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又是一陣沙塵滾滾,高元與韋震相對無言,一行老淚從兩人的眼眶滑落,他們知道,這又是一群忠心耿耿的勤王之師,這些時日來,勤王之師不斷從四面八方湧來,甚至也有殺至洛陽城下的。

  就在三天前,光州刺史楊元吉親率五萬勤王之師,千里迢迢從光州趕來。楊元吉以大義勸服了黃州刺史李俊,兩人從梁王眼皮底下招撫了大量江淮精銳,為了防止梁王發現,他們不惜繞過淮河,沿長江北上,卻未曾想到,梁王謀反遠遠不是一日準備了,各處皆有暗線,就在洛陽城外,與帝都近在咫尺之時,梁王埋伏了十萬大軍,經過一夜激戰,甚至就連洛陽南門也曾大開,城中軍將親自支援,最後換來的也不過是三千勤王師入城,到得第二天,當楊元吉與李俊的首級送入城中的時候,一時間勤王之師哭聲震天,就連監國太子都暗自垂淚。

  而今,勤王之師再來,又不知是怎樣的忠直之臣,卻要成為逆賊的刀下之鬼,高元長聲一嘆,他很想衝殺出去助這些忠臣一臂之力,只是,身為兵部尚書的他,卻不得不為整個洛陽城防負責…

  喊殺聲震天,這次遠來的勤王之師乃是天子親衛,左領軍衛大將軍項城侯鄭郎親率,鄭郎是為滎陽鄭氏嫡宗,幾日前,梁王反叛,世居滎陽的鄭氏族長鄭權不服梁王之令,以忠孝之義怒斥梁王使者,又殺梁王使者,以使者首級歸還梁王,梁王當即大怒,更何況滎陽位於鄭州,乃是梁王圍攻京師必經之地,大怒之極的梁王親率三萬大軍圍攻滎陽,可憐滎陽鄭氏只有族兵,部曲多在各地平叛,曲曲數千臨時組織的族兵一夜之間就全軍覆沒,鄭權死不肯降,乃一死殉國,鄭氏宗族被族滅者達兩千餘人,堂堂前朝五姓七望之一的滎陽鄭氏,就此灰飛煙滅。

  當時尚在河北邢臺負責剿滅小曹操平三郎餘部的鄭郎聞聽逃出來的家人傳信,一夜之間,四十六歲的大將就鬚髮盡白,次日,他便擊鼓聚將,召集整個左領軍衛勤王,抽調了近三萬大軍,連夜南返。

  左領軍衛,天子親衛,乃是太宗皇帝整訓禁軍之時最先建立的六衛之一,戰力非凡,鄭郎乃是堂堂項城侯,一路收集各路勤王軍,到得洛陽城外之時,已有近八萬之眾,不同於楊元吉、李俊等人一介書生,全憑一腔血勇,鄭郎軍中兵多將廣,只是看了看洛陽城外的梁王叛軍,鄭郎就知此番算是遇到了真正的強敵。

  梁王此人,自小藏拙,卻是受當朝數一數二的名將高元教導,平日薰陶之下,對於行軍打仗並不陌生,更何況,每逢深夜,他熟讀兵書,可謂胸有兵書萬卷,要說不足,唯一不足之處就在於梁王藏拙之時沒有真正領過兵,直到最近半年才得以掌控一支真正的精銳,然而這些不足,並沒有妨礙到梁王佈陣,梁王對於手下眾將很是信任,同時又虛心求教,半年時間來,雖說不能成為一代名將,行軍佈陣卻也是有板有眼了。

  此刻,梁王軍首先佔領了洛陽城外幾個最重要的關隘,北邙山與陰闕關各有駐軍五萬,一南一北,死死的夾住了洛陽南北要道,至於各處雄關險山,梁王也各以險峻佈置兵馬,汜水關有駐軍兩萬,崤山駐軍兩萬,在各處關隘,佈置的兵力高達二十萬,而剩餘的二十萬大軍則在城南城北駐營,互為犄角,攻守有道,想要憑藉自己手中不過七八萬大軍解洛陽之圍,可謂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鄭郎雖然有家仇在身,卻絕非魯莽之人,他在老家鄭州停留了整整兩日,才果斷決定攻打北邙山,北邙山地勢不算險要,綿延數百里,雖然關隘險要之處都在梁王手中,不過翻越北邙山,居高臨下攻擊梁王大營卻是唯一一條取勝之道,昨夜,鄭郎突然下令全軍突進,近八萬大軍一夜疾行百餘里,到得今日下午,這八萬勤王軍就到了北邙山上。

  這是真正的兵行險著,北邙山高有百丈,梁王也在山上駐守近萬大軍,若想仰攻北邙山,沒有兩三日功夫根本沒法拿下這些山頭,兩三日時間足夠梁王集結優勢兵力圍殲這支勤王軍,也幸好,鄭郎有一樣秘密武器。

  這秘密武器乃是明教傳教蠱惑百姓的道具,明教長老們稱之為火石,遇火則爆燃,火焰最高可達數丈,而且水澆不滅,唯有沙土能撲滅之,鄭郎奉命剿滅流賊之時,也曾經招撫大量明教教眾,憑此他也算得到了這種新奇火石的配置方法,每次行軍出征之時,遇上難以攻破之處,這些火石就是破敵的一個奇招,而今日仰攻北邙山,卻是最好的使用這種武器的好地方。

