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世界局勢
大唐重生開局融合3個呂布 知魚小生 加書籤 章節報錯
一年後。
貞觀三年。
李淵與李世民父子二人放下心中芥蒂。
與此同時。
李淵搬出大興宮,搬到太安宮中,正式開始了他的養老生涯。
太安宮乃是李世民當秦王時,李淵為他所建。
位於大興宮西。
與宮城的宏大氣勢相比,太安宮是一個山林勝景的清靜之地。
更適合太上皇李淵休養生息。
李世民入主大興宮後改名太極宮。
李承乾同福,從小小的太子院搬到了東宮。
長安城。
太極宮。
瓊樓玉宇,金碧輝煌,莊重肅穆。
皇宮內條條青磚大路掩映交錯,好不氣派。
太極殿。
李世民正與文武百官會於殿中早朝。
他高居殿首,精神煥發,神采奕奕,盡顯帝王之相。
李承乾看的出來,這一年來,便宜爹的精神頭較以往足了不少。
如此一來,他很是欣慰。
對這帝王寶座,他還是提不起太大的興趣,給李世民坐著就好。
就在大唐滅了高句麗後的這一年中。
世界格局正發生著翻天覆地般的變化。
可能是李承乾的雷霆手段讓其他國家看到了危機。
大唐周邊的強國紛紛出兵。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周邊弱國,吞併他們的土地。
發展壯大。
吐蕃新任贊普,松贊干布,僅用了一年時間便征服了青藏高原上蘇毗,羊同,白蘭,党項,附國,嘉良等諸羌部。
統一了吐蕃,建立了強大的吐蕃王國。
兵鋒正盛的吐蕃,更是陳兵吐谷渾下。
吐蕃西南方。
戒日帝國。
戒日王,正向南部遮婁其,羯陵伽,達羅毗茶等王朝用兵。
意圖征服整片大陸。
大唐南方。
真臘勢強,先取沿海扶南,而後兵鋒直指西北高棉部族。
大唐周邊各國動作過大,忙壞了兵部尚書李靖。
李靖立於朝堂之中:“陛下,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糾集二十萬大軍,劍指吐谷渾,兵鋒正盛,勢不可擋,吐谷渾淪陷,只是時間問題。”
“吐谷渾,步薩缽可汗,慕容伏允,向我大唐求援。”
“吐蕃也已派遣使者,此時正在宮外侯旨。”
李世民端坐龍椅,面容冷峻,不怒自威:“松贊干布也算一代梟雄,吐蕃諸羌部內亂這麼久,竟然讓他在短短一年時間內便平定了。”
“如今更是陳兵吐谷渾外,欲征服我大唐西疆外所有土地。”
“兩國使者已到,眾愛卿,你們有何看法。”
聞言。
程咬金竟第一個站了出來:“陛下,俺以為吐谷渾慕容伏允這廝不可幫,他可不是什麼好鳥。”
“武德年間,俺們大唐勢弱,這廝屢屢犯我邊疆,甘州與鄯州百姓不知因此遭受多少苦難。”
“如今要被吐蕃打了,他腆著臉來俺們大唐求援,這廝真是好生無恥。”
程咬金義憤填膺,言之鑿鑿,話糙理不糙。
“陛下,末將附議。”尉遲恭拱手站了出來:“末將認同程胖子的想法,吐谷渾不是什麼好鳥,那吐蕃也不是什麼好玩意。”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我大唐看熱鬧就行了。”
聽了他倆話,朝中文武百官面露驚奇。
這倆人是為數不多的一次,站在同一立場上。
李承乾瞭解歷史。
對這兩個國家都沒有什麼好感,若不是他出現,力挽狂瀾。
吐谷渾早就率兵攻打河套地區了。
安史之亂時,吐蕃更是兵發大唐,河西走廊地區,隴右道大部全被它奪走。
所以李承乾對他們無感。
他們若是老實做人李承乾也不願搭理他們。
可若是他們自討沒趣,李承乾很樂意跑上一圈。
李世民點了點頭:“其他人呢?有沒有不同看法。”
“藥師,你是兵部尚書你來說說你的想法。”
李靖上前道:“末將以為,對內增兵邊疆,戍衛大唐。”
“鄯州方向,令振武軍,威勝軍駐守定戎城,令金天軍,河源軍駐守綏戎城。”
“甘州方向令祁連軍駐守祁連城。”
“河州方向令天成軍,鎮西軍駐守石門山。”
“洮州方向令漠門軍,曜武軍鎮守臨潭。”
“疊州方向令武寧軍,黃沙軍鎮守石鏡山。”
“邊封我大唐西部門戶,無論是吐谷渾還是吐蕃,都休想踏入我大唐土地半步。”
“對外,末將與知節和敬德的意見相同,兩不相幫。”
“慕容伏允此人,陰險狡詐,詭計多端,是個反覆小人,即便我們出兵幫吐谷渾擋住了松贊干布的步伐,事後他也不會感激我大唐。”
“反而會因此激怒吐蕃。”
“松贊干布出兵二十萬,吐谷渾陳兵十萬,即便松贊干布攻下吐谷渾也勢必傷筋動骨。”
“我們坐山觀虎鬥便可。”
一眾文武上前拱手道。
“臣附議。”
“臣附議。”
.....
李世民站起身來,踱步朝堂,他對著慕容伏允也沒什麼好感。
武德年間,吐谷渾屢屢侵犯大唐邊境,這是不容爭辯的事實。
“這樣吧,吐谷渾的使者朕就不見了,劉政會你派人將他們打發走,就說朕偶染風寒,不便見客。”
“大唐連年征戰,國力衰弱,手頭上沒有富裕兵,對於援軍一事,愛莫能助。”
“你讓他放心,我大唐絕不趁人之危兵攻吐谷渾,讓慕容伏允跟松贊干布放開了打,有多大勁使多大勁,朕相信他定會大敗松贊干布,守衛國土。”
“對了,讓吐谷渾使者吃飽了再走,切莫說大唐不講禮儀。”
話落。
文武百官震驚。
當初打下半個大唐的李世民這是又回來了。
又將大唐的節奏帶了起來。
現在李世民深切貫徹李承乾的外交理念。
弱國無外交。
什麼禮儀之邦,這邦那邦的,都是狗屁。
當你有了足夠的實力後,誰都會先給跟你講道理。
拳頭硬就有道理,拳頭弱便沒道理。
禮部尚書劉政會站出來拱手道:“微臣遵旨。”
李世民立於朝堂,沉聲道。
“解決了吐谷渾,下面便是吐蕃了。”
“承乾,你說這吐蕃使節朕見還是不見?”
“父皇,吐蕃使節還是見一見吧。”李承乾回應道:“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吐蕃的東面是吐谷渾,北面是西突厥,與大唐並不接壤。
所以兩國接觸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