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青松開啟城門,接納流民入城,安置百姓,自己這些年積累的米糧塞滿了倉庫,正好可以用來救災。
然後從這些百姓口中得知了當前的局勢。
南宋一如以往的發揮自己腦殘的作風,把自己作的死死的。
《資治通鑑》成書於1084年,藉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鑑。但《資治通鑑》成書後40年,也就是1127年,北宋就滅亡了。還是亡於北方少數民族的侵略,中原人民被屠殺的異常慘烈。
這借鑑了個啥?
而這一切成因,都與兩宋重文輕武,文人喜兵密切相關。
宋代文人士大夫社會地位顯赫,在政壇上非常活躍,對討論國家軍政問題充滿熱情。
靖康之變後,宋室南渡,儘管統治疆域大為縮減、軍事形勢更加嚴峻,更文人論兵風氣卻持續高漲。宋高宗統治前十五年以及宋孝宗在位前後,便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兩次文人論兵熱潮。文人士大夫們普遍“常言兵計”,一時“天下多奇言,而言兵為尤奇”,以至出現“奇言漫衍於天下,而天下反皆以奇為常”。
皇帝收諸大將兵權,在決策之前,都與朝野士大夫討論,一點保密意識也沒有。士大夫談兵論道,勇於任事,往往被朝廷視為知兵之人,非常時期即被派往前線統軍抗敵。
其結果如何呢?
北宋伐遼,讓好言兵事的童貫領兵,拴住武將种師道的手腳,結果一敗塗地,還被金人窺破虛實,決定南下滅宋。
川陝之戰,讓好言兵事的張浚領兵,殺了西軍武將曲端,強令武將冒進,結果富平一戰,西軍精銳幾乎全軍覆沒。
孝宗與寧宗朝對金北伐、理宗朝聯蒙滅金及收復三京等軍事決策,無不與眾多文臣士子籌謀、鼓動形成的政治輿論關係密切。結果自然是訊息洩露,戰事不利,被暴打一頓。
1234年正月,南宋再次在文臣參謀下,重複了北宋滅亡的騷操作,聯合蒙古滅掉了金國,成功毀掉了自己在北方抵禦強敵的屏障。
然後皇帝又在好言兵事的文臣鼓動下,悍然的向進行了兩次西征、建立四大汗國,幾乎征服整個世界的蒙古發動攻擊,想要收復汴京、洛陽,史稱“端平入洛”。
宋蒙戰爭開始。
1235年,窩闊臺以南宋背盟為由,下令攻宋,數十萬大軍在自東起淮河,西至巴蜀的戰線上廝殺,激戰十年,大小數十戰,雙方均傷亡慘重,但在武將孟珙等人的堅強抵抗下,蒙古無法寸進。窩闊臺死後,蒙古陷入內亂,戰事稍緩。
1246年,十年抗戰威望極大的孟珙,已經不亞於當初的岳飛,再加上孟家兄弟都在荊湖地區掌握兵權,使得宋廷對其十分忌憚。於是宋理宗自毀長城,強行命令他班師回朝,由文臣賈似道替代。憂憤成疾的孟珙不久病逝於江陵,享年53歲。
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完成了第三次西征,佔領了阿拉帝國的阿拔斯王朝、木剌夷國及敘利亞的阿尤布王朝之後,下詔三路大軍全面攻宋。
蒙哥統主力入蜀,率軍與宋軍大戰於合州釣魚城,守將王堅用炮石擊斃蒙哥。蒙古帝國因汗位之爭,再次陷入內亂。而賈似道在鄂州密遣使者宋京前往蒙古軍營向統軍大將忽必烈請和,提出:“北兵若旋師,願割江為界,且歲奉銀、絹匹兩各二十萬”為條件,換取忽必烈退兵。
忽必烈退兵後,賈似道以鄂州大捷的功勳升為宰相,從此開始主政南宋。而宋理宗趙昀則沉湎於醉生夢死的荒淫生活中,朝政相繼落入丁大全、賈似道等奸相之手,國勢急衰。
1264年忽必烈擊敗反叛的阿里不哥,繼承蒙古汗位後,謀劃新一輪的對宋戰爭。而此時,宋理宗身死,宋度宗即位,其人孱弱無能,智商低於正常人水平,荒淫甚於理宗,整天宴坐後宮,與妃嬪們飲酒作樂。一切政事託於賈似道。
1267年,賈似道為了搜刮錢財,還別出心裁地推出了一個“打演算法”,名義上是核實戰時的軍費支出情況,實際上把正常支取的錢糧,都說成是貪贓枉法,讓他們出錢賄賂。許多在之前抗蒙戰爭中立下不朽戰功的將士被以各種罪名彈劾罷官。
潼川安撫使劉整被誣陷貪汙,向朝廷申訴無門,他聽說向士璧等名將被害死,也唯恐不能自保,最後被迫以滬州十五郡降附蒙古。劉整的叛降,使得蒙古對南宋國情虛實完全知曉。
1268年,蒙古丞相伯顏用宋降將劉整之策,對襄樊形成了長期圍困。賈似道卻隱匿不報,也不派兵增援。以至襄樊被圍攻了三年,朝廷竟然絲毫沒有討論,宋度宗更是毫不知情。
至此,南宋已經走向末路。
1271年,蒙古諸汗國之間的分裂已經難以彌合,忽必烈縱然稱呼自己為蒙古之主,但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利汗國、窩闊臺汗國拒絕納貢稱臣。於是忽必烈在丞相劉秉忠的建議下改蒙古國號為大元,寓意中原正統。正式與四大汗國決裂,自此他們之間互不統屬,各自為政。
