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若是這內閣讓您來定,您會讓何人來擔任內閣?”

葉凡看向葉天龍,沉聲問道。

“自然是我大漢真正的賢才!”

葉天龍沉聲道。

“那麼兒臣斗膽問父皇,什麼人是您眼中的賢才呢?”

葉凡沉聲問道。

“這偌大的大漢,難道連幾個賢才都找不到嗎?”

葉天龍沉聲道。

“父皇莫要動怒,這賢才若是讓您來定,必然是讓與您親近之人進入內閣!”

“如此一來,那內閣不就成了父皇的內閣,能夠進入內閣之人,唯父皇馬首是瞻,他們還會向父皇舉薦好的建議嗎?怕是都要順著父皇的話鋒來提議!”

“因此,這內閣決不能是一派的人,最好是三名大閣老分屬三個不同的派系,只需一人是父皇的親信即可!”

“再者說,若是提拔上來的人都是父皇眼中的賢才,而無法被大部分官員所信服,這內閣與形同虛設又有什麼區別呢?”

葉凡沉聲道。

恩!

葉天龍不由的一愣,他沒想到葉凡可以將事情考慮到這一步!

若是讓他來定,必然是將自己的親信全部提拔上來,如此整個大漢的朝政,他可以全面掌握。

到時查抄與許毅親信之人也會簡單許多,最重要的,大漢對外的政策,也可以徹底強硬起來,朝中再也沒有人敢反對!

“這麼說,在你心中,已經有了內閣的人選?說來與朕聽一聽!”

葉天龍沉聲道。

“父皇,這內閣三位大閣老,貝尚書必須要佔據一個位置。”

葉凡說道。

貝南偉成為內閣首輔是必然的事情,葉天龍所定的人選,貝南偉也是在第一位,因此,葉凡直接說出,還能獲得貝南偉的好感。

葉天龍點了點頭,道:“恩!貝尚書不僅要擔任閣老一職,還要同時擔任兵部尚書一職。”

“既然在內閣之中,父皇的親信人選已經定了,那麼,另外兩個位置,必然是讓人信服之人,如此,內閣才會被人信服!”

“翰林院大學士趙濂直,在文官之中地位極高,絲毫不弱於許毅,此人雖然迂腐,卻剛正不阿,是成為大閣老的不二之選!”

葉凡沉聲道。

“趙濂直!”

葉天龍一愣。

葉凡推舉任何人成為大閣老,葉天龍都不會覺得震驚,唯獨這趙濂直,讓葉天龍震驚的說不出話來。

要知道,葉凡可是將趙濂直氣的吐血,關係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趙濂直又是站在葉懷儒那一邊的人。

葉凡如此做,豈不是在幫助葉懷儒提升實力!

難道,葉凡這是要利用二皇子葉懷儒來牽制大皇子葉如風,如此一來,他便可以置身事外,坐山觀虎鬥了。

只是,這無異於是在玩火,一個不好,可能會把自己點燃。

“第三人呢?”

葉天龍沉聲問道。

“這第三人選,必然是許毅。”

葉凡道。

“許毅!凡兒,你可是剛剛把他從丞相之位上趕下去,又要讓他進入內閣?”

葉天龍震驚的看著葉凡。

他現在嚴重懷疑葉凡的腦子是不是傻了,都已經和許毅成為死仇了,不置他於死地就算了,還想要將他提拔為內閣。

“呵呵!父皇,這可不是兒臣所願,而是那些文官會死諫!”

“無論是貝尚書還是趙濂直,都只是威望高,想要撐起內閣還是不容易的,許毅不同,他有大量的官員支援!”

“有他在,以後這內閣的苦活累活全是他幹,出了事他來背鍋!”

“而且,只要父皇同意讓許毅成為大閣老,他背後的關係網便不會有過激的反應,咱們也有時間慢慢剷除他們!”

葉凡笑著說道。

“原來你是這個想法,那小閣老呢?”

葉天龍又問道。

“呵呵!一般來說,小閣老都是由大閣老的子嗣擔任的,畢竟,內閣大小事務,由三個大閣老主持就可以了,小閣老是輔助他們的!”

“不過,如今的大漢需要的賢才,內閣制又是剛剛推行,小閣老便作為大閣老的備選。”

“因此,小閣老的年歲必須由我大漢年輕一些的賢才來擔任。”

葉凡笑著說道。

明朝時期推行的內閣制,內閣首輔是三到六人,到了後期只有三人,而所謂的小閣老,其實就是各部官員對於大閣老的兒子的稱呼,在內閣之中,是沒有這個官職的。

“大漢年輕一些的賢才?凡兒,你這可就為難朕了,我大漢這麼多年雖然重視文人,可是選拔出來的人才,都是由吏部和禮部舉薦,許毅批准!”

“因此,年輕一輩的賢才,幾乎都是許毅的人,讓朕如何提拔?”

葉天龍犯難了。

葉凡早就想到了這一點,因此才說要在三日後定內閣人選,為的就是給自己一些準備的時間。

不過,今日葉天龍問起此事,他可以直接將想法說出,至於準備的事情,就讓葉天龍自己想辦法吧。

“呵呵!敢問父皇,我大漢的賢才,皆是有各部官員舉薦,再由禮部和吏部的人遞交名單給丞相!”

“現在即便是沒了丞相,由父皇批閱,父皇就敢保證,這些就是我大漢的賢才嗎?那些官員舉薦時,難道就不收好處嗎?”

“我敢斷言,那些拿不出銀子的窮酸書生,是不可能出現在名單之上的,那麼,窮酸書生就不能出人才了嗎?”

葉凡笑著反問道。

恩!

葉天龍震驚,沒想到葉凡對於大漢的舉薦制也有意見,而且,還找出瞭如此多的漏洞。

沒錯!

大漢的讀書人,可不全是富戶,大部分都是窮酸書生,有的人甚至是到了快要餓死的地步。

沒有銀子買路,便不會有官員幫他們舉薦,名單自然是送不上來的。

“凡兒!你既然在這裡說出舉薦制的弊端,應該也有解決的辦法吧。”

葉天龍沉聲道。

“科舉制!”

三個字,葉凡脫口而出。

在華夏的歷史上,科舉制是在唐朝時期才出現的,而且,最初的時候,唐朝是科舉制與舉薦制共存。

甚至,因為世家貴族林立,科舉制選拔出的人才也只能擔任一些小的官吏,真正的核心官員還是舉薦制選拔。

到了宋朝時期,科舉制才徹底成為主流。

此時的大漢,只要能夠推行科舉制,必然會有一批寒門書生脫穎而出,這些人深知民間疾苦,只要大力扶持,必然會和許毅一派的官員站在對立面。

等這些人成了氣候,就是許毅一派官員的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