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華夏工業專家的意見,宋鴻飛經過精心計算和設計,在設計上最大程度的降低了生產、加工的難度。

這支步槍的零部件大量採用了精密鑄造工藝,除了槍管、導氣管活塞、精製鋼彈簧等部件外,其他部件都可以自行生產。

槍管可以採用毛瑟M1924式步槍的槍管為原型,只需生產時經過少量的調整改造即可,整槍的生產成本也將盡可能的壓低到了可以接受的水平。

對於機匣,宋鴻飛向各位兵工專家列舉對比了種種優缺點,他堅持採用類似03式自動步槍的上、下機匣結構。不過由於當時的衝壓、焊接水平還不成熟,宋鴻飛將衝壓機匣改為鍛壓機匣。

該槍的測試樣槍一出來,立即獲得在場所有人的矚目,人人目不轉睛,目光都被這支外形優美漂亮的步槍吸引住了。

這支步槍採用手槍式握把,除了握把、護手和槍托為木質外,全槍再找不到一寸木材,這種“鋼多木少”的優美外形在當時也是劃時代的前衛設計。

該槍的機械結構設計極其簡單,具有十分優良的可靠性和勤務性,槍機長行程導引方式、三閉鎖突筍的設計保證了動作的可靠性,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射擊精度。

華夏兵工署長俞大維親自試射了這支步槍。

俞大維立姿持槍,空槍的重量控制在4公斤以內,槍身重心分佈合理,質感十足,手槍式的握把握持舒適,人機功效很好。

俞大維裝上10發彈匣,拉栓、上膛、瞄準,動作乾淨利索。在場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現場頓時一片安靜,針落可聞。

“砰”一聲響,俞大維只感到肩膀受到輕輕一推的後座力,子彈已出膛直射100米外的靶子。

“有了!”俞大維心裡一陣驚喜,他的槍法很好,子彈一出膛就已感覺必將命中。

他迫不及待,連連擊發,“砰砰砰砰。。。”一陣密集的槍聲,半自動的射擊模式以緊密的節奏,很快就把10發彈匣打空。

“射擊感覺非常好!”俞大維按捺不住一臉的激動和喜悅,愛不釋手地仔細端詳著手裡的步槍。

“10發全部命中!”此時,遠處傳來了報靶的訊號。

“嘩嘩——”現場頓時一片沸騰,人們已抑制不住自己情緒,激動地蹦啊跳啊,爆發出震天的掌聲、歡呼聲、興奮的高喊聲。

這是華夏國自己研製生產的第一支步槍!甚至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步槍!並且是一支最先進的半自動步槍!

長期以來積貧積弱,連輕武器都受制於人、處處仰人鼻息的局面可以一掃而去了!

兵工專家們早已控制不住滿面而下的熱淚。

“我要給宋鴻飛請功!”俞大維眼裡閃爍著淚花,激動地說。

接下來就是各種嚴苛的測試。

華夏軍委會和兵工署進行了最嚴格的保密措施,研製、生產、測試的一切環節都是在嚴格挑選組織的人員中進行。

在嚴寒、酷暑、大雨、風沙、泅渡江河、浸泡泥水等一系列嚴格測試中,該槍表現極為優異。這是一支精度好、動作可靠、重量輕、操作維護簡便的效能優良的武器。

隨後,兵工署立即組織相關專家編制生產圖紙。

樣槍靶場測試的結果很快就反饋來了,宋鴻飛興奮不已,他欣慰萬分的同時也長長舒了一口氣。

長久以來的心血終於結出了收獲的碩果,一切的努力在向著設想的目標邁進。

過不了幾年華夏國就要進入艱苦而漫長的全面抗戰,這支步槍又將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宋鴻飛又倍感急迫,他知道對於現代戰爭來說,雙方最大的實力差距在於重灌備,在於依靠現代化工業的飛機、坦克、大炮。

東洋軍一個常設師團下轄的炮兵聯隊擁有75mm以上口徑的山炮、野炮數量達48門,加上作戰時配屬的獨立重炮兵,一個師團的火炮甚至比華夏國軍隊一個擁有數十萬兵力的戰區還多。

東洋軍師團的每個步兵聯隊至少也有一個4門炮的山炮兵中隊,每個步兵大隊還有2門70mm口徑的92式步兵炮,東洋軍隊一個營級的大隊自身都能有2門身管火炮的配屬重火力。

全面戰爭初期華夏國軍隊裝備最好的德械調整師在紙面編制上有一個12門制的山炮營,實際能有1個連就不錯了。並且很快也因火炮損失慘重,都集中整合到幾個獨立的炮兵旅、團中,全國所有戰區搶著用,炮彈更是得掐著手指頭算著打。

而後期的調整師甚至連一門山炮都沒有,師一級只有迫擊炮火力,實在太寒酸。

沒有重武器的壓制火力,華夏國軍隊只能悲壯地用士兵的生命來填。

以當時華夏國的工業能力來說,研製重灌備就是天方夜譚,宋鴻飛也沒有任何辦法,他只能在輕武器方面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減少華夏國士兵不必要的傷亡和犧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宋鴻飛暗暗道。

半自動步槍研製成功後,宋鴻飛加緊了輕重兩用“通用機槍”的研製。

重機槍是華夏國軍隊基層步兵分隊的火力支柱,擁有能壓制住對方重機槍火力的武器,對於缺少火炮重武器的華夏國軍隊來說至為關鍵。

有了半自動步槍成功的實踐經驗,通用機槍的研製設計也輕車熟路了一些。

通用機槍作為發射全威力彈藥的自動武器,比起半自動步槍,它對可靠性、槍管強度、零部件耐用性等各方面的要求更高。

宋鴻飛參考了後世的一代名槍——前蘇國PKM通用機槍和華夏國產67-2式機槍作為藍本,並針對它們的優缺點進行精心改進設計。

宋鴻飛設計的通用機槍同樣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長行程活塞,槍機迴旋閉鎖方式,並且零部件最大程度的講究和半自動步槍通用。

採用可快速拆卸的槍管元件設計,有一個可摺疊式提手,便於攜帶機動和快速更換槍管。長行程活塞導氣管在槍管下方,並裝有一個兩檔位的氣體調節器。

受限於當時的材料科技,槍身重量比PK機槍稍重,空槍重量約9.5千克。

該槍採用開膛待擊的方式,槍口裝有高效的消焰制退器。發射和半自動步槍一樣的7.92×57mm子彈,使用和國軍裝備的馬克沁重機槍相同的彈鏈供彈。

設計理論射速為600發/分鐘,一般在連續快速發射兩條彈鏈500發子彈後,就要求更換另一根槍管或讓其冷卻,以防止槍管過熱磨損。

在使用雙腳架的輕機槍模式下有效射程為800米,三腳架的重機槍模式下有效射程為10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