1272年元月,改元大典,四大汗國欣然譴使前來祝賀,恭喜自己頭頂上搬去了一座大山;高麗、扶桑、吐蕃、交趾等藩屬國紛紛遣前來祝賀。
而南宋也派遣使者前來恭賀。
而這個使者,正是賈似道的政敵文天祥。
文天祥與賈似道的恩怨由來已久,文天祥生於1236年,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歲的文天祥中進士第一,成為狀元。一度掌理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卻因直言斥責宦官董宋臣,譏諷權相賈似道而遭到貶斥,數度沉浮。
去年,文天祥被前宰相江萬里舉薦,起用為提點荊湖南路刑獄使。瞭解到襄陽被圍困之事,越過宰相賈似道,向宋度宗上書。宋度宗追問賈似道,賈似道仍然隱瞞真相,說:“蒙古兵已經退去,這是誰造的謠?”度宗沒說實話,只是回答是一個宮女告訴他的,賈似道便將那宮女勒死。
但賈似道耳目眾多,之後調查,發現是文天祥所奏,更加懷恨在心。
今年,蒙古改元,各番邦國朝賀。原本作為交戰國的南宋不必遣使祝賀,但賈似道以“和為貴”的理由說服度宗,而派出的使團正使,便是文天祥。
之所以如此操作,與賈似道一樁隱秘有關。
1258年,賈似道在鄂州秘密向忽必烈請和,以納貢稱臣的條件換取對方的退兵。但後來忽必烈成為蒙古大汗後,便派出他的心腹重臣郝經出使南宋要求兌現承諾,賈似道擔心自己的秘密被朝廷所知,便半路攔截並囚禁郝經十餘年。引得忽必烈大怒伐宋。
在賈似道想來,自己如此不仁,忽必烈一定會對南宋使者同等對待,那文天祥這個政敵就會被借刀殺人幹掉。
但忽必烈卻在宰相劉秉忠建議下,並未殺人,反而是將賈似道與蒙古媾和的協議抄錄,讓文天祥帶回臨安。
恰逢劉秉忠以病重為由告老還鄉,便和文天祥一起南下,抵達邢州順德府。
劉秉忠生於1216年,比文天祥大了二十歲。老家便是邢州,他出身於金國漢族官宦之家,自幼聰穎,十三歲時入都元帥府為質子,1233年,他十七歲時出任邢州節度府令史。1234年金國滅亡後,棄官隱居,先是加入全真教當了幾年道士遊歷天下,然後在邢州天寧寺出家為僧,法號子聰。
1242年,25的歲的忽必烈遇到26歲的僧人子聰,兩人一見如故,從此劉秉忠恢復本名,以布衣身份參預軍政要務,成為忽必烈的謀主,併為其講解三綱五常、正心誠意之說和儒家治國平天下之道。
1251年,蒙古第三任大汗貴由死後,劉秉忠為忽必烈謀劃爭位,第一步便是讓他全力支援自己的哥哥蒙哥成為大汗,果然,蒙哥繼位後,投桃報李,任命弟弟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軍事,拿到了整個淮河以北的中原統治權,建立金蓮川幕府。
劉秉忠卻向忽必烈呈上《萬言書》,建議不能用蒙古部落之法治理中原,當以儒治國。並針對當時的情況提出以文治結束戰爭導致的混亂局面,發展經濟,壯大實力。忽必烈讓劉秉忠的家鄉邢州作為改革試點,劉秉忠親至邢州,舉薦大量漢人知識學子出仕,官員們到任後,以劉秉忠的儒治為總方針,加大力度整頓吏治,勸課農桑,對歸鄉的農民給予經濟補償;發展冶鐵業,帶動當地經濟。經過兩年的治理,邢州經濟恢復,面貌全新,百姓安居樂業。
忽必烈由此對儒治有了全新的認識,開始在中原各地推廣以儒治國。他所舉薦的漢人文臣張文謙、張易、王恂、郭守敬紛紛得到重用。
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劉秉忠全力輔佐,並提出建議,王者之師,有征無戰,當一視同仁,不可嗜殺。忽必烈聽從勸告,逐漸改變了本族掠地屠城的舊習。
劉秉忠還依循中原王朝舊制的總方向,著手製定各項制度。從中央到地方,一套完整規範的封建國家機構和官僚體系逐步建立,直到1271年底,蒙古改元,徹底轉變成為了以中原為正統的大元朝。
1272年,元朝正式建立後,劉秉忠卻和忽必烈關於是否滅宋發生了爭吵,最後劉秉忠提出告老還鄉,回家為僧,被他舉薦的漢人文臣張文謙接替了他的職位。
“履善,你可知文人最大的悲劇是什麼?”
履善正是文天祥的字。
“仲晦先生請賜教。”
文天祥對於救了自己一命,又頗有文風的前輩很敬重,兩人一路南下攀談,已有相逢恨晚之感。
“生不逢時,命不由己。”
劉秉忠長嘆一聲。身為漢家儒生,誰不想濟世救民,成就一番千秋偉業。但出身便是番邦子民,所能效忠的不是金國女真,便是蒙古韃子,一身所學施展,是對是錯,千秋功過,唯有後人評說了。
“半紙功名滿地愁,都教白了少年頭。
早應未拜曹參相,終不當封李廣侯。
曲水亂山紅樹晚,西風殘照白雲秋。
歸鴉一片投林去,自笑勞生未解休。
去休,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