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王朝的開國篇章中,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赫然是太原起義的元勳功臣之一,膝下共育有五位子女,而武則天恰好位居第四,夾在兄弟姐妹之中。
武則天的母親楊氏,也就是榮國夫人,乃是武士彠的繼室,僅育有三位千金,武則天及其兩個同母妹妹。至於家中兩位公子,則是武士彠原配所遺留下來的血脈。
不幸的是,武士彠辭世後,這對異母兄弟武元慶和武元爽對待楊氏與她的三個女兒頗為苛刻無情。因此,當武則天登頂皇后寶座後,她瞅準時機,巧妙施展手腕,將這兩位冷漠的兄長流放至邊陲荒蕪之地,委以閒職,以此報復他們過去的虐待行為。
武則天並不滿足於僅僅主宰宮廷,她的目光更瞄準了廟堂之外的廣闊天地。這位內心飽含壯志的女子,試圖進一步插足朝政,挑戰著封建禮教與權力秩序的底線。這樣的野心與掙扎,無疑讓她在追求權力的道路上陷入了矛盾與困境,也為她的傳奇人生鋪墊了更多懸而未決的懸念。
在歷史長河中,那些意圖涉足朝政的女性統治者們往往依賴外戚勢力來穩固手中的權力,然而武則天卻走出了一條不同尋常的道路。她不僅沒有倚仗兩位胞兄的力量,反而親手將他們逐出朝廷的核心圈子,此舉無疑引發了一個疑問:究竟誰將成為她在朝中安插的眼線,替她洞察風雲變幻?
謎底揭曉,武則天選定了自家血脈中的特殊人選——她的外甥賀蘭敏之,這個由姐姐武順所生的年輕才俊。在那個講究宗法倫理的時代,儘管外甥相對於侄子而言親緣略疏,但他終究還是家族內部的一員,較之毫無瓜葛的外人更為可靠。
為強化賀蘭敏之在家族中的地位以及將來在朝堂上的影響力,武則天果斷採取行動,不僅命他改姓武,還將他立為已故父親武士彠的合法繼承人,封為周國公,地位顯赫一時。
命運的輪盤並未按照預期轉動。一件意外之事,猶如晴天霹靂,將武則天與她悉心栽培的賀蘭敏之推向了對立的兩端。原來,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在後宮的地位,竟然忍痛割愛,將親姐姐武順送進了唐高宗的寢宮。這一舉動本是為了穩固自身權益,未曾想,由於武順與唐高宗的關係,另一位家族中的女子也隨之進入了帝王的視線,這個人便是武順的女兒,亦即賀蘭敏之的同胞妹妹。
在皇宮深處,武則天的心頭籠罩著一層難以言說的陰霾。她最不能容忍的,便是賀蘭敏之那個野心勃勃的妹妹,竟妄想成為高宗的妃子,堂而皇之地躋身後宮。這無疑是挑戰了武則天的權威,觸動了她心底最深處的忌諱。
憤怒之下,武則天決定出手。她悄無聲息地下了毒,將那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外甥女送上了不歸路。訊息傳開,整個皇宮都為之震動,而賀蘭敏之更是心如刀絞。
他很快就猜到了真兇是誰,但面對權勢滔天的武則天,他無計可施,無法直接報復。心中的怒火卻越燒越旺,賀蘭敏之決定從武則天的身邊人下手,讓她也嚐嚐失去親人的滋味。
於是,在一個風高月黑的夜晚,賀蘭敏之趁著表妹太平公主去見外祖母的機會,悄悄潛入了公主的府邸。他找到了公主的侍女,用暴力侵犯了她。也有傳言說,那晚他甚至對太平公主本人下了手,但真相究竟如何,已無人知曉。
接著,又在太子李弘的大婚前夜,賀蘭敏之再次出手。他趁夜潛入了太子妃的寢宮,用同樣的手段對她進行了報復。這一連串的惡行,讓整個皇宮都籠罩在了一片恐怖的氛圍之中。
而武則天,雖然心知肚明,但面對賀蘭敏之的瘋狂報復,她也無可奈何。這場宮廷的較量,似乎才剛剛開始……
在這重重迷霧的宮廷之中,賀蘭敏之不僅犯下了許多令人髮指的大罪,竟然還膽敢與外祖母有著不齒的勾當。這些罪行,在宮廷之中傳得沸沸揚揚,讓人瞠目結舌。
