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家慶看著李承乾陷入沉思,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六郎,可是飯菜不和胃口?”李楓假模假樣的問道。

“敢問涇陽侯,勳貴都是如此這般嗎?”李承乾仰頭問道。

“哪般?”

“鑽國朝法令的空子,以滿足自己的私慾。”

長孫家慶聽的冷汗都下來了,我的小祖宗唉!這是能當面問的問題嗎?

“大部分勳貴都不是這樣的。”

李楓的解釋讓李承乾鬆了一口氣,還好這不是普遍現象,不過他這口氣還沒松完,李楓後面的話就讓他在次糾結了起來。

“某也就是鑽個空子,那幫人違法亂紀的都不在少數,玩的可比某這小伎倆花多了。”

“此言可當真呼!”

“六郎有空可以去平康坊看看,去看看那些在平康坊一擲千金的都是些什麼人。再去長安周邊乃至山東河南之地看看,看看那裡的世家大族。”

李承乾人都有些傻了,道:“大唐立國不過十載,天下就已經糜爛了嗎?”

長孫家慶一聽這話,臉都綠了,趕緊說道:“當今陛下勵精圖治,天下怎麼可能糜爛?那些人不過是疥癬之疾罷了。”

李楓看著兩人的表情,笑著說道:“還是不要談國事了,你們還年輕沒有出仕,很多事情並不是你們想象的那樣。趕緊用飯吧。”

長孫家慶心裡那個膩歪啊,你小子才十九,比我小的多,說這話你也好意思。不過想想自己和李楓的差距,他就有些自閉了,差距實在太大了。

李承乾則是皺著眉的吃著面前的餐食,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在大家都不說話的時後,吃飯事件很快的事情,三個人很快就解決了午飯返回前廳喝茶。

“涇陽侯,在下有個不情之請。”長孫家慶喝著茶,說道。

“既然是不情之請,那就不要說了吧,不然一會兒某沒法答應,大家豈不是很尷尬?”

李楓的回答讓李承乾二人陷入了沉默。別人說有不情之請,不應該先聽聽是什麼再說嗎?這怎麼拒絕的這麼幹脆?

“哈哈,某就是和你們開個玩笑,說吧,是什麼不情之請?”

“咳咳。”長孫家慶乾咳兩聲緩解一下尷尬的氣氛,說道:“某叔父嘗言涇陽侯才華過人,李家莊更是神奇,所以我兄弟二人此次前來想要參觀一下李家莊。”

“嘖嘖嘖。”李楓撇了撇嘴道:“趙國公還能說某的好話?他說某牙尖嘴利還差不多。”

“這個……”

“下午左右無事,便陪你們逛上一逛吧。”

“多謝李侯。”

。。。。。。

李家莊的一切對李承乾來說都是新奇的。

“涇陽侯,那些地裡種的什麼?”

“小麥。”

“那邊為什麼不種小麥呢?”

“那邊種的是別的作物,收穫時間比較晚,錯過了小麥的播種季節。”

“涇陽侯,那邊是什麼?”

“那個是水車。”

“……”

李承乾如同是個好奇寶寶一樣,問東問西,問地李楓都想把他的嘴堵起來。

“涇陽侯,百姓冬季都會做什麼啊?”

“不知道。”

“不知道?”

“某是地主,他們只是某的佃戶不是奴僕,農閒時做什麼不用向某彙報。”李楓毫無感情的說道。

李楓語氣的變化讓李承乾意識到自己的話可能太多了,便自覺的閉上了嘴。

不過,沒過一會兒,他就又開始問問題了。

“涇陽侯,那是何處?”

“那裡是學堂。”

“莊子裡也有學子嗎?”

李楓看傻子似的看著李承乾,李承乾也意識到自己問了個愚蠢的問題,趕緊補救道:“莊子裡有多少學子啊?”

“幾十個人吧。”李楓也不知道有多少學生,第一批封戶們的子女有不少也入學了,長久不來學堂的他自然是不清楚具體情況。

這回輪到李承乾看傻子似的看著李楓了:不知道自家學堂裡有多少人,你也好意思?

正當兩人大眼對小眼的時候,學堂下午的上課鈴響了,學生們紛紛走出校舍,前往操場準備體育課。

“他們這是在幹什麼?”

“上課?”李承乾看著領取盾牌短矛橫刀立馬弓箭的學生,世界觀再次受到了不小的衝擊。

“對啊,鍛鍊身體。”

“……”

長孫家慶適時的“挺身而出”,道:“不知貴莊學堂教授何種學問?”

“三字經、九章算術、齊民要術、天工開物,論語、大學也有所涉獵。”

“五經呢?不學五經?”李承乾來精神了。

“不學,學了也沒甚大用。”

“怎麼會沒用呢?”

“有甚用?考科舉?”

“學習五經自然有大用!怎麼可能只能用來考科舉!”

“五經之中可有富國強兵之法?”

“當然有!”

“那為何歷朝歷代沒有人在某之前發明新式耕犁和各種新式農具?”

“這個……”李承乾再次被噎住了。

“不如咱們去別處看看?”長孫家慶再次出擊。

“先去別處看看吧。”李承乾知道自己辯論不是李楓的對手,馬上就坡下驢。

“好吧。”

李楓帶著兩人去工坊看看了。

李承乾看到了很多他從未見過甚至從未聽說過的東西。

看著高聳的土高爐和哐當作響的鍛錘,李承乾突然意識到,自己接受的教育可能並不能為國家帶來富強。

在早期,鋼鐵產量是可以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國力的硬性指標的。因為要發展生產力和軍事力量,都是需要大量的鋼鐵。

“涇陽侯,此…此爐可產多少鐵?”

“一爐可產鐵五百餘斤,兩日可出一爐。”

李家莊的土高爐雖然不大,但是產量在這個時代很是可觀。尤其是還使用了焦炭,出產了生鐵品質要比這個時代的更好。

“五百餘斤!”李承乾人都快跳起來了。

這李家莊有四口高爐,一年就能出產三十餘萬斤鐵啊!這要是建個百口爐子,豈不是一年可產千萬斤鐵?各地鐵監一年也產不了這麼多鐵啊!

李楓一看到李承乾這副樣子,就知道這小子在胡思亂想。直接就潑了盆冷水:“某這些爐子,一個月也出不了幾爐鐵水。”

“為何?”

“鐵礦和石炭供應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