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俄羅斯國家原來是脆弱的。 從某一時刻開始,這個看似建造了幾個世紀的不朽建築突然像被施了魔法一樣,開始迅速坍塌,變成越來越小的碎片。
瓦西里-克柳切夫斯基認為,崩潰是完全自然的,歷史上的反常現象是基輔羅斯長期的中央集權。 這位歷史學家寫道:"直到 11 世紀下半葉的統一政權是一個政治意外,而不是政治秩序"。 然而,在封建時代的許多國家中,存在的最初階段都是初級的、相對短暫的中央集權,然後是四分五裂。 俄羅斯在這方面遵循了社會政治演變的普遍邏輯。 當這個或那個國家的行政統一開始阻礙地區的發展時,離心傾向就會在那裡加劇。 早期君主政權的結構不夠強大,不足以使渴望自治和獨立的地區處於從屬地位。 俄羅斯的統一政權不是在十一世紀中葉之前,而是在中葉之後才成為政治事故的。
出現了三位才華橫溢的成功領袖: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安德烈-波戈柳布斯基、大窩弗塞沃洛德,他們成功地暫時阻止甚至扭轉了國家的崩潰,但在這些領袖去世後,政權再次分崩離析。
然而,還有一些特殊的、純粹的俄羅斯因素,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所有或幾乎所有中世紀強國共同經歷的封建割據過程在我國以特別尖銳的形式發生了。
瓦解的主要原因是權力交接原則,而智者雅羅斯拉夫正是為了防止國家四分五裂而制定了這一原則--說來也奇怪。 這位偉大的親王關心統一,他的遺囑最終確認了這樣一個概念,即俄羅斯擁有的不是君主,而是基輔-魯里科維奇的所有種類。 為了不讓兒子們變成只關心繼承利益的獨立王公,雅羅斯拉夫將所謂的 "階梯式上升 "以法律的形式(或者無論如何是一種普遍認可的習俗)確定下來。
全國所有地區,根據其面積、盈利能力和戰略重要性,被安排在一個由五個 "階梯 "組成的 "階梯"(樓梯)上: 首先是基輔公國和諾夫哥羅德地區(即大河路線的起點和終點),然後是富庶的切爾尼戈夫公國,接著是保護國家不受草原威脅並擁有強大軍事力量的佩列亞斯拉夫爾公國,最後是重要性較低的弗拉基米爾-沃倫公國和斯摩稜斯克公國。
雅羅斯拉夫的兒子們按照 "階梯 "排列。 第一個兒子獲得第一個領地-等級位置和大公頭銜,第二個兒子獲得第二個 "階梯",第三個兒子獲得第三個階梯,依此類推。
地位較高的王子去世後,他的位置不是由他的兒子接替,而是由年齡相仿的兄弟接替。 因此,地區管理變成了一個臨時佔據的行政職位,王子並沒有 "成長 "到他的領地,而是認為自己是整個俄羅斯土地的主人之一,等待著輪到他登上大公的 "餐桌"。
從理論上講,這種制度看起來是合理的,但雅羅斯拉夫出於維護兒子們之間和平的考慮,並沒有足夠的遠見卓識。
這種繼承順序(也稱為 "次繼承")甚至比 "otchinny "繼承有更多的弊端,因為 "otchinny "繼承是將財產永遠分配給封建主的世襲財產--這是其他歐洲國家的做法。
在 "父系 "分封制下,國家分裂成自治的小國家的情況依然存在,但內部鬥爭的激烈程度已大不如前。 執政的王公們開始謀求自己領地的利益,而不一定要奪取全國的政權。 俄羅斯的王公們急切地等待著輪到他們登上更高的 "臺階",他們並不太關心自己暫時繼承的財產的發展,只是急於從它身上榨取更多的汁液。 自然,該地區對這樣一位統治者並沒有特殊的感情,他對該地區來說仍然是一個陌生人。 富裕的城市擁有自己的軍事力量,可以對王子的權威表示不滿,甚至將其驅逐,另請他人。 在最強大的外省城市諾夫哥羅德,親王的形象很快就會變成裝飾品。
另一個純屬俄羅斯的長期不穩定因素是 "被遺棄的王子"。 這是對王子的子女的稱呼,王子死後沒有登上 "階梯 "的最高平臺,即沒有等到成為大公的機會。 按照慣例,他的兒子們不能得到自己的繼承權,從而跌出了等級制度。 許多王公不願忍受這種不公,開始用刀劍來贏得 "餵養"--而且往往能達到目的。
雅羅斯拉夫將俄羅斯的權力集中在茹里科維奇手中的計劃似乎是烏托邦式的。 國家發展緩慢,大大小小的世仇幾乎沒有停止過。 從蒙古入侵前俄羅斯存在的 70 年中,有一半時間是在內部戰爭中度過的。
在雅羅斯拉夫之後的一個世紀裡,俄羅斯由六個公國組成;兩個世紀後,由五十個公國組成;三個世紀後,約由二百五十個公國組成。 只有到了 14 世紀中葉,俄羅斯歷史上的政治分裂時期才會結束,再次到了 "撿石頭 "的時候。
如果說在本書的前半部分,將俄羅斯的歷史與下一任君主的形象聯絡在一起進行敘述更為方便的話,那麼到了下一個時代,這樣的結構就失去了意義。 大公是不斷變化的,他們的權力往往只是名義上的,而人物的規模(除了上述三位例外)是如此之小,以至於沒有理由讓讀者背誦所有這些眾多的姆斯蒂斯拉夫、伊齊亞斯拉夫和羅斯蒂斯拉夫。 公國史變成了不同地區和變化趨勢的歷史。
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政治重心逐漸從第聶伯河地區轉移到弗拉基米爾-蘇茲達爾地區。 北俄羅斯地區註定要接過國家發展的接力棒,現代俄羅斯不是基輔君主制的直系後裔,而是其弗拉基米爾分支的直系後裔。
基輔這顆 "俄羅斯城市之母 "的星辰因多種原因而沉沒。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靠近草原,在十一世紀下半葉,草原上建立了一個新的強大部落,雖然未能征服基輔,但卻削弱了它的實力。 俄羅斯北部沒有被掠奪性的波羅夫齊人佔領,生活得更安全,發展得更平靜。 南方則因戰亂而變得更加貧窮,人民也更加貧困,他們被擄走。
十字軍東征給基輔帶來的另一個打擊--不是軍事打擊,而是經濟打擊--為西歐通往東方開闢了一條更短、更便捷的道路。 從瓦蘭吉人到希臘人 "的商品通道變得不那麼熱鬧了,而基輔國正是在這條通道上興起的。 基輔首先是作為一個重要的貿易和海關中心而發展和崛起的,現在它的重要性明顯減弱了。
基輔失去俄羅斯主要城市稱號的時間是準確的:發生在 1169 年,正好是波羅的海人第一次大入侵(1068 年)和這場災難造成統一俄羅斯分裂的一個世紀之後。
為了瞭解 1068 年至 1169 年這一動盪的世紀中俄羅斯政治歷史的發展,我們需要詳細研究 "波羅夫齊因素",它不斷積極地影響著俄羅斯內部事件的程序,往往決定著事件的方向和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