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李綱的抉擇
大宋開局娶梁山女將軍 逍遙散人張不三 加書籤 章節報錯
龐萬春先入淮西再到池州。
他所帶來的訊息,宗澤和李綱都認為,以顧誠的簡在帝心和頭腦,化解並不難。
當顧誠被奸臣聯合起來逼成駙馬都尉的訊息傳到,宗澤和李綱這才感到了事情的嚴重性。
奸臣們將顧誠逼成駙馬都尉,下一步就是剝奪顧誠的職權,解除他的兵權,而後瓜分。
方臘造反聲勢浩大,梁山宋江實力不弱於方臘蠢蠢欲動,更有金國在遼國風捲殘雲……
在這種危機四伏的局勢裡,大宋稍有不慎就會天傾。
顧誠剛成軍的數萬兵馬對大宋是何等的重要。
顧誠對大宋又是何等的重要。
這數萬兵馬要是落在高俅和童貫的手裡,不是葬送就是瓦解。
顧誠要是被打倒,那……
現在大宋的局勢,比當初顧誠所說時,還要嚴峻百倍千倍。
當時還只是大宋內部的羸弱,就這,就萬分擔憂被金國瞧出虛實,從而在滅遼後開始攻宋。
而現在!
大宋剛經歷王慶和田虎的叛亂,河東邊境重地和淮西魚米之鄉都受到重創,又正臨方臘造反,糜爛的兩浙路和江南東路,受威脅的江寧府和杭州府……
宋江要是造反,京東路又將戰火連天威脅京都……
金國滅遼,一旦看到大宋這般狀況!
一戰,滅宋……
宗澤和李綱相隔數百里,想法都是一樣的,混身也都被冷汗所溼透!
必須儘快平定方臘和宋江,而後取燕雲,擋金國於燕雲十六州。
大宋沒時間了,絕對不能再拖下去了。
宗澤和李綱陷入到了艱難的抉擇中。
李綱奪取了池州太平縣。
李綱站在太平縣的城牆上,望著東部旌德縣的方向,手裡捏碎了一塊牆頭上的泥磚。
叛軍方貌和方傑已經攻佔了宣州,正兵分兩路,一路由方傑率領叛軍北上進攻江寧府,一路由方貌率領叛軍向東參與圍攻杭州府。
不管是江寧府還是杭州府,只要失陷一個,天下都將震動,江南局勢更壞。
李綱的這支大軍,作用就十分突出。
一旦攻取旌德縣,就如同一顆釘子插在叛軍中心,斷了方傑和方貌兩部的退路和補給。
此舉,將會迫使叛軍回撤,為江寧和杭州爭取時間。
但,李綱部將會陷入叛軍的南北合圍中,旌德縣無險可守,看樣子童貫也不會派兵增援,那麼全軍覆沒的可能性達到八成以上。
如果不是知道這麼多,李綱眉頭都不會皺一下就直撲旌德,以身殉國是一份無上榮耀。
現在全軍覆沒,只是讓叛軍的進攻時間延後,童貫依舊是統軍大帥。
沒了李綱統率這支大軍,叛軍沒了西部威脅,淮西又將直面叛軍的兵鋒,叛軍要是奪取淮西就有了廣闊的戰略空間,平叛將會變得更加艱難。
到時宋江造反,再蹦出幾個王慶田虎之流,不用金國來打了,大宋就被推翻了!
一片混亂的漢土,如何擋得住金國的虎狼之師。
到時,就不是亡國,而是亡種亡天下了。
是捨身殉國為江寧和杭州爭取時間,還是犧牲杭州讓童貫戰敗,好聲援顧誠讓他重領兵權率軍平叛?
李綱想得越多,越是冷汗淋漓,也就越糾結了。
這時,童貫派來的傳令官趕到:“報,轉運使,童帥傳令,速速拿下旌德縣死守,不得有誤!”
李綱又捏碎了一塊泥磚!