武則天聽聞這些訊息後,憤怒到了極點。她再也無法容忍賀蘭敏之的所作所為,於是下令將他流放至遙遠的閩南之地。然而,她心中的怒火併未因此平息,反而在途中秘密下令處死了賀蘭敏之。
賀蘭敏之的死,讓武則天在朝堂上失去了一個重要的代言人。她再次陷入了沉思,開始尋找新的力量來鞏固自己的地位。這時,她想到了自己的兩個哥哥,但可惜他們都已經病死於任上。
於是,武則天將目光轉向了她的兩個侄子——武元爽之子武承嗣和武元慶之子武三思。武承嗣的名字寓意著要繼承家族的榮耀,他繼承了武士彠的周國公之爵,起點自然比武三思要高。武則天對武承嗣寄予了厚望,將他視為自己新的得力助手,更加重視他的存在。
在武周那段風雲變幻的歲月裡,立太子一事如同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了層層波瀾。身處這場政治旋渦中心的某人,因承受不住這巨大的壓力,最終陷入了深深的憂鬱之中,不久便黯然離世。
隨著武承嗣的離世,武三思逐漸嶄露頭角,成為了武氏家族的新代言人。他憑藉著過人的智慧和手段,開始在朝廷中獨攬大權,權傾朝野。
然而,就在武三思權勢如日中天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政變打破了這平靜的局面。公元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了一場震驚朝野的神龍政變,成功逼迫武則天退位,扶植李顯登基,李唐王朝得以復辟。
按照常理,經歷了武周時期的動盪,新上任的皇帝應該會對武氏家族進行打壓,甚至可能下令屠滅三族。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復辟後的中宗皇帝李顯並沒有對武氏下狠手,反而讓武三思再次權傾朝野。這一舉動,無疑給朝廷帶來了新的變數,也讓整個朝廷籠罩在了一層迷霧之中。
武三思能在政治舞臺上再度翻雲覆雨,其背後交織著三個女子複雜且關鍵的影響力,她們分別是中宗皇后韋后、才華橫溢的昭容上官婉兒,以及備受寵愛的安樂公主李裹兒。
提及上官婉兒,這個名字可謂婦孺皆知。她出身名門,系前朝宰相上官儀的遺孤,因其祖父遭武則天清算,她幼年即淪為宮廷奴隸。然而憑藉其過人的智慧與深厚的文學素養,上官婉兒逐漸獲得了武則天的青睞,進而躋身權力核心,涉足政壇。
武則天駕崩後,精明的上官婉兒深知權力平衡的重要性,遂巧妙地將武三思引入韋后的視野,二人很快便有了不可告人的私情。這樁骯髒的政治聯姻在皇宮內迅速傳開,武三思與上官婉兒、韋后之間的種種曖昧行徑幾乎成了宮中公開的秘密。
忠厚老實的唐中宗李顯對此似乎渾然不覺,或者選擇有意忽視,任由武三思藉助這層裙帶關係,在暗流湧動的宮廷中悄然重塑勢力,步步緊逼,再登高位。這一系列隱晦複雜的宮廷內幕,構成了一個圍繞權力與慾望展開的懸疑畫卷,而武三思的再度崛起,無疑成為了其中最耐人尋味的一章。
在唐中宗歷經波折重返帝位之後,韋后效仿先輩武則天,對朝政之事伸出了染指之手,野心勃勃地覬覦起至高無上的權力,意圖成為第二個武曌,朝廷上下人心惶惶,謎霧重重。
他們的幼女李裹兒,自幼在父母膝下承歡,深受中宗與韋后的溺愛,這種過分的寵愛猶如毒藥,滋養出她驕縱專橫的個性。長大後,她順理成章地嫁入權貴之家,成為了武三思之子武崇訓的妻子,這樁婚事更是加深了韋后與武家的利益勾連。
然而,由於太子李重俊並非韋后親生,他的存在對於韋后及武三思等人來說,宛如眼中釘肉中刺。他們密謀策劃,利用李裹兒的囂張氣焰,挑唆她侮辱太子,甚至當眾羞辱他為僕役,以此削弱太子的威望與地位。
在此期間,安樂公主李裹兒不止一次地懇求中宗廢黜太子李重俊,竟然提出要破天荒地自立為皇太女,進一步加劇了宮廷內部的緊張局勢。
