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開飯了,菜都要涼了。”張二成見一家子和睦,兒女子孫成群,都在身旁,張二成心中湧起難以言喻的幸福感和滿足感,這輩子他別無他求了。

“吃飯吃飯了。”周桂花也笑著道。

“爸!我敬你杯。”

“小姑,你炒的紅燒肉好好吃。”

“好吃!太好吃了。”

一家子開開心心的過了一個年了。

他們這兒也不興過年吃餃子守歲的,吃完年夜飯,聊聊天吃吃過年準備的果子,十點多的時候,各自去睡覺了。

至於放煙花什麼的,他們生產大隊根本就不存在的。

大年初一,張秋瑞並沒有被鞭炮吵醒,這個年頭很多人吃不飽飯的,一般都是年三十祭祖或是拜菩薩的時候,打上一卦鞭炮,豎房梁以及結婚的時候,會打上鞭炮,其他的時候,都不會花閒錢去買這些東西的。

年初一,吃完飯後,張家一家子也沒有去拜年什麼的。

張二成和周桂花爸媽、哥姐都不在了,也沒有長輩,自然是不用去拜年。

至於去生產大隊其他隊員家拜年,那也不存在的。

進屋拜年了,你不得拿出東西來招待人的,這年頭東西都不夠自家吃的,哪裡還夠外人吃喝。

要是在路上遇上生產大隊的人,笑著說句新年好就了事了。

大年初二,按照習俗,出嫁的女兒要回門。

三個哥哥嫂嫂也收拾東西,回孃家去了,張秋瑜、張秋瑾姐妹兩人也會在大年初二回來,這日一大早,周桂花起來準備今天的吃喝。

等招待完張秋瑜、張秋瑾姐妹兩人吃完晚飯之後,周桂花帶著張秋瑞、張明琪兩人回縣上去了。

縣上還種植著蘑菇,他們回家兩日,都沒有人照看澆水的,周桂花擔心會影響蘑菇的生長,也不願在家多休息一日,等張秋瑜、張秋瑾姐妹兩人走了之後,就迫不及待的回縣上去了。

休閒的日子總是過的很快。

很快就來到開學日,也進入初一下個學期了。

開學的前兩日,張秋瑞也把《解憂雜貨鋪》這本小說寫完,抄寫了一遍,郵寄給人民文學了。

至於不中稿,張秋瑞根本就沒有想到。

《解憂雜貨鋪》在後世是一本廣受歡迎的暢銷小說,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全球範圍內擁有無數讀者。

後世證明了這本書的價值了。

今年七六年了,不出意外的話,明年九月就該傳來恢復高考的訊息了。

大學她一定要讀,至於讀什麼學校,什麼專業,張秋瑞早有想法了。

既然後世看過這麼多小說、電影,腦海裡面又清晰的記得,她不想浪費這份饋贈,想讀編劇專業,將來投身於影視行業。

京城,人民文學。

催梁是人民文學的一位責編,人民文學復刊後,還沒有多少作家知道,所以投稿的作家寥寥無幾,收到投稿的,基本上是他們之前約稿的作家郵寄過來的。

這日,催梁從門衛拿回來今日的信件,他先是一一的檢視郵寄人的姓名,見到是熟悉或者是有點印象的作家,他會單獨的挑出來放在一旁,率先檢視。

其他的則是最後再看的。

“咦!是瀟湘晴空的。這麼厚,難道是長篇小說?待會第一個再看。”催梁看到瀟湘晴空的信件後,臉上不自覺地浮現出了一絲驚喜。

瀟湘晴空,這位在文壇上雖不算大紅大紫,也只寫過三篇小說,兩篇中篇、一篇長篇,但其文筆細膩,情感真摯,總能觸動人心,是催梁頗為欣賞的一位作者。

特別是第三篇《父母愛情》,讓催梁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共鳴,有種代入感,彷彿自己也經歷了那段平凡而又深刻的歲月。

“《解憂雜貨鋪》這是寫什麼型別的小說呢?”等整理好信件,催梁倒上了一杯茶水,撕開瀟湘晴空的信件,他坐下來慢慢的閱讀。

隨著閱讀下來,催梁逐漸被小說深深吸引。

催梁發現《解憂雜貨鋪》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個獨立的故事,而是在探討人與人之間的聯絡、責任與救贖。

書中人物之間的命運交織,形成了一個錯綜複雜的網路,讓人在感嘆命運無常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人性中的溫暖與善良。

特別是當催梁讀到那些關於夢想、愛情、家庭與事業的抉擇時,他不禁回想起自己曾經面臨過的困境與抉擇。

“太好看了。獨特的敘述的手法,把幾個小故事巧妙地將這些故事串聯起來。

瀟湘晴空心思細密,故事掌控能力極強。”催梁看完後,他一臉驚喜的站了起來。

隨後快速的往主編的辦公室走去,敲響門,聽到讓進去後。

催梁迫不及待的開啟門,一臉激動的朝張光年道:“主編,瀟湘晴空來稿了。

我剛剛看完,寫的很好,不是傷痕文學,也不是懸疑推理,反而有點像是奇幻、勵志的小說。

以獨特的敘述手法,開創了一個全新的視野的。”

“哦,我來看看。”張光年見又一個約稿的作家回信了之後,他臉上露出笑意出來。

他們約稿的作家,至今有八人回信,帶上他們新寫的稿子,並且都稽核過,待登刊了。

瀟湘晴空則是第九人。

張光年接過催梁遞過來的稿子,仔細地翻閱起來。

紙張間散發出的淡淡墨香,讓他不由自主地沉醉於文字構建的世界之中。

瀟湘晴空的文筆細膩而富有情感,字裡行間透露出對生活的深刻洞察與獨到見解,讓人讀來頗受觸動。

張光年一邊閱讀,一邊在心中的天平上默默為這篇稿件加碼。

一個體育運動員,面臨是否放棄集訓陪伴身患癌症的男友的選擇。

一個在夢想和現實間徘徊的音樂人,最終為了救人而犧牲。

一個面臨家庭鉅變的少年,掙扎在親情與未來之間。

三個現代的小偷,誤入雜貨店後成為信件的回覆者,最終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還穿插了雜貨店的歷史和孫女晴雅的成長故事,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人性的美好,張光年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了溫暖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