-----------------
京東路畢竟還靠近遼國燕雲,兩浙路處於繁華江南,更不會有戰火。
江南除了杭州等重城,一般縣城的城牆都是低矮破舊年久失修,東陽縣也不例外。
這也是叛軍一造反,攻城拔寨如履平地的原因之一。
婺州兵馬都統制王稟組織敗兵從山中殺出,一舉奪回東陽縣。
王稟見東陽縣不好守,本想等叛軍來攻的時再放棄,結果童貫的信騎來得更快一些。
有了童貫堅守的帥令,王稟就不敢輕言放棄。
只是東陽城實在難守,除了城牆低矮外,城中青壯百姓很多都參加叛軍去了,城中百姓對官軍也充滿敵意。
這怪不得別人,誰讓東陽縣令為了投靠朱勔,盤剝百姓太狠,導致叛軍還沒到東陽,東陽百姓就攻入縣衙揪出縣令吊死在了牆頭上。
縣衙官吏衙役無一倖免。
之後青壯紛紛從了叛軍,去其餘地方攻城掠地,因東陽已經在腹地,又是個小縣,叛軍也就沒怎麼防守,被王稟一戰而下。
王稟為了重奪東陽民心,開啟叛軍封好的糧倉,但東陽百姓並不買賬。
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在,神仙來了也守不住。
王稟自然不會犯這種錯誤,面對童貫堅守的命令,決定孤注一擲,在叛軍火行旗即將趕到之時,果斷出城襲擊。
火行旗旗主張近仁綽號“霹靂神”,一杆斷魂槍揮舞起來虎虎生風寒氣森森,在江南綠林道聲名赫赫。
麾下三千悍賊專打貪官汙吏土豪劣紳,多餘錢糧還會分給窮苦百姓,在江南歙、饒一帶名頭很響,令官府痛恨無比。
張近仁投奔方臘,被任命為火行旗主獨領一軍,麾下三千人擴編到了一萬三千人。
得到攻取東陽的命令,張近仁率部殺奔東陽。
張近仁去過東陽,知道東陽是什麼情況,重奪東陽簡直易如反掌。
距離東陽六里的地方,張近仁受到了官兵伏擊。
“都不要慌,官兵人馬不多,給老子頂住,讓沈澤和廖員左右包抄,徐統和費基前後夾擊,就此幹掉這夥官軍。”
張近仁不愧是悍匪,中軍受到王稟的伏擊被衝散,依舊兇悍無比毫不畏懼,更要趁勢給伏擊官軍來個反圍殺。
在張近仁的鼓舞下,被擊散的叛軍中軍又向他圍聚聚攏。
王稟真沒想到,這支叛軍的戰鬥力這麼強悍,中軍受到伏擊傷亡巨大,不但沒有崩潰反而集結起來,而且四周叛軍還圍殺過來。
“撤~“
王稟當機立斷,趁著叛軍沒有完成合圍,及時向北突圍而走。
“想跑,沒門!”
被伏殺的張近仁滿腔怒火,緊緊追殺王稟。
王稟兵馬只有三千,遠不如張近仁叛軍,在追逐中退出婺州。
王稟先退向越州諸暨,見諸暨已經落入叛軍的手裡,就繞過諸暨退向會稽,會稽早落入叛軍手中。
得知譚稹被厲天潤圍困在會稽北面的山裡,王稟突入叛軍重圍,捨命拼殺救出譚稹。
兩軍一路敗逃回蕭山,只剩三千餘人。
叛軍厲天潤和張近仁兩部復攻蕭山,杭州東面又陷入危機。
童貫大驚,急忙撤兵臨安全面退守杭州。
鄧元覺又佔臨安縣,西攻杭州。
方臘親率天地風雷四門北上攻打杭州。
杭州城陷入叛軍三面重圍。
李綱攻佔旌德縣,迫使方貌回師。
方貌和土行旗南北夾攻旌德縣。
方傑見官軍在江寧府佈下重兵,就虛晃一槍攻入東邊的廣德軍州。
廣德軍先是支援宣州被擊敗,再支援江寧府,內部空虛讓方傑如入無人之境。
方傑沒有攻佔廣德軍州的城池,而是向西南攻入湖州,要堵住杭州北面缺口,徹底圍死杭州。
蘇州的石生,歸安的陸行兒等人紛紛響應,率兵匯聚杭州。
叛軍聲勢浩大。
童貫驚得肝兒顫,唯恐北面被叛軍徹底堵死身死杭州,不顧制置使陳建、廉訪使趙約,王稟等人的極力勸阻,毅然出城而逃。
童貫一逃,軍心渙散,本足以堅守杭州城的大軍再無鬥志。
宣和三年正月二十三。
杭州城破,制置使陳建、廉訪使趙約等人力戰而亡,王稟率軍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