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布什教授的“微分分析儀”雖然是模擬計算機的巔峰之作,但它在計算速度和精度方面都仍不足以應付海量運算的需要。

宋鴻飛不得不面臨著一個大問題,他的彈道研究和槍械設計都需要大量的精確計算,但這臺模擬計算機在海量的計算工作中仍要寄望於繁複的手工操作。

在沒有儲存器的時代,雖然也可以透過“程式設計”執行包括迴圈、分支、子程式等複雜的操作序列,但由於沒有“儲存程式”的概念和功能,因此“程式設計”相當複雜。

所有的資料、演算法都要事先編制好,並透過打孔機在作為儲存介質的紙帶上打好孔。

主要弊端就是“程式”與計算兩分離,程式指令存放在機器的外部電路里,每執行一個不同的程式,都首先需要人工扳動各種開關、重新接通數百條連線線路來進行“程式設計”和執行,一次程式設計和除錯往往需要好些人花費幾天的時間,才可以進行幾分鐘的運算。

程式設計和操作員的工作最考驗認真和細心,能夠忍受著繁瑣複雜的瑣碎工作,MIT實驗室專門徵召一些受過大學教育、特別是學習過天文學計算的年輕女生,從事這些複雜而又繁瑣的工作。

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這些年輕女性以特有的耐心和細心,為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默默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宋鴻飛不由默默讚道:“她們開創了計算機程式設計師的時代,她們是全球第一代的碼農!”

在MIT的這一時期,宋鴻飛和布什教授對“微分分析儀”進行了很大的最佳化改進,逐漸加入了繼電器使之進化成為機電式計算機。

在當時,計算機技術開始經歷從機械模擬式到機電式的發展演進。

這段經歷使得他對早期計算機及其發展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也深刻體會到了模擬計算機的諸多不足。

宋鴻飛在MIT對微分分析儀的改進,使機器的計算效能和效率都有了質的飛躍,做出的優異成績有目共睹,人人交口稱讚。

在改進最佳化的過程中,宋鴻飛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計算機與數學理論及其應用之探討》,獲得MIT電子工程碩士學位。

穿越而來的宋鴻飛知道,在後世的資訊時代,深刻改變了人類社會的資訊科技,可以說就是始於現代電子計算機。

在當時,也已經具備了研製電子計算機的技術能力,電子計算機和機電式計算機的研製幾乎是在同一時期開始的。

實際上,從20世紀初期開始,科學家們就在爭論進行數值計算的機器應該採用什麼樣的結構。

宋鴻飛在小組討論會上發言道:“模擬計算機終將會被電子計算機取代,這是現代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

宋鴻飛建議布什教授:“應及早將重心從改進模擬計算機轉為研製電子計算機,掌握先機和制高點。”

布什教授仔細思考了宋鴻飛的提議,他非常贊同宋鴻飛的觀點。

布什教授很明白,繼電器、機電式的效能有上限,繼電器的開關速度為每秒50-100次,使得機電式計算機的速度受到限制,而電子管每秒可以開閉數千次,比繼電器快很多。

MIT的微分分析儀經過改進後,能達到每秒3-4次加法運算,每3-5秒一次乘法運算的速度,但可以預計它的效能也已達到了極限,布什教授非常認同未來的前景在於電子式計算機。

布什教授大力支援宋鴻飛對電子式計算機進行研究,同時也作為他的博士研究課題,並表示將盡可能的提供一切幫助。

布什教授不知道的是,他和宋鴻飛的一番探討談論,引起了宋鴻飛翻飛如潮的心緒,他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宋鴻飛知道,人類歷史上經歷三次工業革命,推動了科技和文明發展的巨大進步。

工業革命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經過兩次工業革命,人類社會進入了機械和電氣時代,這是人類歷史上天翻地覆的生產力大發展。

西方資產階級透過兩次工業革命,經濟社會極大發展,在人類科技文明飛速進步的道路上把古老的東方遠遠地拋在了後面,越拉越遠,最終奠定了西方國家對世界的統治地位。

令所有華夏人惋惜和痛心的是,這兩次至為關鍵的工業革命中國都錯過了,西方列強得以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華夏國卻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以至於貧弱百年,任人宰割。

穿越而來的宋鴻飛,更是深刻體會到了貧窮落後的華夏國,受到的傲慢狂妄的西方列強的種種歧視和欺凌。

每每此時,總讓他痛心疾首,扼腕嘆息。

宋鴻飛還記得,那年王之畢業之時那個夜晚,他們三人舉酒對天的鏗鏘誓言,猶字字在耳:精忠報國,誓死不渝!

他既然來到了這個時代,古老的華夏國蒙受了這麼多年的屈辱歷史,要在他們這一代人身上得到雪恥!

宋鴻飛知道,再過10餘年,以電子計算機、資訊科技、原子能、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應用為主要標誌,第三次科技革命將是人類文明史又一次重大飛躍,不僅將推動人類文明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更是會加劇各國發展和國際地位的不平衡。

弱者愈弱,強者愈強!

這幾乎是華夏國僅有的可以翻身跟隨世界科技發展和彎道超車的一次機會了!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今後世界的規則。

無論如何,華夏國再也不能錯過這次科技革命了!

而這其中,電子計算機至為關鍵!

作為後世電子資訊博士的宋鴻飛明白, 電子計算機最基本、最底層的核心實現原理,在於布林邏輯,在於二進位制,沒有這個內在的基礎原理,研製電子計算機就是空中樓閣。

宋鴻飛當然也明白,在歷史上,從模擬計算機向數字式電子計算機的演進,其數字運算理論上的偉大突破始於夏農,即發表了“夏農定律”的資訊理論開山鼻祖——克勞德·夏農。

夏農於1938年發表的碩士論文《繼電器與開關電路的符號分析》,首次提出用布林代數進行開關電路的分析描述,將邏輯運算中的“真值”和“假值”用二進位制數字“1”和“0”來表示,並透過繼電器電路進行運算,從而將“1”與“0”同電路中的“開”與“關”對應了起來。

正是這篇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最著名的碩士論文”,闡明瞭布林邏輯如何在電子學中應用,從而奠定了數位電路的理論基礎,為現代數位電子計算機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心緒翻飛間,宋鴻飛已然作了一個決定——以國之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