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設郡取士
我以氣運修仙 小說 免費 明月共舉杯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正當整個長沙城熱熱鬧鬧,開始籌備著大王與王后的婚禮的時候。
陸淵與藍彩兒這邊,確實不得不暫時分了開來。
原因也很簡單。
按照禮制,男女雙方在成婚之前,不得相見。
先前陸淵是帥軍北伐,屬於特殊情況,故而帶著藍彩兒亂晃,也沒人計較這個。
但此時都快成婚了,就那麼幾天時間,規矩總要守一守的吧?
因此陸淵只得無奈,放棄了趁著這個機會,好好逗弄逗弄自己王后的想法。
開始專心起來,處理歸國後的政務。
至於婚禮,自有專人籌備,輪不到他去管,他也不知道該怎麼管。
“大王,自弘道七年十二月初,大王北征以來,連戰連捷,開疆拓土,所獲甚重,聲威名動於天下。
時至如今,我長沙國已收復了江北天門府。
更開拓了襄陽郡之襄陽、西城、房陵、歸寧四府,西川郡之巫山、臨江、渝中三府。拓土千里,武功極勝矣。
此皆大王之功。”
說到此處,崔長青朝著陸淵行了一禮,一臉欽佩。
對於君主來說,最大的功績,莫過於對外勝利,開疆拓土了。
而陸淵則完美的做到了這一點。
對於他下面的臣子來說,看著自己國家勢力越來越強,疆域越來越大,這無疑是振奮人心的事情。
因為這代表著國家處於上升階段,未來有著無限可能,在這裡做官,有著大把希望。
最簡單一點。
開拓了七府之地,這多出來的千多官位,不就意味著國內許多官員,又有了升遷機會嗎?
底下的許多讀書士子,又有了做官的機會嗎?
這種種加起來,可就不是單純虛名,而是實實在在的好處了。
因此對於這番誇讚,陸淵受之坦然,臉上也跟著露出笑容,心裡頗為得意。
只是還未得意多久,在說完說這些好處,誇了一番之後,崔長青又語調一轉,說道:“只是這七府開拓,確為好事。但該如何治理,卻急需處置,久拖不得了。”
陸淵聽到這話,問道:“崔相所謂何意?”
崔長青道:“江北新拓七府,分屬襄陽、西川兩郡,中間山川阻隔,交通不便,乃至於無。
因此這七府之地,是斷然無法歸於一體,設為一郡治理的。
而如果不歸於一體,這七府之地,是按照襄陽、西川所分,各立郡府治理。
還是由朝廷直轄,直接管理地方府縣。
另外若是設郡的話,那洞庭郡之地,是否也要再立郡府?抑或繼續直轄?
這些都需大王定奪。”
劃分郡縣,確定轄區,分明朝廷與地方的權利,以上這些,就是陸淵開拓了七府之地後,崔長青提出的,急需處理的緊要之事。
這些也的確很重要。
因此陸淵聽完之後,不由陷入深深思考。
而崔長青見此,也沒繼續催促,而是站在下面等待起來。
好一會後,陸淵回過神來,抬頭道:“傳本王詔,此次北伐所收七府,襄陽郡之四府,設立襄陽郡,西川郡之三府,設立西川郡。
這兩府由朝廷擇選郡守、都尉,及地方府縣官員,同時各自建立郡府縣兵,充備地方。
至於洞庭一郡,暫不設郡,繼續由朝廷直轄。”
在襄陽、西川兩地設郡,其實已經是必然之事。
不在當地設立新的行政軍事中心,統轄該地的所有資源,如何做到抵禦兩方面的敵人?
因此兩地設郡,是勢在必行之事。
而在這兩地設郡,又以西川、襄陽為名,其實某種方面,也表明了陸淵的一些志向。
那就是有朝一日,有朝一日啊。
是不是有可能,佔領完整的西川、襄陽兩郡,使兩郡領土恢復原本呢?
