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大唐:開局被李二抓來衝 烏呼拉呼 加書籤 章節報錯
王珪開口道:“啟稟聖上,這文脈昌盛乃是好事,只不過如今朝堂精兵簡政,科舉能夠錄取的人實屬有限。”
“其次,這讀書人十年如一日的讀書,到頭來白首也不能入得朝堂,空滿懷怨恨,這生事端是小,心懷不軌謀逆是大!”
“聖上此舉雖仁德,但卻會開啟民智,此非好事。”
“《法家》韓非言,民智之不可以用,是猶如嬰兒之心。”
“夫嬰兒不剔首則腹痛,不揊痤則浸益。剔首,浸益必一人抱起之,慈母治之,然猶啼哭不止,嬰兒子不知犯其小苦致其所大利也。”
“今上急耕田墾草以厚良產也,而以上為酷。”
“修刑重罰以為禁邪也,而以上為嚴。”
“徵賦錢粟以實倉庫,且以就饑荒,備軍旅也,而上為貪。”
“境內必知介而無私解,併力急鬥,所以禽虜也,而以上為暴。”
“此四者,所以治安也,而民不知悅也。夫求聖通之士者,為民知之不足師用。”
“昔禹決江濬河而民聚瓦石,子產開畝樹桑鄭人謗訾。禹利天下,子產存鄭,皆以受謗,夫民智之不足用亦明矣。”
民眾的意識就和嬰兒一樣,嬰兒並不知道吃點苦就能帶來好處,民眾的智慧也是一樣的。
君王督促百姓開荒增加收入,但會被民眾認為殘酷;加重法律,會被認為太嚴厲不合理;為了國家運轉和軍隊徵收賦稅,百姓更不會理解;被徵兵役導致死亡,會被認為殘暴。
這些舉措本來是為了治國安民,但分攤到了民眾的身上,但目光短淺的百姓並不能理解。
就好像當年大禹疏通江河,而民眾卻用瓦石去,這些例子足以證明,民眾的意識是靠不住的,不然還要官員做什麼?
崔仁師附和道:“不錯,孔聖人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盧承慶也說道:“道家老子言,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隨著幾人的發言,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可,畢竟大量讀書人確實是不穩定的因素,開啟明智也確實有弊端。
李世民臉色相當的難看,儘管知道世家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可模擬器上寫著兩千五的國力值,這是做不得假的。
他思索了起來,或許自己應該模擬一下,這民智慧不能開?
正當他思索之際,魏徵出列開口道:“啟稟聖上,臣以為諸公所言皆錯!”
李世民挑了挑眉:“愛卿請講!”
面對世家吃人的目光,魏徵毫不畏懼,直接說道:“臣以為治理好國家非諸公所言的愚民之策,也非諸公所言民智不可用!”
“縱觀天下百業,耕種者是民;養桑蠶者也是民;馴養牛馬者也是民,交米稅者是民,服兵役者亦是民。”
“諸公能錦衣玉食,能站在此地高談闊論,而不是耕種養蠶,不皆是因百姓之代之?”
在場的人基本上都是做官的,這衣食住行都是民所供給的?
崔仁師幾人張了張嘴,無力反駁。
魏徵繼續說道:“士農工商,除士以外,餘下者皆是民。然士不過萬,民有幾千萬之多。”
“縱觀前朝興衰,國家離開士便會天下大亂,甚至滅亡,可過些年又會重新有帝王和士族,可見士對國家而言並不是缺一不可。”
“然若是國沒有了千萬之巨的百姓,這不是亡國滅族之危麼?又何談國家?”
“又何談華夏?”
“由此可見,民乃國之本。”
“諸公享受萬民供給,滿嘴聖人所言,談民智不可用,當真是可笑。”
“依我看怕諸公是高高在上,早已經被迷了心智,覺得民心可欺,忘記祖宗,不知自己是何許人。”
“老夫實在是羞得與爾等人同朝為官。”
如今唐朝的官員不過一萬多人,少了這麼多人或許會來一輪新的王朝更替,換句話來說這並不是不可替代的。
反而數量高達幾千萬的百姓要是少了,那別說整個國家,整個民族恐怕都要從此消失。
這個道理粗俗,但並不難懂,崔仁師面色鐵青,渾身難受,被人這樣罵,任誰都不會有好臉色,非常想站出來反駁。
魏徵的話有理有據,一時間幾人沒辦法反駁,只能用吃人的目光看著魏徵。
而朝堂官員則議論不斷,有官員面露慚愧之色:“這國家百業,離不開百姓,但世家哪怕千年,也必將衰落。”
更有人點頭道:“此言雖有猶如暮鼓晨鐘,我等衣食住行怎麼離得開百姓,又憑什麼說民智不可用?”