正是透過韋后與這位極具野心的女兒——安樂公主的親密聯盟,武三思得以在政局動盪中找準時機,一步步鞏固了自己的勢力。他悄無聲息卻果斷有力地清除了當年協助中宗復辟的五大功臣,即那五位曾發動神龍政變的肱骨重臣,從此武氏家族在朝廷的影響力如日中天,令人膽寒的陰謀與權鬥在大唐王朝的宮殿深處愈演愈烈。
回到唐王朝歷史的轉折點——公元705年,五位英勇智謀的重臣在洛陽城中發起了一場驚天動地的政變,他們聯手迫使一代女皇武則天退位,成功恢復了李唐王朝的江山社稷。這五位扭轉乾坤的英雄分別是張柬之、崔玄暐以及敬暉、桓彥範、袁恕己。
當唐中宗重新登上皇位後,這五位功臣自然而然地佔據了朝堂的核心位置,成為炙手可熱的宰輔,掌握著國家的實際掌控權。但此時,韋后與武三思這對野心勃勃的同盟,為了實現全面控制朝廷的目的,必須清除這五塊屹立在權力路上的巨石。
他們精心策劃了一場陰險的計謀,先是以甜言蜜語說服唐中宗,將五位功臣一一冊封為郡王,看似榮耀,實則是剝奪了他們繼續參政的資格:崔玄暐加封博陵郡王,張柬之受封漢陽郡王,敬暉變為平陽郡王,桓彥範被授予扶陽郡王稱號,袁恕己則成了南陽郡王。
即便如此,五王的政治影響力依舊深入人心,難以輕易消除。於是,武三思開始實施更為冷酷的清洗計劃:首先,他巧妙地將五位郡王調離中央,任命為地方刺史,表面上是讓他們治理地方,實則是讓他們遠離權力核心。
緊接著,武三思又設下圈套,利用誣陷手段宣稱五人密謀廢黜韋后,導致五王再一次遭受貶謫,被髮配到遙遠且環境惡劣的地方擔任司馬,以此徹底打垮他們的精神與身體。
不過,武三思夫婦並未就此罷休,他們密謀決定,由擅長草擬文書的上官婉兒執筆,偽造一道詔書,派遣周利貞以右御史臺代理的身份,秘密奔赴嶺南,執行暗殺張柬之等人的任務。
幸運的是,張柬之與崔玄暐在貶謫途中因病離世,免遭毒手,但剩下的敬暉、桓彥範和袁恕己就沒那麼幸運了,等待他們的是一場血腥的厄運。
在群山環繞的貴州深林裡,周利貞與逃亡途中的桓彥範狹路相逢。他下令屬下將桓彥範緊緊捆綁,然後將他拖拽在新砍伐的竹樁荊棘之上,每一步前行都伴隨著皮肉撕裂的慘叫聲和血漿飛濺的場景,直至桓彥範全身被竹樁刮削得只剩下森森白骨,奄奄一息,最後被無情的亂棍終結生命。
與此同時,敬暉的命運同樣悲慘,他遭受了更為殘酷的刑罰,被人以鋒利的刀具一片片剝削肌膚,直至體無完膚,生命的火焰在極度痛苦中熄滅。
相比之下,袁恕己承受的折磨尤為漫長而劇烈。他被迫飲下致命的野葛藤汁液,劇毒侵入體內,痛苦猶如地獄烈火焚燒,他在地上翻滾掙扎,雙手抓撓泥土,指尖的指甲在絕望的掙扎中悉數磨損,直至出血如泉,最後在筋疲力盡之際,被硬生生地以竹板擊打致死,他的死狀最為悽慘,痛苦程度遠超他人。
儘管手段殘忍,周利貞卻因成功誅殺了這幾位曾經顛覆朝廷的五王功臣,而在返回京師之後受到了主上的嘉獎,他被提拔為御史中丞,權力更大,地位更顯赫,但這背後所掩蓋的罪惡與黑暗,卻愈發顯得深不可測,引發了世人對宮廷內部陰謀與復仇故事的無盡揣測與議論。
在李唐王朝復辟的浪潮中,王同皎,這位承載著皇室榮耀的駙馬,正是中宗第三公主的夫君,同時也是中宗復辟的一大功臣。然而,面對韋后與武三思日益囂張的專權行徑,王同皎心中的正義感驅使他萌生了剷除武三思的決斷。公元706年的某一天,他秘密邀請了張仲之、祖延慶、周憬、李悛、冉祖雍等一群志同道合的義士,在自家府邸中策劃了一場大膽的刺殺行動——計劃在武則天喪葬儀式上,安排暗藏的弓箭手伺機射殺武三思。
天有不測風雲,這個關乎生死存亡的秘密行動計劃沒能逃過悠悠眾口,很快就如病毒般傳播開來。
提及唐朝文壇,有一位赫赫有名的詩人宋之問,他的弟弟宋之遜同樣為人所知。兄弟倆曾因攀附武則天的寵臣張氏兄弟而誤入歧途,在神龍政變後遭到清算,被迫背井離鄉,流放到千里之外的南疆之地——嶺南。