這個隱含的意思,陸淵只是藏在心中,並不會對人說出來。
因為現在奪佔西川、襄陽兩郡的條件,根本不成熟。甚至十數、數十年內,都不成熟。
真要做到此事,得好些年後了。
而在此時,在明面上,他設立這兩郡,對外解釋自然是沒別的意思,因循故就罷了。
原本這邊就叫襄陽、西川,總不能你們現在叫了這個名字,我就不能用了,哪來的道理?
而洞庭不設郡,答桉就更簡單了。
這裡是國都所在,心腹之所。
在這裡設立郡府,在已有政治中心的情況下,再立另一個,平白分擔自己的力量。
這是取亂之道,腦子抽了才會去做吧?
所以陸淵如今安排,算是此等環境下,最為妥當的了。
起碼崔長青對此,就挑不出什麼毛病來。
聽了陸淵的劃分後,當即領命道:“大王如此安置,乃聖明之舉,臣無異議。只是新設兩郡,郡守、都尉之選,需得大王挑選賢臣能將,謹慎任命。
而且新拓七府,如果再算上剛剛收復的天門府的話,那便是八府兩郡之地了。
這千里之地,八十府縣,算上郡府,地方所缺官員,便有一千三百之巨。
此等缺額,需得快些補上。
如今大王先前傳令,令我等於今年籌備的恩科,已一再延期。
長沙城內外萬餘士子,期盼科舉已望眼欲穿,都盼著恩科開始。
大王如今凱旋而回,又逢大婚,正是雙喜臨門之時。
這等好時候,是否要再加一喜,開了恩科。如此既能為國選拔良才,又能以此慶賀大王婚典,可謂兩全其美之事。”
早在年初的時候,陸淵就寫信回來,讓崔長青與孫思文籌備今年的恩科。
但後面北伐變數太多,先是奇襲西川,後面又在漢中郡與周國大戰,連番事情下來,陸淵原本想早點回國的計劃,也不由被打斷了。
而既然是恩科,是科舉,沒有國主在場,算什麼事?
因此陸淵沒能回國,這邊即便已經籌備好科舉的諸多事情,但這弘道八年的恩科,卻依舊遲遲沒能舉辦起來。
而南海、寧海、長沙三國各地計程車子,也因此不得不困於長沙城內,那是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
拖得久了,一些家中窮困計程車子,就有些撐不住了。
一些遠道而來計程車子,因為缺少足夠的繼續在城內外住宿的銀兩,甚至不得不找人借貸,乃至為此放棄考試,返回家鄉。
這種現象,雖然暫時還只有少數,但依舊不得不令人注意。
考慮到陸淵在士人群中的名聲,崔長青此時也不得不開口提醒,科舉已經勢在必行了。
聽崔長青說完這些事情,陸淵此時也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但讓他此時就開恩科,確實有些不願的。
原因也很簡單。
這次他從西川郡以及漢中郡,遷來了大量移民,數量多達百萬之眾。這些遷來的移民之中,自然也是少不了讀書人的。
那些讀書人,本就因為被遷移故土,對陸淵心生不滿,甚至有著懷恨之心。一些人更是心中惶惶,充滿不安。
若不及時安撫下去,只怕這些人會成為地方動亂的引子,變為隱患。
甚至好不容易遷來的人口人才,要不了多久,便會想辦法逃回周國,白做一番努力。
還有襄陽郡那邊,當地的百姓雖然沒被陸淵遷移,但剛剛從周國人轉變為長沙國人,這種身份的巨大轉變,可沒那麼容易認同。
想讓他們從心底裡改變周人的觀念,認可自己是長沙國人的事實,自然少不了努力。
因此安撫這些周人、西川人,同樣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而一場大規模的科舉,大規模的開科取士,無疑是能夠大量收攏地方士人之心的。
大夥讀書,十年寒窗,為的不就是做官嗎?
