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庫附近打了水井,接了水管,水龍頭一擰,井水就上來了,就不用辛苦的打水了,花夏禮圍著養殖池檢查了幾圈,悄悄的往池子里加了一點靈泉水。

田螺和小螺螄品種不同,長得也不一樣,所以分開在兩個池子裡養著。

池子修的又高又大,一次性可以儲存好幾萬斤,趁著現在這個旺季多收一些,多囤一些,這樣等到沒有這些東西的時候,也不會影響綠蘊食品廠的產能。

綠蘊食品廠第一天正式生產的時候,本地幾乎所有的領導都過來了,畢竟花那麼大的價錢辦廠,肯定不能讓廠裡有虧損啊!

當第一批麻辣嗦螺罐頭成功的生產出來,一排一排,一列一列,整齊的擺放在工作臺上,大家的眼裡都閃過一絲興奮之情。

負責包裝的員工,拿起麻辣嗦螺的罐頭,然後將標籤貼上去,就這樣一瓶麻辣嗦螺罐頭,就真正的生產出來了。

生產出來的罐頭,透過各項檢測,就可以面向市場了。

後面就沒花夏禮的事情了,花夏禮畢竟不是食品廠的員工,她只是作為綠蘊縣的人為綠蘊縣出一份力罷了!

而且她這次過來還是請假過來的,她還要回學校上課。

領導給了花夏禮一個工作牌,有了這個東西,就可以隨時過來監督大家的工作,並且提出更好的意見來。

領導覺得一個能想出生產罐頭主意的人,肯定還會有其他的好主意,只有讓她成為食品廠的一份子,她才能為食品廠出謀劃策,所以給她掛職一個可以隨時出入食品廠的職位。

花夏禮以後肯定要常來的,因為她動用了自己的靈泉水,如果以後不來加靈泉水了,讓罐頭的口感和味道有太大的差距的話,也會影響食品廠的口碑,從而影響食品廠的生意。

花夏禮一點兒都不擔心食品廠的罐頭會搶她的生意,整個市場那麼大,不是誰一個人就能獨佔的,而且她的店鋪從她高中的時候就開起來了,已經是老品牌,有了品牌效應,老顧客肯定會繼續支援她的。

罐頭生產出來的,食品廠的銷售人員,便帶著樣品到處跑,推銷水產罐頭,原本拒絕的人,在罐頭開啟聞到香味之後,就直接真香了,等品嚐了罐頭的美味之後,就直接拍板要了,這麼好吃的東西,肯定能大賺。

後來經過大家的努力,綠蘊食品廠生產出來的罐頭,確實開啟了銷路,也確實爆火了,整個綠蘊縣的農民,都跟著掙到了錢。

花夏禮還成了綠蘊食品廠的形象代言人,拍的廣告圖片,被印刷在標籤上面,每一瓶罐頭的標籤上都有她的身影。

後來花夏禮也確實提供了其他罐頭,比如酸黃瓜罐頭、糖蒜罐頭、泡蘿蔔罐頭、泡酸筍罐頭、酸豆角……,因為這些做法和手藝全都是花夏禮提供的,所以就簽了分成合同,花夏禮拿百分之五的分紅,這樣就不用從她手裡買配方了。

如果食品廠的年收入是一百萬的話,那麼花夏禮的分紅就是五萬,如果是一千萬的話,花夏禮的分紅就是五十萬。花夏禮之所以同意籤合同拿分紅,那是因為這個分法對她有利,只要食品廠還在開著,那麼她就有錢拿,而如果賣配方,那麼就只能拿一次的錢,並且還不會拿到太多。

然後現在整個縣城都開始種黃瓜、糖蒜、蘿蔔、豆角這些可以加工的蔬菜,至於其他種類的也種,但只種一家人吃的。

但是花夏禮也沒有辦法挨家挨戶的去提供靈泉水啊,畢竟整個綠蘊縣旗下那麼多農村,那麼多戶人家都在種。

所以花夏禮便假裝成外地來的商人,向種子店的老闆推薦‘發芽水’,其實就是靈泉水,還讓種子店的老闆試用,老闆發現這個‘發芽水’卻還是可以增加發芽的速度,縮短時間,於是便同意在種子店裡售賣這個‘發芽水’。

但是呢,靈泉水又不能搞太多,怕種植戶用太多,造成逆天的效果,所以花夏禮就在井水裡添幾滴的靈泉水,只要有效果就行了,而且大家可以多次購買,又不是隻能買一次。

花夏禮用同樣的方法找了整個綠蘊縣所有的種子店,然後所有的種子店都上線了一款‘發芽水’,種植戶們都爭相購買。

在種子下種之前,用‘發芽水’將種子浸泡一天在下種,後期一個月澆一次就行了,不過澆的時候需要用水稀釋一下,這樣就能澆一大片,不然就那麼一小瓶,也就一二兩的樣子,還不夠澆幾棵的。

花夏禮之所以這麼做,還不是為了讓自己多掙一些錢嗎?只要食品廠的收入高,她的分紅也就高,如果食品廠的收入能破億,那麼是不是代表著她就不用工作了?不過這應該不太可能,畢竟食品廠的規模就這麼大,除非掙錢了,繼續將食品廠擴建下去,直到將來成為全自動化產能破億的大廠。

花夏禮也清楚,短時間裡應該不太可能達到這個高度。

等到初夏,花春禮研究生畢業了,可能是因為不想留在省城吧,她選擇回到綠蘊縣的高中來當一名高中老師。

她這個學歷,其實當大學老師都行了,但是她卻選擇當高中老師。

不過當一名國家教師也不錯,工作穩定,以後退休金也很高,花春禮分配到這麼好的工作,端上了鐵飯碗,很多人都打她的主意。

花春禮在一次發燒後,做了一個夢,夢見花鐵峰出事後,她和花夏禮都退學回家來照顧花鐵峰,然後他們班的同學張永豐也不管不顧的退學跟了過來,到她們家來,承擔起照顧花鐵峰的責任,讓她們姐妹倆輕鬆了許多。

就這樣,花春禮在一年後終於被張永豐打動了,然後招了張永豐當上門女婿,結婚後,張永豐對她更好了,在花鐵峰的情況穩定下來了之後,張永豐就去磚廠搬磚養家,非常的辛苦。

後來他們兩個人生了個兒子,是個痴呆兒,醫生說是腦癱,什麼都不會幹,只會躺著,他們兩個人帶著孩子到處求醫問藥,可是都治不好孩子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