就在這樣的逆境中,胸懷俠義的王同皎伸出援手,接納了宋氏兄弟,讓他們在自己的府邸中避風頭。然而世事難料,宋之遜在府中無意間撞見了王同皎密謀刺殺武三思的秘密談話。
經過一番糾結與衡量,宋氏兄弟私下進行了密談,最終決定出賣恩人王同皎,向武三思告發了這一可能顛覆朝廷格局的重大陰謀。這一背叛之舉,如同蝴蝶振翅,引發了一系列未知的連鎖反應,也讓王同皎及其同僚們的命運籠罩在了更為撲朔迷離的陰影之中。
在腥風血雨的宮廷鬥爭中,不僅宋氏兄弟背叛了王同皎,另一個共同密謀的參與者冉祖雍,也在關鍵時刻選擇了背棄盟誓,將王同皎的刺殺計劃透露給了武三思。得知真相的武三思暴跳如雷,立刻指示心腹校書郎李俊編織謊言,向中宗李顯進讒言,聲稱王同皎蓄意謀害武三思,下一步還要廢黜韋后。
中宗聽信讒言,下令由監察御史姚紹之負責徹查此案。然而,未曾料到的是,姚紹之在審訊過程中,竟然採取了極端手段,殘忍地打斷了王同皎摯友張仲之的手臂,並捏造證據指控張仲之企圖謀反,藉此坐實了王同皎集團的所謂叛國罪名。
最終,王同皎及其同謀者們均被冠以謀反罪名,慘遭無情誅殺。而在這場權力紛爭中倒戈的宋之遜、冉祖雍、李俊以及濫用職權構陷無辜的姚紹之,紛紛投入了武三思的羽翼之下,搖身一變成為他忠實的爪牙。
這夥人與冷酷無情的酷吏周利貞狼狽為奸,沆瀣一氣,在當時的社會輿論中,他們被視為武三思手中助紂為虐的鷹犬,被百姓憤恨地稱為“三思五狗”,其名號成了權術與背叛的代名詞,流傳於世。
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身處韋后與武三思的雙重高壓之下,每日如履薄冰,恐懼與憤慨交織,終於決定放手一搏,展開一場生死攸關的逆襲之戰——景龍政變。
李重俊集結了一批忠誠部下,制定了嚴密的行動方案。首要目標鎖定在了武三思父子身上,政變部隊迅疾突襲武府,成功將武三思及其子一舉擊殺於府邸之內。隨後,他們打著翦除上官婉兒、韋后以及安樂公主的旗號,氣勢洶洶地朝著皇宮挺進,意在徹底剷除阻礙自己登上帝位的勢力。
天不遂人願,這次政變最終未能顛覆乾坤,以李重俊的悲壯犧牲宣告了失敗。
武三思,這位權謀家曾毫不掩飾地說過:“我不在乎誰是善誰是惡,對我來說,只要對我唯命是從,那就是好人!”——《舊唐書·外戚傳·武三思傳》中記載了他的這一段冷酷言論。
正因為秉持著這樣的價值觀,武三思成功地收買和駕馭了一批趨炎附勢之徒,他們對武三思俯首帖耳,甘心為其所用。人們口中所說的“三思五狗”,其實只是眾多依附武三思的權貴中較為知名且臭名昭著的五個人物,他們也許並不是所有附庸者中權勢最大或地位最高的,但卻充分揭示了那段時間裡圍繞皇權滋生的醜陋與貪婪。
武三思去世後,那些曾對他卑躬屈膝、阿諛奉承的黨羽們迎來了清算的日子,一個接一個地被揭露出來,沒有一個人能夠僥倖逃脫。這其中,罪孽深重的周利貞尤其具有代表性,他的惡行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那個時代的黑暗面。
時光流轉至唐玄宗治下,敬暉之子敬讓,一直懷揣著為枉死的父親討回公道的決心。敬暉曾因反抗韋后與武三思的專權而慘遭周利貞之手,這樁積壓已久的血海深仇始終縈繞在敬讓心頭。終於,他鼓足勇氣,向朝廷申訴,揭露了周利貞的滔天罪行。
唐宣宗接到敬讓的訴狀後,深感其父敬暉蒙受的不白之冤,經過一番慎重考量,毅然決然地下達了對周利貞的死刑判決。於是,這位曾追隨武三思、雙手沾滿無辜者鮮血的酷吏,終於迎來了屬於他的末日審判,以一種頗具警示意味的方式,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