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了。”李承乾淡淡的揮了揮手,“你有任何冤屈留著去對陛下說吧,相比於本宮,你應該更想向陛下喊冤。”

李承乾一臉玩味的看著跪在堂中的黨仁弘。

聽了這話,黨仁弘愣愣的看著他,不敢相信。

隨即嘴角露出了微笑,幸福來得太突然了。

“太子殿下聖明...”黨仁弘說著又站了起來,心中傲氣十足。

黨仁弘心想,“看來這李承乾也並不像傳言中那般無畏無懼,此事還是要稟告陛下,以我與陛下的交情,陛下定然不會為難於我。”

劉政會看了看李承乾,又望了望堂中的黨仁弘,欲言又止。

這可不像李承乾的風格,若是按照以往,黨仁弘早就成了刀下亡魂。

雖然他沒搞明白,但他堅信的是,黨仁弘定會有一個悽慘的下場,李承乾定會給受害災民一個交代。

李承乾走出中堂,“將所有犯人帶上,隨本宮回宮。”

在白袍軍的押解下,戶部與工部共六十五名涉案官吏,一併被帶走。

這八十五人中,戶部官吏便佔了五十七人,將近戶部四分之一的人。

其中以黨仁弘分管的金部與倉部的人最多,兩部郎中,全在其中。

長安城。

太極殿前。

前來上朝的官員們望著跪在殿前的這些官員們,沒有聽到風聲的疑惑,聽到訊息的則是痛恨,亦有抱著看熱鬧心態的人。

歷朝歷代,也就只有李承乾這位太子敢將如此之多的涉案官吏,押到朝堂前審判,真是不嫌事大。

涉案官員皆是低頭不語,等待接受正義的審判,黨仁弘不瞭解,但他們瞭解李承乾的性格。

從來沒有一個貪贓枉法的人被李承乾知道後,還能逍遙法外。

不過黨仁弘依舊趾高氣昂,好似受了冤屈一般。

李世民與眾位國公早就醒了酒,幾人正要與李世民用膳,然後去上早朝。

突然,劉仁願從甘露殿外衝了進來,“陛下,不好了,太子殿下抓了戶部與工部六十多名官吏,此時正押解在太極殿前,等著陛下。”

啪!

“什麼!”李世民剛端起的粥碗,脫手而出,“抓了六十多名官吏,這逆子是想氣死朕嗎?”

“還都押到了太極殿前?他就不知道影響嗎?天下人會怎麼評論朕!”

李世民氣的雙手發顫,這好大兒只要立下大功後,便會給自己闖下大禍。

在他眼中,涉案官吏的案情是小,這事對皇室的影響才是大。

“陛下息怒,既然事情已經發生,您動氣也於事無補,我們還是想去太極殿前看看情況再作打算。”

“太子殿下一向穩重,不可能無緣無故便抓瞭如此之多的官員,其中必有隱情。”

“我們在這裡空想一點意義都沒有,現在只能趕快去太極殿,看看怎麼消除負面影響。”

幾位國公在一旁七嘴八舌,最後剩下的酒也全都驚醒了。

李承乾不動則已,一動必然石破驚天,事不驚人死不休。

“趕快,備駕太極殿,朕倒要看看,這逆子又要鬧什麼么蛾子。”

李世民說著,從臥榻上竄了下來,就連腿腳都輕快了許多。

老宦官陳琳急忙上前攙扶,“陛下,您小心些。”

一行人,火急火燎,風風火火直奔太極殿。

當李世民領著幾位國公趕來時,殿前早已聚滿了人,前來上朝的文武百官,大多在殿外圍觀。

“陛下駕到!”

陳琳扯著公鴨嗓喊道。

這是在給眾人提醒,沒事的趕緊入殿,莫要在這裡耽擱,拱火。

聞言,眾人急忙向先殿門前退去,將跪在殿前的幾十位官員讓了出來。

“陛下,微臣冤枉啊陛下...”

遠遠望著走上前來的李世民,黨仁弘調轉方向,噗通一聲便跪了下去。

聲淚俱下,委屈的像個三百斤的胖娃娃。

若不是眾人知道真相,還真以為他是被冤枉了。

李世民疾步而來,臉色陰沉,掃視了一圈跪在地上的官吏,大多都是熟面孔,隨後又將頭轉向了李承乾。

“你這又是在給朕搞什麼鬼?你就不怕天下人恥笑嗎?”

“你不要臉,朕還要呢!你讓天下人怎麼看朕,怎麼看我們李家,事情非要鬧到這步田地,你才甘心嗎!”

“家醜不能外揚的道理,你不懂嗎!”

李世民言之鑿鑿,言語間,滿是怒火。

在來太極殿的路上,劉仁願將事情的經過已經複述給了李世民和眾人國公。

雖然他對此事深惡痛絕,但李承乾的做法讓他極為不喜。

一個戶部,揪出五十多位貪官汙吏,這要是傳出去,還不說李家的錢袋子裡,養的是一群老鼠。

黨仁弘望著惱羞成怒,呵斥李承乾的李世民沾沾自喜。

看來今天這事應該有轉機,雖然李承乾手中捏著證據,但李世民肯定不願將事情鬧大

最後落得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結果,說不定還能將自己從長安城中調走。

長安城黨仁弘是一刻也不願多待了,這錢拿的不舒心,風險太大,而且李承乾這人不講情面,令他不喜。

“陛下息怒,都怪老臣一時起了貪念,這才令殿下如此興師動眾,將眾位大人全都抓了過來。”

“此事是老臣一手策劃,與眾位大人無關,他們都是冤枉的,老臣願一人承擔,請陛下對眾位大人從輕發落。”

話落,黨仁弘跪在地上砰砰磕起了響頭。

他很聰明,這招以退為進,正退到李世民的心坎上。

此時,李世民想的就是如何消除這件事的影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該責罰的責罰,但一定不能太狠。

畢竟這五十多個戶部官吏被拿掉後,戶部就要癱瘓了。

而且李世民還在想著,怎樣給黨仁弘留一條生路。

按理來說,李世民身為大唐皇帝,有特赦大權,而且律法上也有議功,議故的先例。

但李世民雖然念及舊情,但也有底線。

他一句話,雖可使黨仁弘轉死為生,但這實屬執法不公。

況且,朝廷裡功臣甚多,此例一開,其禍無窮。

此時,李世民在想,怎樣使群臣知道他寬赦仁弘,但只此一次,下不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