。
在李承乾平日裡,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李世民已經將皇位看的不是那麼重了。
尤其是李承乾終日擺著一副,誓死不做皇帝的樣子,讓李世民一度懷疑,這皇位是否真的沒啥意思。
“陛下,微臣支援您,微臣願隨您一道前往,遍訪大唐...”突然,魏徵從人群中站了出來,“身為帝王,您能有這樣的想法,是大唐之幸,萬民之幸...”
魏徵回憶起由黨仁弘貪墨案,引發的一系列事情,似乎都在李承乾的謀劃中,他之所以步步緊逼,就是想讓李世民去真正的瞭解瞭解大唐的國態民生。
若是換做其他皇子,魏徵不免會聯想到謀朝篡位之嫌。
但對於李承乾,他選擇無腦信任,李承乾若是想篡位,根本不用如此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