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武學真意
諸天從越女劍開始更新時間 蘭陵曙光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杜興武文武全才,對科技之事頗感好奇,不由多問了幾句。
多說多錯,王良瑜糊弄幾句後,將話題又拉了回來,總結道:“所以,一時半會兒,我還是會以拜訪各門各派為主,儘量收集匯總勁力修行之法。”
“你志向遠大,我倒也不好拘著你了!”孫祿堂樂呵呵地笑了起來,頓了頓,又道,“京城有好些老朋友,這些時日,我便帶你去拜見拜見!”
“拜訪完京城這邊的朋友,再去津門,那邊武林昌盛,還有國術館,能人輩出。”杜興武跟著附和道,用心提議道,“金陵、上滬也要可以走一遭,武當、少林、峨眉也不能缺了!”
孫祿堂捻鬚點頭,非常贊同:“華夏神州浩大,山野之間多高人,你若是有心,可學我當年,雲遊天下,定有收穫!”
“正有此意!”王良瑜笑著應下。
接下來,數月時間,王良瑜便一直待在京城,跟著孫祿堂、杜興武一起,拜訪各位武林名宿。
有孫祿堂和杜興武兩位引薦,王良瑜的名聲瞬間傳遍京城武林,再加上王良瑜滅日神箭的威名,幾乎所有武林名宿對王良瑜都是讚許有加。
於是乎,水到渠成。
當然,也不乏一些門派固執己見,不願洩露傳承隱秘。
對此情況,先由孫祿堂和杜興武出面,兩人若是不成,再由王良瑜以兵家聚氣和白猿劍法作禮物,交換傳承。
兩手下來無往不利。
其中就包括,李堯臣留信的劉德勝。
這位甚至都沒看信,在得知王良瑜滅日神箭的身份後,當場化作粉絲,若非門人親故阻攔,他都要拉著王良瑜結拜。
不知不覺,入冬了。
一場雪下來,北平城染上了一層白,多了幾分莊嚴肅穆。
此時,孫家,正忙著搬家。
因為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孫祿堂便欲返鄉,落葉歸根。
孫家眾人勸說不過,只能聽之任之,跟隨其一起返鄉。
孫祿堂自不必幫忙,閒坐在院子裡喝著茶。
王良瑜站在一旁,臉上的表情有些不捨,略顯不甘地問道:“師父,白猿劍法您也沒練出真氣嗎?”
自拜師孫祿堂後,王良瑜便將兵家修行法和白猿劍法一併教給孫祿堂。
兵家修行法,以孫祿堂如今的身體,肯定是不能練,白猿劍法倒是無礙。
只是,和其他一樣,縱是天資卓絕如孫祿堂,就算將三套劍法練的滾瓜爛熟,卻仍舊無法練出真氣。
孫祿堂捧起茶杯喝了口,臉色淡然道:“你的白猿劍法確實神妙,之所以,遲遲不能練出真氣,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其一便是天地之氣不足,真氣武功我也曾接觸修習過,卻始終練不出真氣。”
王良瑜聞言有些錯愕,指著自己,問道:“那為什麼我現在修煉白猿劍法,還能增進真氣?”
“你修煉白猿劍法,增進的真氣並非來自天地之氣,而是你自己體內的精氣。”孫祿堂撫著長鬚,看著王良瑜說道,“難道你沒有意識到,你的食量越來越大?每天需要吞服的人參也越來越多嗎?”
王良瑜一愣,旋即又錯愕道:“我以為,是聚氣的緣故!”
孫祿堂搖搖頭,臉色凝重地看著王良瑜,告誡道:“你每次練完白猿劍法,一身精氣神便會有些萎靡,起初倒是影響不大,補些人參也能不回來。但越到後來,精氣損耗便會越來越大,加之兵家聚氣,哪怕你把人參當飯吃,恐怕都不足以彌補精氣虧空!”
“修煉太過,傷身!”
王良瑜連忙應下,心中卻是不禁憂傷起來。
天地之氣不足,白猿劍法修煉消耗的是體內精氣,這不是坑自己嗎?這要是回到現世,自己怕不是真的要天天吃人參,才能維持修煉。
在這裡,王良瑜可以吃著宮若梅的軟飯,不介意人參的消耗。
可回到現世,以自己那點積蓄,人參可吃不起啊!
“為什麼就不能給我個當倒爺的機會呢?”王良瑜默默嘆息,心中憂憤交加。
就在這是,王良瑜耳邊響起孫劍雲的聲音。
小姑娘不知何時瞅了過來,她也學會了白猿劍法,聽著孫祿堂和王良瑜的對話,不由好奇地問道:“爹,那良瑜師弟是怎麼練出真氣的?”
天地之氣既然不足,照理說,王良瑜連真氣也不應該練出才對。
孫祿堂瞥了眼自己的小女兒,並沒驅趕,解釋道:“這便是我要說的第二個理由,你的劍法無神,旁人學只能學到其中精妙的劍招劍式,並不能領會其中真意。”頓了頓,扭頭看向王良瑜,眼神中透著幾分不確定,“你學劍時,有高人親授,得其神髓,神意相合,故而能練出真氣。”
“你傳於我們的劍法,空有神妙劍招,卻無劍法神意,差了不止一籌,想要照貓畫虎練出真氣,自然是不可能。”
聽著孫祿堂的話,王良瑜半信半疑,越想越覺得可能,自己連一套劍招都尚未練會,便輕鬆練出真氣,想來還要多虧白猿親身傳授。
心下百轉千結,王良瑜面上卻是紋絲不露,只是暗暗提醒自己,一定要找個機會驗證一下。
“師父,這真意,真的有這麼玄妙嗎?”王良瑜心下打定注意,又看向孫祿堂,好奇地詢問道。
孫祿堂看著王良瑜,眼中失望之色一閃而逝,轉而道:“武中真意,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你悟了自會明白其中的玄妙。”頓了頓,又補充道,“真意乃武之真諦,領悟之後武學自通,克臻至空、至虛之化境,能有不聞不見之知覺,雖驟臨不測,亦能從容應變、感而遂通!”
王良瑜聽著,心下似有所悟,孫祿堂的武學真意與自己預想中的武道意境似乎有些差別。
孫祿堂的武學真意,更傾向於武學義理的深入,是對武學真諦的研究和探討。而王良瑜預想的武道意境,則是武學與天地間的體悟。
一個是對武學本身的入微,一個是對武學天地的探求。
“想要達成武學與天地間的體悟,前提條件是對武學本身有著極高的領悟。”王良瑜暗自思索,突然發現,孫祿堂的武學真意,豈不就是武道意境的前提嗎?
沒有對武學本身入微的領悟,又怎麼可能將武學與天地相融,達到武道境界的昇華,臻至武道意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