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險起見,還是等諸子百家大會開始後,再看看贏夏五皇子的處理效果吧。”

“如果贏夏殿下說的是真的,一夜之間,解決了農家和墨家的麻煩,皇上應該好好獎賞他。如果五皇子解決不了,那就由皇上來處置他吧。”

贏政微微頷首,一臉嚴肅的說道,“好吧,朕等他的處理效果出來,再做決定!”

……

大唐,紫乾宮。

李麗質來到李世民面前,詢問東郡贏夏的情況。

李麗質進入大殿,就見長孫皇后和父親李世民站在一起,李世民看著手中的一份奏摺,臉上露出一絲欣賞的神色。

“好,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父親,您是看到了什麼好東西,值得您這樣誇獎?”

“是贏夏的作品嗎?”

李麗質快步進了大殿,向李世民討要情報信件。

“長樂,你是如何看出來,我是在看贏夏的文章的?”

李世民摸了摸自己的鬍鬚,看著自己的女兒,嘴角露出一絲笑容。

“父皇,你不要以為我會忘了今天是接收秦國訊息的日子。”

“你啊,年紀大了,心也不知道跑哪去了。”

李世民苦笑著搖了搖頭,並沒有把信件遞給李麗質。

“我就把天下為公這篇文章說與你聽,天下,本共之也。

……

使人皆有作也,女子皆得其所歸矣。

……

盜,害人之事,不將存矣。”

“長樂,你認為此文怎樣?”

“文字雖然不是很華美,著簡單,個贏夏之前的風格有點不同。以贏夏的心機和手段,天下為公,真的是他的理想嗎?”

李麗質的眉頭微微一蹙,她不太相信這是贏夏的手筆。

“如果不是訊息可靠,我都不會相信,這是贏夏的手筆。”

李世民搖頭道:“贏夏的才華不是寫不出來,而是他的城府和手段,他的夢想就是讓世界和平。”

“這就是贏夏的傑作。”

李麗一怔,她太清楚贏夏的性格了。

她本以為,贏夏的理想,就是像他的父親和秦皇嬴政一樣,有宏圖雄心。

但天下為公不同。

這一段文字,是為了天下蒼生,為了人民著想的。

但身為一國之君,又豈能真的做到天下為公?

四海是他的地盤,所有的人,所有的東西,都是他的。

這個天下,豈能由人民的意願決定?

平民就是帝王的子民,要想活下去,就必須聽從皇上的旨意,生死由皇上決定。

“長樂,在得知是贏夏寫的之後,你有什麼想法嗎?”

李世民的目光落在了李麗質的身上。

“長樂對贏夏有了新的認識,我也很佩服他的性格和天賦。”

“我本以為贏夏就只會這些了,卻沒想到他的內心如此善良,根本不在意自己的地位,反而關心自己的子民,贏夏的所作所為,遠遠超出了長樂的預料。”

李麗質知道天下為公是由贏夏寫的,震驚不已。

可以說,這篇文章真是在為了百姓著想,而不是為了權勢和地位。

這是一種對自由的極致追求。

多少人做夢都想當上皇帝,享受權力,享受女人的寵愛,滿足自己的慾望。

而贏夏的目標,就是讓所有人都能過上和平的生活。

老人,孩子,殘疾人……都能安居樂業,做皇帝,只是為了達到這些目的,而必做的事情而已。

李麗質倒抽一口涼氣,如果師妃暄在這裡,她一定會把這份報告丟給師妃暄,讓那個女人知道,什麼叫做理想。

慈航靜齋代天選帝,只是為了壯大自己的佛門,並沒有為天下蒼生著想。

“父親,關於贏夏天下為公的那篇文章,你有什麼看法?”

李麗質著李世民問道。

李世民微微一笑,說道:“如果是普通的帝王,看到這封信,肯定會不高興。”

“長樂,你要知道,水能載舟,也能傾覆,這是天下蒼生的根本,如果不能讓百姓安居樂業,大唐也不過是一瞬間的事情。”

“另外,贏夏還講了一些至理名言,想聽嗎?”

“是什麼?”

李世民收斂了臉上的笑容,認真地說道:“為天地而生,為眾生而生,為往昔的絕學而生,為千古長存!”

此時此刻,李麗雙目圓睜,渾身的汗毛都豎了起來。

“贏夏這麼說了?”

李麗質不敢相信,這幾句話實在是太有說服力了,就算是有野心的皇帝,也會被這番話打動。

“不錯,一統天下,萬古長存,足見贏夏的雄心壯志!”

李世民笑著說道:“長樂,我很慶幸當初把你許配給了贏夏。”

“父皇……”

李麗質一張臉漲得通紅。

“東郡是怎麼回事,你給我看一下,關於大秦的訊息。”

李世民把關於大秦東郡的事情告訴了李麗質,李麗質看了之後,微微皺眉。

“秦皇嬴政命贏夏去對付六個國家的叛亂貴族和世家,贏夏則要召集東郡的諸子百家,招攬天下英才。”

“父皇,你覺得,他是不是做錯了?”

“儒門和道家中,有不少好苗子,秦國的朝廷裡也有他們的人,但墨家和農家呢?”

李麗質的目光落在了李世民的身上,很是不解。

“長樂,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好。”

“諸子百家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農民和墨家的叛逆,秦皇之所以擔心,不是因為他們的頭目武功有多高,而是因為他們有三四十萬的無業遊民。”

李世民笑著說道:“長樂,如果你問我,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對付他們。”

“軍隊鎮壓是不行的,他們分佈在不同的地方,每個人都有可能是墨家的人。”

“但贏夏有辦法了。”

“他說一紙律令就能滅掉墨家和農家,我覺得應該是真的。”

李麗質的好奇心被勾了起來,任憑她怎麼想,也想不到有哪條律令,可以一晚上就把農村和墨家的問題給解決掉。

……

贏夏在東郡的事情,傳到了大秦和大唐。

透過儒門弟子的書信,諸子百家也知道了荀子要與贏夏在東郡桑海城舉行的“百家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