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兩種狀態的包漿
我真的是撿漏王楊寧小說 靈異13號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張易的一句話,可謂一針見血。
龔壽山也是隨之一愣,字裡行間,他似乎聽到張易對這尊三足鼎有所懷疑。
他立刻道。
“我這尊三足鼎,它不可能是假的。
我這些證書,全部都是權威證書,我就覺得,裴專家是太過謹慎了!”
“而且,小易專家,你看,我這裡還附帶的有清宮舊藏圖譜。
這圖譜裡邊就有這尊三足鼎的圖片,和相關歷史來源記載。
這上邊說,三足鼎是清代狀元林宣德曾經的收藏,而且,這是御賜之物.”
“另外,轉手賣給我這件三足鼎的人,也姓林。
他手上有他林家的族譜,從族譜上能夠看到,他的確就是林宣德的七世孫,這個應該是錯不了的.”
說著。
龔壽山還拿出來他用手機拍攝的林氏家族的族譜,指出了那個人的名字,還有清朝那位狀元林宣德的名字。
這點,確實沒什麼問題。
而且,從圖片上看,這份林氏族譜也非常有古舊感。
但是。
族譜也可能有真假,古董能夠做舊,族譜更容易做舊,所以,從圖片上是沒有辦法辨別真假的。
而龔壽山說的這些話,張易看得很清楚,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證明,他手上這尊三足鼎是真的。
其實,這些話,不可能影響張易的判斷。
“龔先生,您先不要著急,我先看看這三足鼎的細節.”
張易說完,那龔壽山還想說什麼,祝青玉卻道了一句。
“是啊,龔先生,你著什麼急呢?人家小易還沒看你的東西呢,等他看完,斷了真假,你再說也不遲啊!”
祝青玉都開口了,龔壽山也只好點了點頭,坐了下來。
從他的表情上看,他似乎有那麼一些擔心。
而張易沒管那麼多。
他左右大概看了一下,然後,把弄之間,將右手食指輕輕地放在了三足鼎之上。
腦海之中的聲音,隨之而來。
“請問,是否鑑定?”
張易心中暗道。
“鑑定!”
“青銅饕餮紋鬲式三足鼎.”
“此三足鼎,折口沿,方唇,上立兩耳,深腹微微鼓起,下邊有三柱狀足支撐而立。
滿工以高浮雕花紋裝飾,以細密而又十分規矩大氣的雲雷地紋飾相襯,線條非常深刻,起伏有致,另外,浮雕花紋之上再加飾以陰刻線,構成三層花紋.”
“頸步以一週三組夔龍紋裝飾,大頭張口,尾向上回勾。
腹部以三個饕餮紋裝飾,一對圓形大眼珠突出,長身卷尾,身下短足前伸,利爪張開,柱足陰線以雲雷紋下接三角紋裝飾。
內壁鑄一字族徽銘文,鬲。
本鼎的銘文鬲,為商周時期一個重要氏族的族徽,只有地位崇高的氏族才能擁有這樣精美絕倫的青銅器.”
“從三足鼎的傳世包漿狀態,以及足底等部位的摩擦痕跡來看,基本上都符合傳世真品的狀態特徵.”
“但恰巧就是這些精湛的花紋部分,雖然也有傳世的肥潤包漿,但是,這種包漿透過細緻的觀察,就會發現,包漿雖深入花紋肌理,但是,不夠自然。
除裝飾花紋部分之外,包漿渾然天成,兩者並不一致.”
“此青銅饕餮紋鬲式三足鼎,實際上是為商代晚期素面青銅鼎,原鼎並無紋飾,其上花紋以及內部銘文,都是現代仿古雕刻工藝手法,後雕刻上去的,作假水平極高,幾可亂真.”
“此外,此三足鼎,雖然為商代晚期的素面無紋三足鼎真品,但是,因其紋飾銘文被人為作假,反倒嚴重影響其本身價值,是為一種危害極大的古董仿品!”
聽到這個結果,張易還是有些意外的。
不過。
仔細一想,又在情理之中。
連裴專家都沒有看出來,這三足鼎的真假,原因有二,其一,東西的確是素鼎真品,其二,銘文和紋飾雖然是假的,但是,做到了幾乎可以亂真的境界。
而且,這些作假的手段,幾乎就是專門針對專家鑑定的而來的。
從根本上來說,作假者的鑑定能力,也一樣不差。
否則,絕對騙不過專家。
這時候。
裴專家見張易停止了觀察。
他就立刻開口詢問。
“小易,這三足鼎你怎麼看?”
張易回答。
“裴伯伯,龔先生的這尊三足鼎,的確是商代晚期的真品.”
張易說這話的時候,看向龔先生,而龔先生的臉上,露出了喜悅的表情。
而裴專家則愣了一下,又問了一句。
“小易,你確定?”
“確定,這的確是真品無疑.”
不過,在張易肯定之後,又繼續道。
“但是,據我判斷,這尊商代晚期的三足鼎,絕對不可能是清宮舊藏,因為這種級別的三足鼎,是不值得清代宮廷收藏的.”
語出驚人,裴專家問。
“為什麼?”
“不值錢!”
張易的回答,直截了當。
而裴專家皺眉,似乎想不通,這種級別的三足鼎,花紋紋飾如此精湛,而且,內部有“鬲”字銘文,怎麼會不值錢?但裴專家也明白,張易不會胡說,他一定有他的道理。
龔壽山看向張易,立刻道。
“既然它是商代的三足鼎,名門望族用的東西,傳承幾千年,到現在儲存如此完好,怎麼可能不值錢?”
隨之,張易解釋。
“的確是商代晚期的老物件,但這並不是名門望族用的。
名門望族用的,不應該是這種素面三足鼎.”
“素面?”
裴專家聽到這個詞,反問了一句,他似乎想到了什麼。
“沒錯,這的確是素面三足鼎.”
“這些紋飾特點,雖然符合商代晚期的風格,但是,所有的紋飾全都是雕刻上去的。
商代真品,一般都是範鑄和雕刻相結合的,這一點不符合.”
“另外,從放大鏡下是可以看出來,紋飾部分,以及內部銘文部分的皮殼和包漿,是一致的,包漿融合過渡是不太自然的。
而其餘部分,與這兩個部分的包漿皮殼,卻有著不同的質感,且包漿皮殼深入肌理,是非常自然狀況下形成的自然包漿和皮殼.”
“一件青銅器上,兩種狀態的包漿,這正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