只要你能讓我做官。
那麼是周國的官,還是長沙國的官,想來很多讀書人,都不會太在乎的。
更不用說,那些讀書人此時身份上,就已經從周人轉變為了長沙人。
別管這種轉變,是強迫還是自願的,這種轉變,就已經成了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
那麼做長沙國的官,對於這些已經成了長沙人的讀書人來說,心理負擔就更小了。
而如果能夠收攏他們,藉由他們在地方和移民中的聲望,有他們幫著宣傳和安撫人心,那麼陸淵吸收和消化那些強遷來的移民,無疑會輕鬆許多。
有著這種種好處在,他自然不願意這麼快開科舉。
‘最少也得等這些新收領土,還有移民中的讀書人得到訊息,然後趕來長沙參加科舉才行。’
陸淵心中這般想著。
但儘管他想得好,可崔長青說的事情,卻也是事實。
拖了半年,長沙內外的三國士子,真的已經等不起了。
不快點解決他們的期盼,那不等陸淵收攏周人、西川人的人心。他原本靠著前兩次恩科、科舉,在三國士子中建立起的聲望,怕就會直接跌落不少。
“崔相說的確實有道理。”
陸淵嘆了口氣,然後道:“這樣吧。在十五日那天,在城內舉行科舉。但此次錄取人數,先定為五百。先選拔出一批官員來,充實兩郡八府之地,搭起地方官府的骨架來。
然後到明年三月,再開一次恩科,取士八百,徹底補足地方官員缺額。”
左思右想之下,陸淵最終只能選擇這麼一個折中的辦法。
先給一部分名額,那一部分人先考中。
這樣的話,大夥各憑本事,考場上爭勝負,沒考中也別有什麼怨言。
而有的這個疏導口,原本那些士子因為長期滯留在長沙城的怨言,也能得到疏解。
甚至因為明年還會再開一次恩科的緣故,說不定這次科舉落榜的人聽了,反而還會更加感恩戴德,從心裡面歡欣鼓舞。
畢竟三年四次科舉,連開了三次恩科,這等禮遇士人,奮發向上的朝廷,誰能不擁戴喜歡?
反正崔長青就很喜歡,並且發自內心的感到慶幸。
故而此時他聽了陸淵的話後,當即行禮道:“有大王此詔命,天下士人,從此歸心矣。”
陸淵聞言,不由哈哈大笑。
……
次日,朝廷將開科舉,取士五百的訊息,很快就在長沙城內傳開了。
雖然比起原本預計的取士一千,人數整整要少了一倍,讓不少人都頗為失望。
但即便如此,一場科舉取士五百,其實也是一個頗高的數字,比起往年一郡只錄取百十人,依然要高上許多。
嗯,是的,這次的是正常的科舉,並非恩科。
畢竟陸淵的長沙國,源自原先的越國朝廷,一應的制度,除了一些根本外,大多都是照搬過來的。
而在越國朝廷的制度下,地方各郡,每年都會開一次科舉,以錄取舉人,用於補充官員的缺損。
但這種科舉,每年錄取的人數,都是由朝廷從吏部那邊,統計出當年天下中央以及地方各郡府縣所缺乏的官員,然後按照名額,將錄取人數分配給各郡。
之後各郡得到錄取名額後,再召開科舉,以此選定中舉的人數。
在這種條件下,往常地方各種,如洞庭南海這種,名額少的時候,一年錄取不過二三十人。人數多的時候,基本也就百人出頭了。
僧多粥少,官位就那麼一點,每年致仕還鄉、犯事罷官,或者病逝在任上的人,就那麼一點。
空出的官位名額有限,自然是漏一個坑填一個,不可能無限制招收。
像陸淵這種動不動就開恩科,兩年就錄取兩千餘人,一口氣招收過往幾十年錄取人數的行為,這才顯得異類。
此次開科取士五百人,比起一千人,或者上一次科舉,那自然是少的。
但比起往年來說,那依舊是十倍的差距。
有此待遇,那些讀書人還有什麼好抱怨的呢?
