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0年5月,回到京城之後不久,蒙古漢兵都元帥、鎮國大將軍、麾下數十萬兵馬的張弘範便得重病,倒在床上難以起身。

忽必烈命御醫前往護視,詔令停止一切外人對病人不必要的干擾,不允許朝中官員探視。

同年十月,張弘範意識到自己的病不會好了,要求從病房回到自己的舊居室,把親戚賓客們召集來,和他們一一告別,握著兒子張珪的手,珍重地交付給他。並且說:“我當年用這劍與甲為國家的統一立過功勞,你佩帶寶劍、穿戴盔甲時,不要忘記了父親的功勞!”後端坐而逝。

忽必烈聽聞後,追贈張弘範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追諡武烈。

但之後沒多少年,張珪及五個兒子便被元廷斬盡殺絕,女眷被姦殺或為奴。張弘範絕嗣。

1282年,文天祥被囚禁三年,威逼、利誘、親情、酷刑都未能使文天祥屈服。忽必烈召見文天祥,當面許他宰相高職,又被他嚴辭拒絕,並說:“天祥不死,遺臭於萬年,但願一死!”

忽必烈無奈,答應他的請求,下令行刑前優待文天祥,給他上等飯食。文天祥讓人轉告說:“我不吃官飯數年了,現在也不吃。”

他被押過市區時,氣概神色自然,態度從容,周圍圍觀者眾多。即將受刑時,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後受刑而死。圍觀眾人無不傷心流淚。

尹青松和張角在臺下看完行刑過程,不禁搖頭嘆息。伸手一張,一塊泛著乳白色光芒的玉牌落在手中。

這十年來,張角傳道效率非常高,華北已經遍佈太平信徒,這給尹青松提供了良好的視野,再走出城池後,眼前的灰霧都被自己信徒們身上的白光碟機散,再加上足夠的能量儲備,讓他可以離開邢州,遠來京城送文少保最後一程。

接著,尹青松便把目光瞄向了大都皇宮之內。而他的目標,則是南宋投降時獻上的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始於秦始皇,上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

秦亡之後,這方玉璽經由投降的子嬰轉到了劉邦手裡。以後王莽、劉秀、董卓、孫堅、袁術、曹操、司馬炎、石勒等紛紛對這方玉璽展開爭奪,由漢至晉,從未停息。玉璽經由南朝宋、齊、梁、陳以及隋唐六朝更迭,最後在唐末群雄爭奪中遺失。

此後,很多神棍借名獻寶,飛黃騰達。後晉、後周都是自刻玉璽。

1005年宋遼檀淵之盟後,宋遼都想證明是中原正統,於是1021年,遼國有百姓獻寶,說從家中挖出傳國玉璽獻上。遼聖宗耶律隆緒大喜,不但大赦天下,還乘興寫了一首《傳國璽詩》:一時制美寶,千載助興王。中原既失鹿,此寶歸北方。子孫宜慎守,世業當永昌。

然後大宋就很不服氣,於是到北宋哲宗時,同樣有人進獻“寶璽”說是在挖地時發現的,宋哲宗大喜,舉行隆重的慶典,還改年號為“元符”。

但大機率,這兩個傳國玉璽都是偽造的。

後來金國崛起,先滅大遼,得了遼國的傳國玉璽。又在靖康年間破汴梁,俘虜徽欽二帝,大宋“傳國玉璽”也被金國掠走。但金國只承認在遼國的才是真正傳國玉璽。

1234年金國被蒙古所滅,金國的傳國玉璽再次失蹤不見。

1276年南宋投降獻上南宋的“傳國玉璽”,忽必烈不屑一顧,但尹青松卻很感興趣。

因為玉璽從來不是一塊玉石那麼簡單,當大家都認為這塊玉石就是真品時,它也便擁有了聚集國運的能力。南宋自1127年立國,享國152年,上面蘊含的國運應該也不少。

但當尹青松半夜潛入皇宮,摸到府庫,拿到玉璽的時候,卻不禁有些失望,因為上面的金色能量,只比冉魏那枚多了五倍而已。

尹青松一琢磨,大概明白其中的緣由了。國運這東西,並非只積累不消耗。很有可能,它擁有類似一個拋物線一般的軌跡。早期積累上升,到了國家鼎盛時期達到峰值。但國運衰減之後,便開始消耗以前的國運彌補頹勢出現出現下滑,直到國家滅亡時,國運也被消耗的差不多了。

自己總是撿國運衰亡時的玉璽,那當然沒多少能量留存了。上次的冉魏玉璽,能有一條水桶粗的金龍留下,應該是石勒辛苦經營幾十年,外加冉閔十戰十捷打出來的一絲國運。

而南宋這個玉璽能保留比冉魏多五倍的能量,則是因為南宋滅亡的太快了。從1273年襄陽城破,到1276年就獻城投降,玉璽也被收繳走。文天祥、張世傑此後四年的抗爭,消耗的卻是他們自己的命數。

