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了兩三萬石,有個五六千石就行了。”陸春明舔著批臉說道。

“五六千石?我且問你,涇陽人口幾何?現在家中糧食不濟的有多少戶?流民又有多少?”

“涇陽人口共計六千三百七十二戶,家中糧食不濟者約有半數,加上流民,人數不下三萬。”

“陸明府覺得五千石糧夠三萬人吃多久?施粥的話,只能多開粥場,這樣一來不僅支出增加,也難保官吏不上下其手,五千石糧,落到百姓嘴裡能有三千石就不錯了。放糧的話,一人一日半斤粟米,又能放幾天?”

這年頭主要糧食作物是小米,在沒有充足蛋白質和其他營養物質攝入的情況下,半斤小米只能是讓人餓不死,至於吃飽就不要想了。

陸春明越聽臉色越難看,有心想說些什麼,就又聽李楓說道:“某便是借糧與你,你又如何償還?”

“某可簽字畫押!”陸春明馬上說道。

“若是你調走了呢?下任縣令可會認賬?”

“這個……”

“我也可以捐些糧食,可某是勳貴,若被御史彈劾,少不得要被扣個邀買人心的帽子。就算陛下不追究,可某依舊會被人記恨。人言可畏,眾口鑠金,某不能不考慮啊。”

“唉!某還是行文雍州,向上官請求放糧吧。”陸春明一臉頹喪的說道。

“不要垮著個臉嘛,你左右都是要行文雍州的,宜早不宜晚嘛。”

陸春明沒搭理李楓的打趣,拱手道:“李縣男,某這便告辭了。”

“這就走了?不聽聽某的辦法?”

“嗯?李縣男你有辦法?”陸春明垮著的臉立馬就充滿了希望。

“你先行文雍州,申請疏浚渠道、修補河堤。”

“大冬天的疏浚渠道?土都挖不動吧?這雍州能批?”陸春明有些迷惘了。

“能啊。上頭不同意,你就說涇陽饑民流民頗多恐生事端,請州府撥下錢糧,僱傭饑民流民疏浚渠道,施以工代賑之法。另有涇陽大族願意捐錢糧幫饑民渡過難關,請州府勒石立碑以彰其功。”

“以工代賑?好法子啊!勒石立碑?哈哈哈,賢弟果然大才啊!”陸春明很快就明白了李楓的意圖,大笑著誇讚道。

李楓翻了個白眼,不給你出主意我就是李縣男,不給你出主意就是賢弟。嗬,呸,渣男!

這年代賑災主要以穩定災民為主,讓他們餓不死也吃不飽,這樣他們既不會四處流竄也沒有氣力鬧事。勒石立碑這就是後世特色了,後世李楓老家幾乎每個村村口都有一塊“功德碑”,上面記載這村裡修路或是修祠堂,各家各戶捐了多少錢,若是大戶捐的少,少不得要被鄉親罵一句摳門,所以但凡混的好些都不吝於多捐些錢搏個好名聲。

“賢弟!某這就回去上書雍州刺史府,儘早落實此事。”

“慢走,不送。”李楓端起茶碗示意好走不送。

“你就不挽留一下某?”

“再不走你就別走了,某自行上書陛下。”

“賢弟!為兄告辭!”陸春明說完一拱手,一溜煙就跑了。

李楓:“……”

。。。。。。

兩天後,長安

李世民在延嘉殿召開小朝會,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秦瓊、程咬金等一票文武心腹悉數到場。

一眾人對目前的國策進行了討論,並制定了下一階段的施政綱領軍事部署,以及貞觀元年的各項計劃。

政事商討結束後,杜如晦奏道:“陛下,昨日兵部司收到吏部考功司轉來的一份戰功認定公文,其中具言當事人之勇武,擊殺上百突厥騎兵,突厥部落首領一人,百夫長三人。此功應當予以嘉獎,振奮軍民士氣。”

“哦?可證實了?”

“吏部收到了首級以及突厥人的信物鎧甲(唐代私藏甲冑以謀反論處),核對無誤。但臣以為此事可能有內情。”

“這有什麼內情?某親眼看他一人追擊數百突厥騎兵,那些突厥人寧可向某衝鋒,也不敢回身與那少年一戰。某親眼所見,那少年至少射死十餘突厥騎兵。兵部也找某核實過此事,難不成蔡國公以為某和右武侯衛上下都在幫他欺瞞朝廷?”尉遲恭懟了上去。

“吳國公此言差矣,某不是不信,而是不敢相信。”

“那日突厥俘虜還在某大營裡,蔡國公不信大可以去詢問當日之事。”尉遲恭有些惱了。

“蔡國公也是久歷戰陣通曉軍事之人,當知此事並非不可能。當年郯國公羅士信十四歲便敢單騎衝陣,今日為何不願相信有人單騎破敵?”

“這……”杜如晦有些語塞了。

“蔡國公若是不信,某可作保!”程咬金跳了出來。

“宿國公,這是何意?”房玄齡問道。

“那人救過某的命,某親眼見過其與隱太子死士搏殺,其勇力應在某之上。”程咬金說道。

“嘶!”杜如晦和房玄齡齊齊倒吸一口涼氣。

程咬金在唐軍之中也是以驍勇善戰、武藝不俗著稱,能讓他說出這話,足見程咬金對李楓的看重。

“克明,你是兵部尚書,當如何封賞啊?”

“可封正六品上校尉,招其入軍中效力。”

“此事朕自有計較。”李世民不動聲色的點了點頭,然後轉移話題道:“朕決定重設前隋少府監,行百工之事。”

“不知陛下為何想要重設少府監?如今財政艱難,貿然增設衙署怕是靡費不小啊!”房玄齡硬著頭皮反對道。

“少府監歸於內廷,財政之事由內庫負責。”

“臣也覺得此事不妥,望陛下三思!”杜如晦也反對道。

“前日,有人向朕進獻製鹽製糖之法,克明、玄齡看看此法可否?”李世民沒直接回答兩人的問題,而是遞了一張紙給二人。

紙上只有計劃,沒有工藝,自然無洩密的可能。

“若此法可行,倒是可以安撫南方土人,但需要時間,所費頗多,此時實行有些急迫了。”杜如晦看完後,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製糖之事還需從長計議,但製鹽之事刻不容緩。”李世民說道。

房玄齡和杜如晦看了半天也沒瞧出來這製鹽之事有何奇特,既然不用六部花錢,自然不會出言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