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髮老嫗嘴中不停唸唸有詞,聽不真切。
時而雙眼上翻,只見得灰白一片,血絲密佈,不見瞳孔,詭異至極。
...
陰風白燭,跳動搖曳。
白鬚老者與灰髮老嫗二人一左一右,還各有一雙童男童女手捧法器、托盤等物,恭敬侍候。
童子衣著與護杆者無異,只是面色慘白,雙頰上畫有兩朵誇張的圓形腮紅,雙唇正中點有一抹豔紅口脂,不似活人。
白鬚老者與灰髮老嫗腳下,此時正有一婦人被放平躺倒在祭臺上,雙手雙腳皆各被一條白綾束縛。
白綾四向拉抻後由四根鐵條釘住,婦人身型呈大字狀,此刻正狀若癲狂,掙扎不休。
婦人一側,另有四人跪伏一旁,誠惶誠恐。
二老一幼,一敦實漢子,應是婦人家眷。
漢子身前,放有一精美竹編托盤,內裡盛滿銀錢。
只看衣著,應該也算家底殷實人家。
祭壇正前方,烏泱泱的站了數百人之眾,站立眾人前面,還有四五十人跪望。
一跪一站兩群人皆聚精會神的盯著祭壇之上的景象,無一人發聲,落針可聞。
菌子攀至高處,聚目凝神,目光穿過站立遠望人群,仔細搜尋下,很快便看到了採巧跪在祭壇下的背影。
採巧一動不敢動,跪立的位置極為靠前,就在祭壇下第一排的左起第二個位置。
雙手舉過頭頂,捧著一方素錦手帕,手帕上裹了些有零有整的銀錢,應是今日賣酒所獲,心似極誠。
菌子打量了一陣,卻只是看著她,並沒想要立刻就去將她拉回。
因為他悉知採巧身上有個她一直耿耿介懷的殘缺,她已經十四歲了,算半個大人。
豆蔻年華的少女,最是羞意漸濃的年紀,幼年時期可以不在意的缺陷在這個年歲通常就無法繼續忽視。
初初長成的少女,對自己身上哪怕有一丁點不滿意,都有可能悶在心裡轉化為自卑。
況且,哪有不愛美的少女呢?
生活在青山草堂裡的眾人裡,除白鹿和菌子兩個主人外,客居的就數採巧年齡最長,與菌子相仿。
可菌子是先生,採巧是學生。
採巧對青山草堂裡同樣被菌子和白鹿收留的其他孩子極為照顧,往日間,任何東西皆不爭不搶。
但凡有一點閒餘的時間都在自發的找事情做,在她眼裡好像有永遠幹不完的活。
有好的東西,吃的玩的,也總想著留給那些比她更小的孩子,可她自己也不過還是個孩子,卻早早擔起了長姐的重任,懂事的惹人心疼。
既然她在心裡說服了自己,拿著今日賣酒所得的銀錢來到此處準備拜仙求神治癒身上的殘缺,那她在做出決策之前,一定經歷了漫長又難熬的掙扎過程。
因為她最清楚,酒雖然是她賣出去的,但那是青山草堂裡所有人共同付出努力後得來的成果。
...
且每月產出的幾壇熱河雙蒸雖賣價不低,但得來的艱辛對於懂事最早的她來說也最為清楚。
釀造的過程用千難萬險來形容也不為過。
這些偶爾售酒所得的銀錢是青山草堂為數不多的進項,用於維持所有人的吃穿用度。
那些她都是知曉的。
她一定對於這次求仙去疾寄予了極高的期盼,因為足夠懂事,對應的她也一定經歷了極致的自責、愧疚和糾結。
菌子不想就這樣去抹滅她可能視為唯一機會的希望,那樣是殘忍的。
他想尊重她的決策。
如果只是被騙去些錢財,安全不會受到威脅,就由著她,騙去即可。
事後再想辦法讓她醒悟便是。
...
菌子看著祭臺上或老神在在,或張牙舞爪,或虛張聲勢的眾人,心下基本已經確定這就是一群裝神弄鬼的騙子。
不過他並不打算去揭穿,每個群體都有其生存之道。
砸人飯碗等於殺人父母。
憑空樹敵,實屬不智。
另外還有兩個原因讓他心生忌憚,一來他雖然明白這些人在招搖撞騙,但仍需一些觀察來搞清楚他們愚弄眾人的手段,事後說與採巧聽。
如果她聽不進去,就做一遍給她看。
另來菌子更明白他不是孤身一人,很多人的命運和他連在一起,很多人在他的照料下才能活著,一損俱損。
如果他無端出了事,後果不堪設想。
這些神漢人數不少,計劃周密,規矩森嚴,實力尚不可知,所以他不會輕易招惹。
至於其他人和自己無相關的人是否被騙,菌子不想幹涉,說破天不過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世道艱難,力量微薄時,自掃門前雪當好。
況且這方天地信奉鬼神自古有之,何時興起的風氣,久遠到連最古老的存世古籍,也無法查證。
窮則獨善其身,達才能兼濟天下,當下自己也就只有獨善其身的家底了。
菌子躍下高處,向著採巧走近了些,來到那些跪倒在祭壇下的人群中,隨意找到一塊臉盆大小的鵝卵石從容坐下,與周身虔誠跪拜的人群格格不入,似個另類。
不少人用異樣的目光反覆打量他,用眼神斥責他的不敬。
離他最近的一位體態豐腴的美婦,甚至小心謹慎的扯了扯他的褲腿,用惶恐不已的語氣小聲勸說道。
“少年郎,跪下再望,莫要衝撞白蓮教上仙。”
菌子扭頭平靜的掃了她一眼,不以為意。
並未過多理會,只是饒有興致的打量起此刻祭壇上的殺鬼術法,仿若獨賞大戲。
...
-----------------
夜色更沉,大雲低垂。
白鬚老者此刻劍法舞畢,雙手收劍握持於胸前,高舉過頭頂,雙臂後襬蓄力後,向著躺在地上的婦人凌空虛刺而去。
手口相合,出劍同時厲聲喝問道:“仙姑,可查明何方邪魅作祟?”
灰髮老嫗聞聽後,雙瞳復位,雙臂依然抖動不止,尖聲答曰:“回稟天師,獨戶惡婦,寡死家中,曝屍至今,無人收殮祭祀,四處遊蕩。”
“偶見苦主夫妻同心,三代同樂,心生妒意,妄欲奪舍而代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