因此科舉的訊息傳開後,城內眾多士人,便開始歡欣鼓舞的準備了起來。
而城內各種有的沒的,不知真假的考題卷子、考官隨口點撥之類的東西,猶如雨後春筍一般,冒了出來。
儘管很多人都知道這種東西,基本都是假的,但依舊有大量計程車子趨之若鶩。
當然,也有那些務實的,或者較窮的,也開始臨時抱佛腳,翻看起各種經典,以及往年科舉卷子,試圖考前多努力一把。
在這股氛圍下,長沙城內專賣筆墨紙硯,以及各類書冊的商人們,頓時又發了一筆。
而各家酒樓以及城內百姓,也大賺了一筆伙食住宿費。
原因很簡單。
馬上就考試了,很多人都想在考前吃好住好一點,以維持更好的狀態,以迎接即將到來的科舉。
如此讀書人有了指望,城內商人百姓,也有了賺頭。
在即將到來的科舉前,以及科舉之後的大王婚禮前,整個長沙城都喜氣洋洋的,所有人都感到開心。
而在這股開心的氛圍之下,陸淵也感到極為開心。
因為藉著這股熱潮,他又大為收割了一筆氣運。
伴隨著北伐戰爭的連戰連捷,整個長沙國的國運氣勢,也開始逐日攀升。
在這如日東昇的態勢下,國內的各地民眾、官員軍將、文人士子、豪強武人,自然開始漸漸歸心。
對於長沙國人的這個身份,認同感也在慢慢增強。
而且這還只是第一波而已。
“等隨著我從漢中、西川兩郡,遷來的民眾逐漸安家,開始在地方正常生產。還有開拓的七府之地,真正穩定下來。
到那時,我所聚攏的氣運,才是真正暴增的時候。
屆時暴漲一倍,或許都不在話下。”
陸淵想到這,心中就極為期待。
這次他從漢中、西川兩郡遷徙的人口,規模可不小。認真算起來,估計有個五十萬戶,兩百餘萬人。
如果再加上襄陽郡四府、西川郡三府、還有洞庭郡的天門府,加上這八府之地。
那這次北伐之戰,長沙國增長的人口,就已經超過原有的兩百萬人了。
具體加了多少人,陸淵暫時還不清楚。
那些移民還在安置之中。
想要知道具體有多少人,得等他們在安置的地方府縣落戶,然後再由當地府縣官員統計出來,彙報給上面,才能得出一個準確數字。
至於江北八府之地,如今都還處在軍管之中,這些郡府縣的官員,此時朝廷中還在挑選。
真正要趕去赴任,最快也得等完這場科舉,過了年再說。
在這些官員到任前,想要清算出這些地盤具體的人口,基本只能是個幻想。
所以陸淵此時,也只能知道自己北伐過後,不僅地盤擴大了八府,增加近乎一倍。治下人口,估計能多個三百萬左右。
其它具體詳情數字,還得等日後慢慢梳理。
時間,便在這等待之中,慢慢過去。
弘道八年十二月十五,長沙城內開了科舉,足有一萬一千餘名士子參加,最終取士五百人。
錄取比例,大約為二十取一。
然後正當大量士子落榜,灰心冷意之下,打算收拾行李,返回家鄉的時候。
長沙國打算明年三月,再開恩科,並且取士八百的訊息,頓時又傳了開來。
於是眾多在這場考試中,落寞失志計程車子,在得聞訊息後,一個個都是喜不自勝,高呼萬歲。
一些原本太過絕望,此時再度看到希望,激動過頭的人,更是在街頭酒樓、屋裡書舍中,大唱長沙王的賢明,對其讚不絕口。
在這先抑後揚的操作下,陸淵又狠狠的收割了一波人心,增長了氣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