“唉,時也,運也,命也。”

五倍就五倍吧,總算有些收穫。尹青松將大宋傳國玉璽帶回了順德府。

而這也給尹青松提了一個醒,以後再想獲得傳國玉璽,不能再選擇王朝末世了,而應該在能量最巔峰的時候出手。

1293年,忽必烈病重,感嘆時日不多,便準備從太子真金的兒子們中選擇一個作為繼承人。

這時,突然傳言,有太平道人將一方玉璽獻給忽必烈之孫,太子真金第三子,孛兒只斤·鐵穆耳。鐵穆耳又把玉璽獻給忽必烈。

忽必烈一看大喜,一口咬定此物便是中原傳國玉璽。認為這是祥瑞,是自己繼承華夏正統的明證,不但重賞太平道人,更是立鐵穆耳為皇世子。

1294年,忽必烈病逝,享年80歲。鐵穆耳在老太師伯顏扶持下,成為大元第二任皇帝,太平道人獻寶有功,修築道觀,允許太平道傳播天下。

鐵穆耳在位期間,施行輕徭薄賦政策,停止大興土木,限制諸王勢力,重修律令。任用漢臣,推廣儒學。緩和外交關係,與安南、緬甸、扶桑等國交好。平定西北叛亂,使得海都、篤哇等西北諸王歸附,確立元朝宗主國地位,元朝社會出現清平的局面。

但鐵穆耳在位後期,毫無節制地對貴族宗戚大加賞賜,導致國庫空虛。同時,鐵穆耳起用、提拔大量官員,使得政府機構臃腫。由於病重,朝政實際由皇后和右丞相哈剌哈孫所控制,貪汙賄賂之風瀰漫,朝政日益腐壞。

1307年,正月,鐵穆耳去世,享年四十二歲。

1307年,五月,鐵穆耳的侄子海山繼位。海山在位不足四年,卻實施了許多改革。他標榜“溥從寬大”,大範圍地封官賞賜,在中書省外另立尚書省,興建元中都,推行理財政策,發行“至大銀鈔”和“至大通寶”,強化海運,增課賦稅。文化上,推廣太平道與喇叭佛教對抗的同時,延續宗義自由政策,並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1311年初,海山駕崩於大都,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繼位。

1312年愛育黎拔力八達繼位之後,減裁冗員,整頓朝政,停止浩大的土木工程,限制諸王駙馬橫行害民,開始編纂律令,推行“以儒治國”的政策,並在1314年施行科舉。

1316年,在太史令上為官多年,主持無數工程的郭守敬,以八十六歲高齡告老還鄉,回到家鄉邢州順德府。

在城門口遇到了84歲的張三丰。

“張賢弟,你可尋得長生了麼?”

多年遇故知,郭守敬不禁打趣起來。

“長生如縹緲雲煙,可預見卻不可觸控。”

張三丰如今已在武當山立下道統。他把儒家倡導的仁義與道家煉丹的鉛汞畫等號,稱“仙家鉛汞即仁義的種子”。在他那裡,陰陽家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儒家五德的仁義禮智信、人體五經的肝肺心脾腎一一對應。

他在《五德篇》中說:“仁屬木也,肝也;義屬金也,肺也;禮屬火也,心也;智屬水也,腎也;信屬土也,脾也。”心有五德,身有五經,天地有五行,皆缺一不可.......德包乎身,身為心用,心以德明,是身即心,是心即身,是五德即五經,德失經失,德成身成,身成經成,而後可以參贊天地之五行”。

憑藉著自己的五德學說,他已成為一方得道高人,雖未長生,卻已得長生之要。

這次遊歷天下,回到家鄉,見熟人多已去世,心生寂寥。突然遇到故友,也頗感欣喜,所以相約入城。

咸亨酒店,三樓雅間。

周老闆親自接待,將酒菜奉上,兩個八十老翁興致勃勃,飲酒敘談。

忽然,他們從窗戶裡看到依然年輕的張賓和依舊保持在六十歲樣貌的劉秉忠在大街上走過,周圍無數百姓躬身施禮。

“這,這是.......”

張三丰愕然指著樓下的兩人,有些說不出話來。

“哦,兩位客官是說張通判和劉司馬?他們可是我們順德城難得的好官啊。”

周老闆一邊給兩人倒酒,一邊介紹道。

“原來長生便在眼前,我竟兜兜轉轉了四十年!”

張三丰恍然大悟。

郭守敬則是感嘆的摸了摸自己蒼白的頭髮,心中暗道:“恩師啊,恩師,您可騙的我好苦啊。我還以為您早已圓寂,怪不得不讓我參加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