  北邙山上多是草木,很難找到沙土,鄭郎一聲令下,那些火石軍立刻把大營中積存的十餘箱火石全部運上了山上,還有大量的黑油,那些在北邙山上駐紮監視勤王軍的叛軍,看了反倒是新奇,全然想不到這些物事的威力。

  一聲令下,那些火石軍用上千條人命的代價在北邙山一側灑滿了火石與黑油,隨後就是火箭射上山來,頓時火光大起,整個北邙山上一片通紅,不時還有如雷鳴般的爆裂聲,大驚失色反應過來的叛軍頓時從山上溪流取來大量水來,然而這些水澆上去非但沒有滅了這奇怪的火焰,反而使得火焰高漲,一時間北邙山上的叛軍哭爹喊娘,紛紛沿著南坡逃下山來。

  梁王不是沒見過這種火石的威力,他知道此物在煉丹道士那稱作火藥,只是他全然沒想到鄭郎竟然會帶著這麼多火藥上山,用火藥黑油燒山,縱然有十萬大軍,也只有望風而靡的下場,梁王鐵青著臉,他知道北邙山算是失守了,不過那些火藥畢竟製造極為複雜,數量必然有限,這次燒完,鄭郎應該所剩無幾,現在他必須防備鄭郎勤王軍居高臨下攻下山來。

  用兵之道,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梁王看得很清楚,北邙山與洛陽相隔數十里,左領軍衛多是步兵,憑著一時血勇衝下山來,他的軍隊根本無法抵擋,只有待得這些軍隊在山腳下停留,再度發起衝鋒之時,才是他的取勝之機,梁王立刻下令全軍南撤十里,遠遠佈陣,自己的軍力優勢在此,也不怕這近八萬勤王軍能夠徹底擊潰他的防線。

  一時間,戰場有些沉默,直到傍晚,鄭郎的大軍才悠悠然從北邙山上下來,穩紮穩打,在山腳築起軍營,很明顯,鄭郎也知此時絕非立刻發起攻擊之時機。

  然而,以逸待勞的梁王叛軍卻發起了進攻,二十萬優勢軍力,叛軍穩紮穩打,緩慢推進,箭矢紛紛射來,實是逼迫左領軍衛出擊。此刻,左領軍衛陷入了極為尷尬的境地,若是不戰,必然軍心大衰,叛軍逐漸縮小包圍圈,左領軍衛必然會深陷死地,若是戰,剛剛下山紮營的左領軍衛根本無從一戰,鄭郎微微蹙眉,想了片刻,才對長史—自己的侄兒鄭少廷說道:“此戰不可免,戰則必敗,我今番親自衝陣,若是不勝,你立刻率大軍翻過山,北上與陳州軍會合,陳州軍目前打算去三邊找高紹全,你也大可同去。”

  “二叔!”鄭少廷急急的說道:“我不想當逃兵,我要與二叔同生共死!”“你這蠢材!”鄭郎狠狠的一馬鞭抽在鄭少廷的背上,罵道:“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我軍若敗,梁賊必然得勢,江山也很有可能易主,我可以死,我鄭氏卻不能滅,你去找高紹全,侍以下臣之禮,待得他日,未嘗不能一雪前恥!”

  鄭少廷被自己的二叔一席話驚的目瞪口呆,下臣之禮?那豈不是要視高紹全為主公?且不論他與高紹全同為世家嫡子,本無高低之分,而今大周王室尚在,他卻去侍奉新的主公?鄭郎也看出了自家侄兒的疑惑,輕輕一嘆道:“此戰之後,天下必然是又一次上演前朝的藩鎮林立,我們世家又到了選擇的時候了。”

  “謹記,到得三邊之後,高紹全就是你的君,你的主公,切不可起不該有之心。”鄭郎看出鄭少廷對高紹全的不服之心,又皺著眉頭教訓道:“我們世家只要跟對了主公,未嘗不能重新崛起,然而一旦有不臣之心,必是亡族滅種之禍!”鄭少廷聽得心頭一驚,連忙收起心中不滿,大禮道:“侄兒謹遵二叔教誨。”這一拜,就是永別,一行淚水從這個青年的臉頰上滑落。

  鄭郎心裡也不是滋味,只是此時不是作小兒女情態的時候,他長長一嘆,決然的點點頭,徑自從親兵手中接過丈二長的馬槊,翻身上馬,厲聲道:“兒郎們,隨我殺賊!”不用多說任何話,隨我殺賊就可!一時間,左領軍衛喊殺聲震天,騎兵們紛紛舉起長槊,步兵也亮出了橫刀,手舉圓盾,八萬大軍,除兩萬穩守營盤之外,餘則近六萬精銳皆列陣向前,鎧明甲亮之下,是一雙雙視死如歸的眼珠,每一步踏出去,皆帶起沖天的殺氣與滾滾的煙塵。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流傳了千餘年的戰歌,在戰鼓聲聲之間,從驍勇的將士們口中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