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哥可要說話算話,丞相大人可也聽見了。“

胡亥瞬間就忘記了剛剛被訓斥,連忙想要把事情定死,甚至不惜拉上李斯。

李斯看看循聲瞅過來的嬴高,笑著對胡亥點點頭,示意他確實是聽到了。

嬴高沒有想到李斯還真的搭理胡亥了。

“小十八,夫子府中可是沒有多少適齡之女了,平日裡少耍些捶將軍,多騎馬動動,長個子,到時候也請父親為你向夫子提親。”

既然李斯願意摻和,那嬴高不介意再拉他一把。

胡亥終究也是要娶妻生子的嘛。

李斯妻妾成群,很難想象如此一個面相刻板的人竟然是個很能生養的人。

據說李斯不算庶出,僅僅嫡出的女兒都有六個之多。

當然,嫁人的也有兩三個。

李斯兒子倒也就長子李由比較出頭,嬴高的九姐長樂公主嬴淑就是許配給了李由。

其餘的倒是名聲不顯,嬴高並沒有聽章邯提過。

不過有一點倒是可以肯定,章邯這個老秦人的少壯派,跟李由關係還行。

而且李由是一直跟著蒙恬身邊學習兵法。

扶蘇很看不上李斯,卻跟曾經同時在蒙恬身邊學習過兵法的李由關係很好。

只是這些天嬴高天天見蒙恬,但是並沒有見過李由。

雖然嬴高不知道始皇帝給將閭和皓安排的是李斯第幾個女兒,不過在他看來,李斯將嫡出女兒嫁給兩人的可能性不大。

能將李霽許配給自己,想來是始皇帝開口說的。

這一點其實嬴高倒是想錯了,嫁女給嬴高,倒還真是李斯主動提出來的。

只不過始皇帝想到將閭和皓也到了該婚配的年紀,於是就把將閭和皓作為兩個添頭,一起定了娶李斯女兒。

“公子說笑了,老夫府中同十八公子年歲相仿之女倒是頗有數人。”

李斯拂了拂長鬚,笑容滿面道。

相對於將閭和皓兩人,李斯其實更看重胡亥。

畢竟,胡亥在嬴高沒有腦袋進水之前,可是諸多公子中最為受寵的。

看看始皇帝每次出巡都會帶上他就知道了。

胡亥的親事,始皇帝沒有提,李斯已經到手了現在最看好的嬴高,而且還有兩個添頭,李斯也就沒有提出來。

但是,如果由胡亥主動去向始皇帝求肯,那意義自然又不一樣了。

對此,李斯很是樂見其成的。

原本的歷史上,李斯所有的女兒都嫁給了始皇帝的公子,兒子們也都娶的始皇帝的女兒。

倒真正是聯姻到極致了。

李斯這話倒是讓嬴高有些啞然。

你還真當講所有女兒都嫁給始皇帝的兒子們,所有兒子都娶了始皇帝的女兒,就真的“倉中鼠”穩了?

不過,原本歷史上胡亥好像並沒有娶李斯的女兒。

不然夷李斯三族,胡亥就將自己也夷了。

如果因為自己胡亥真的娶了李斯的女兒,倒也頗有意思。

“既是夫子有意,明歲十八弟身長怕是就將趕上高了,適時高會出言替十八弟向父親求肯,夫子以為如何?”

李斯自己都說了,嬴高自然不可能打個哈哈就過去。

“自無不可。”

李斯臉上的笑容愈發的燦爛。

將始皇帝的兒子一網打盡,就真是穩了。

誰說生女無用?

呸!

府中那幾個豎子也該稍顯聲名了,若是能夠都娶得始皇帝的女兒,那就真正是穩如泰山了。

想到這裡,李斯不由撫須。

旁邊的胡亥聽到嬴高如此說,沒有半點將閭和皓兩人窘迫,倒是一臉興奮莫名。

不知道是為了打馬球,還是為了很快就會有人打撲克(捶將軍)。

看著眼前一臉興奮的胡亥,嬴高不由得暗歎。

怕是誰都想不到在始皇帝歸天后,始皇帝所有的子嗣和這大殿內的大半重臣,都是死在眼前這個如今看來還是天真少年的二貨手上呢?

李斯如果真將女兒嫁給了胡亥,歷史的軌跡顯然也開始了變化。

嬴高不知道是好還是壞,只能多做準備。

這邊嬴高三人正在各自思襯心中所想,只聽大殿上方始皇帝開口道。

“另有一事,今日高為朕呈上曆法一部,朕觀之頗覺精妙,也請諸卿和諸位博士一觀。”

始皇帝話落,這邊趙高已經領著一干近侍捧著數十部竹簡分別送給殿中群臣。

李斯手上自然也拿了一份。

嬴高在旁邊看去,才發現上面墨跡似乎都未乾。

顯然是新抄錄的。

就是不知道是什麼時候抄的。

李斯、尉繚、馮去疾、蒙恬等人顯然也只是看個熱鬧。

畢竟術業有專攻,他們本就對曆法不是很懂,用還可以,但是要說看懂其中的門道,顯然有些困難。

所以,始皇帝的話重點點出的是在大殿中的那一波來自六國的博士們。

大秦一統天下後,六國但凡有點學問的,都會來咸陽轉上一圈。

為何?

因為都知道始皇帝求賢若渴。

所以,對來自六國的各家各派之人,始皇帝是來者不拒,統統收入麾下。

並且特意為這些來自六國的百家之人安排了個官名,博士。

這些博士們,可以參加廷議,可以跟始皇帝討論國家大事,待遇不可謂不厚。

當然,博士也不僅僅只是來自六國的百家之人,秦國本土依然也是有的。

只是秦國本土的博士相比六國來人,可是就要少上太多了。

因為之前在大秦的朝堂上,事實上是大多都是武官。

所以,橫掃六合之後,為了緩和同六國之間的還依然存在的矛盾,始皇帝選擇了為數眾多的六國百家學派之人進入朝堂參加博士廷議。

如此一來既可以充實大秦的朝堂,又能更好的讓六國之人融入大秦。

當然,始皇帝的想法是好的,即便是漢代秦之後,最初幾代也是同樣延續了始皇帝的博士廷議這一制度。

可是始皇帝又是個很自負的人,簡單點來說,他定下的事情,其實廷議不廷議已經沒必要了。

如此,不僅沒有緩和矛盾,反而更激化了矛盾。

這也算是焚書之事的直接起因之一。

畢竟博士們認為你皇帝讓我廷議,但是我議了沒用啊。

你還不是該咋滴咋滴。

長此以往,博士們也死心了,也都是變得私下議論居多,既是私下,顯然有不敬之言。

至於坑儒,其實始皇帝真正坑殺的都是術士,儒生倒還真沒有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