更有官員說道:“此言發人深省,當真是慚愧。”
很快,魏徵就獲得了一大片官員的支援,他繼續說道:“《呂氏春秋·貴公》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魏徵的話音剛落,崔仁師直接站了出來打斷道:“大膽!”
這兩個字直接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崔仁師朝著李世民稟告道:“啟稟聖上,臣懇請聖上拿下魏徵。”
“嗯!?”李世民眉頭挑了挑。
崔仁師目露寒光,繼續說道:“這天下乃是聖上的天下,這江山社稷在聖上一人手中!!”
“魏徵妖言惑眾,竟說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此等妖言當斬首示眾!!”
在封建王朝是家國天下,家在國面前,也就是常說的家天下,這天下的一切從理論上來說都屬於李世民。
魏徵所提出的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這無疑是對家天下的挑戰。
他自以為抓到了把柄,卻忘了李世民早就提出民貴君輕的說法。
這個理由實在是太差了,李世民沒有理會,目光看向了魏徵,示意他繼續。
魏徵繼續說道:“若是以愚民,欺民來治理天下,這天下之民即便是不識字,不會言,不知聖人的大道理。”
“但只要吃不飽飯,活不下去,便會刀兵相向,此事無關民智,也非愚民所能治!”
“故此,臣以為愚民之策,不過是矇騙愚弄自己,掩耳盜鈴。”
魏徵一針見血的指出其中的問題,李世民聞言不由的點了點頭,群臣聞言更是議論不止。
有官員點頭道:“不錯,這百姓就算是再怎麼愚蠢,這終究是要吃東西。”
“若是治理的不好,即便施行愚民之策,也難以讓百姓填飽肚子,吃不飽飯,百姓才不管你是什麼道理,必定會起兵造反。”
有官員道:“此言有理,愚民之策不過是掩耳盜鈴,能治的了一時的太平,卻並不是長久之策。”
魏徵繼續說道:“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此非臣所言。”
“此乃《呂氏春秋·貴公》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
“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
“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
“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赴之。”
“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國民百姓,民智則國慧,民勇則國安,民善則國和,民孝則國穩,民忠則國立,民靜則國定,民能則國恆,民勤則國昌!”
魏徵的聲音雖不大,卻令整個大殿為之一靜,經久不息。
群臣聽得如痴如醉,細細的品味著這句話,只覺得通體舒暢。
這換個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國家就是人民,人民就是國家,國家的一切權利都屬於人民,國家與人民二者不可分割,國家離不開人民的尊崇、人民也離不開國家的保護,二者相輔相成根本無法剝離。
李世民率先反應過來,滿臉的喜色拍案連連稱讚道:“好!!說的好!”
“好一個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在於我國國民,朕以為此責任不僅在於國民百姓,更在於朕。”
“民智有缺,難辨真假利弊,這不正是需要朕和諸位愛卿之責任?”
群臣先是一靜,細細回味過後,歎服道:“聖上聖明!!”
而崔仁師等人則面無表情,眼中閃著寒光,心中恨透了魏徵。
而李世民則滿臉的喜色,不由的放聲大笑:“好,好,眾愛卿免禮!!”
“臣謝聖上!”群臣起身。
而李世民已經下定了決心,直接宣佈道:“傳朕旨意,段綸?”
“臣在!”段綸出列,拱手道。
李世民下令道:“朕命你儘快修建好印刷工坊,務必每年要印刷十萬本科舉考試所需書籍。”
段輪愣了一下,隨後立馬回道:“臣遵命!”。
對於段綸的發愣,李世民表示理解,畢竟他收集了全國好幾年,弘文館的書籍也才二十萬本,這一下子印十萬本就抵得上弘文館的一半了!
李世民繼續說道:“十萬科舉所需書籍,當免費發放全國各州郡,尚書省吏部監督此事,不得有誤!”
“臣遵旨!”吏部官員出列道。
話音剛落,李世民耳邊只聽見叮的一聲,隨後眼前猛然重新整理了兩條事件。
【大唐國力:43200】
【事件:宿主推廣漢語拼音,標點符號,頁碼,國力值增加2500。】
【事件:宿主使用鉛活字印刷術,印刷科舉教材,免費發放科舉教材,開啟民智,提高國民素質,國力值增加5000。】
李世民定睛一看,好傢伙竟然增加了這麼多,尤其是開啟民智,竟然直接增加了五千的國力值!
這可是前所未有的多,這當真是不得了!
幸好自己沒有聽世家的胡言亂語,不然都不知道自己會錯過什麼。
想到這,李世民滿臉的笑容,大手一揮道:“退朝!”
“臣恭送聖上!”群臣鞠躬行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