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江友餘還喊出了這襪子還是海市進回來的,那可是純棉的,絕對不起球。
這年頭兒一條羊毛圍巾如果是從海市拿回來的,那價格都得翻幾番兒,更別說襪子。
5毛錢一雙,還真不算貴。
很多人立刻搶購起來,有沒錢的人家自然是看上一塊錢十雙的。
條件好一點兒的工人,尤其是女同志,自然是對五毛錢一雙的海市襪子情有獨鍾。
大家算是各取所需。
江友餘有點慶幸帶著自己一個兒子來的。
當時想著怕自己忙不過來,這兩天熨燙襪子之類的也是讓兒子過來幫忙。
畢竟他們家大兒子,二兒子今年都已經13和14。
這年頭兒大家對於讀書可沒有那麼熱情。
基本上他倆讀了個小學,也算是兩眼不一摸黑,就直接在家裡幹活兒。
也算是家裡的勞動力。
大小子跟著他一直忙碌,兩個人忙著收錢,忙著遞東西。
被人圍得滿滿的,一時之間水洩不通。
等到忙完了,手頭這些差不多天都已經黑的見不著人影兒。
兩人才把剩下的東西收拾起來,收拾了攤子,回到了租的院子。
三天的功夫,這襪子賣了個精光,連最後那有破洞的襪子都很便宜的最後處理。
十塊錢15雙全賣光了。
江友餘有點兒激動,這會兒和兒子坐在炕上,倆人在那裡數錢。
三天的時間,他們一共賣了有900多塊錢。
刨去原來的二百多塊錢成本。
居然足足賺了有六百多塊。
江友餘有點兒激動的都不知道該說啥。
這輩子沒有想到做生意居然這麼容易。
他們還不明白,現在的社會總體屬於一個供不應求的社會。
而且很多人因為買不到東西,這些年都苦慣了,好不容易能買到東西的時候,人們難免還是會捨得花錢。
尤其是他們這裡進貨渠道沒有那麼大,附近的襪子廠價格又貴,而且質量又不一定有多好。
不像是江友餘這樣,從烏市進來的襪子都是按斤稱來的。
你想一想,回來之後可操作的空間比較大。
眼瞅著自己兒子也大了,有一些事情還是得孩子們來幫忙,所以跟大兒子,二兒子一商量,倆兒子反正現在在地裡幹活。
忙完了他們家春耕的地基本上就沒啥活兒。
兩個兒子跟著父親一塊兒去進貨,一方面是跟著父親學習,另外一方面人多力量大,這樣可以多進幾包貨回來。
於是江友餘帶著倆兒子就開始了這樣的路子。
別人家都不知道他們家從哪兒進的貨。
一個月下來他們居然掙了差不多有兩千塊錢。
主要跑這麼一趟路上就得五天時間。
回來能賣個三五天,尤其是父子三個人一塊兒上路的話,回來起碼能賣十天。
就這樣一個月還能掙2000。
村裡人要是知道,估計想都不敢想。
父子三人知道藏著掖著,反正不能漏戶,有了這筆錢再掙錢感覺信心十足。
他們不光開始賣襪子,還會看一看市場上缺啥,有啥好東西也會進回來順帶手的賣一賣。
兩個月之後他們就在這裡直接弄了個門面房。
不光賣襪子,還賣背心褲衩兒以及秋衣秋褲啥的。
總之,這些東西都很受人們歡迎。
他們的這間小店生意還經營的有聲有色,很快,半年之後就把旁邊的那間店鋪也兼併了。
過來把牆打通,直接變成了一個大的商店。
短短的半年時間,他們這店就足足掙了有兩萬塊錢。
父子三人激動的都不知道該跟誰說。
這事兒要是說出去還不得人,被人眼紅死。
而江友年在烏市待了半個月之後,從烏市帶了三輛腳踏車回來。
那是因為他跟老闆混熟了,老闆對他這人也放心,所以就賒給了他一輛腳踏車。
這已經算是大人情。
把腳踏車配件帶回來之後,直接在自家院子裡組裝。
組裝好腳踏車,直接拿到市面上去賣,不用拿到市面上,光是村裡人都想搶。
很多人都提前跑到他家來預定。
他們家的腳踏車比市面上的便宜20塊錢。
誰願意有便宜不佔?
所以這生意居然也是紅紅火火。
一個月下來差不多能跑兩到三趟,基本上每一套能拿四輛到六輛腳踏車的配件。
江友年的孩子們想最多是在家裡組裝的時候能給自己搭把手,平常沒辦法跟著他一塊兒上火車跑。
江友年的腳踏車生意也幹得紅紅火火。
同時縣裡面不少人也打聽到了他這裡能夠買到全新的腳踏車,而且價格還比外面便宜,還不用工業票。
不少人都透過關係打聽到這裡,親自上門購買。
就這樣紅紅火火的一年過完了。
而在第二年的冬天,他們村口的那條路終於修好了。
這條路是一條國道修的,位置相當好。
國道是穿過村口一直通向遠方,國道自從通了之後,來往的車輛立刻多了起來。
本來是準備回村做事業的,馮翠花和江秀敏他們心裡也有些為難。
省城這裡的生意不錯,每個月下來差不多能掙1000塊錢。
而且省城的環境和村裡的環境自然不一樣,在城裡待慣了,覺得城裡要比村兒裡好的多。
倆人都覺得回到村兒裡不一定能把現在的生意繼續做下去。
雖然說守著自家好,可是想到人人都想當城裡人。
他們現在有機會留在城裡,幹啥還要回村兒呢?
尤其是老二的生意做的更好,老二那合同一年幹完了以後,對方驗收非常合格。
給他們結算工程款也結算的非常痛快。
他們帶著村兒裡二百號人接的這個活。
這一年下來這些人每個人都掙到了1200塊錢。
當然有人多有人少。
好的工匠自然會比這個數字還多。
但是總體來說大家都差不離,平均下來的話,一個人也能勻到1200。
基本上比城裡工人一個月的工資還多。
最重要的是江友慶,但是說話算話,帶著他們出來掙錢,果然讓家家戶戶都掙到錢。
江友慶自己也高興,他這個工程隊的名聲打出去了,這幾棟樓就是自己的名牌。
他們這邊兒工程還沒結束,已經有人慕名找上門來。
江友慶很很有腦子,在江小小的幫助之下,不光籠絡住了那些大學生。
而且手底下的工人都願意實心實意的跟著自己幹,畢竟這麼給錢痛快的老闆可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