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和體魄雖然同時修行,但各自精進也不盡相同。

有人體魄孱弱,但精神強韌。

也有人體壯如牛,卻精神呆滯。

不同的修士自身素質各不相同,學道時機、悟道時機當然也各有分別,這大概也就是俗講的資質、根基。

修行是自己的,修者只需根據自身情況來判斷修行進境。

當然也不能像無頭蒼蠅一樣亂飛亂撞,無跡可尋。

...

任何需要比對之事,難免需要藉助通俗易懂的概念來物化。

而那短經之中,給出的物化判定是全力下能施展力量的層次。

籠統分為以下五大境界:

...

御:御萬物、御己都算作此層次。

不難理解,就是還是依仗自身力量,藉助外物將力量激發。

地痞拎磚、衙役握棍、劍客持劍、拳師仗拳...都在此列。

簡而言之,萬靈萬物,只要懂得運用己身、運用工具去揮灑力量,都算邁入這個層次。

唯一不同的是就算處於相同層次,也有高有低。

要不然怎會有那絕世劍仙、無敵刀客之流?

世俗之人,只要活著,無時無刻不在御物御己。

真正的道,並不高深莫測。

反而與生活行為、生存習性息息相關。

吃飯、睡覺、拉屎、交配、走路、戰鬥...都是道在御這一層次的演化。

道也本無門檻,所謂修行的靈根、資質、天賦、氣運...其實人人都有。

只是有的知曉,有意深化,有的則從未想到,無知無覺。

人人都在修行,人人都可修行。

道並不高不可攀,萬物萬靈都有自己的道。

在御這個層次,假設人或其他活物為主體,最為顯著的特性,便是所御之物無法與主體分離。

必須要由主體借用天地之力或呼叫己身之力才可完成御之一術。

射箭、扔石頭、擲鐵槍等等所御之物在脫手後才能命中目標,但仍都還在此列,皆是御物主體主動擊發後所御之物才得以離手。

...

衍:衍化,衍生,逆推,造物...

當然只是一個概念。

到了衍這個層次,就基本區別於普羅大眾了。

衍是御之層次的進階,最為明顯的分水嶺。

御,御的是恆常之物,現有之物。

而衍,則可根據對天地萬物的感知,熟悉其特性,瞭解萬物執行規律、所含成分、組成結構等等,在無現有之物時,可嘗試衍化、創造。

衍之運用當然也有高有低。

粗淺應用的例子,便有凍水成冰、和泥壘牆、鍊鐵鍛刀...這些都只是瞭解了萬物的提取方式和基本特性,在其基礎上做了一點實用延展,算不得高明。

真正高明的衍之層次,可感知天地之間遊離的金、木、水、火、土五大基石元素及其他同時並存與天地間的萬物元素,憑空造物,妙用無窮。

又如聚氣成雨,揮手撒火、枯木生春...根據世間已有之物,依葫蘆畫瓢般模仿而出。

再為高深的,就不是尋常人能理解的了。

掌握高深衍術之人,必然對天地萬物都有著極高層次的理解。

在這等人手中,衍化之物已經不再侷限於現有之物的仿造,而是可以根據物與物之間、元素與元素之間的特性,憑藉自己的理解兩種或多種相結合,完完全全的創造出一種全新物種。

比如水火相交、金石相融,或多種元素共存於一物。

對衍的領悟到了那等層次,基本上可以算作半隻腳踏入術的門檻了。

不過衍術雖然玄妙,但仍不能脫離有形之物、實體之物的束縛。

點石成金,撒豆成兵...雖然都是在無有的境地下衍化出未有之物,但仍還需藉助有形之物為媒介,衍化而出的亦是具有形體之實物。

...

術:靈術,異術,法術...皆歸屬於術之範疇。

天地間萬千術法,莫不外由人創造而來。

在這個層次,因循天地規律,大道法則之特性,可將萬物獨有之特性進行融合,再輔以特定的施展法門,便可施展術法。

術之境,介於有形與無形之間。

如催發劍氣,控制飛劍、符籙...

術法承載之物不必再必須接觸到施法主體時才能激發,即便脫離主體,只要仍處於施法範圍,皆可運用提前設定好的催動法門進行施法。

...

咒:咒語、真言、法訣...

咒之境,以形體、精神融入天地之間。

天地間萬物只要能與施法主體產生共鳴,皆可言出法隨,無需再借助任何有形之物。

算是完全脫離了有形與無形之間的規律束縛。

推衍至此,菌子已經覺得晦澀難明。

咒之更多妙用,暫無法窺視。

...

念:心念,神念...

層次太過高深,菌子無法參透。

只得猜測如若當真踏入念之境。

恐怕就可以明悟因果關係,不再受任何因素束縛。

一念起,萬千術法自然顯化,大道規則臣服,萬靈萬物情願供術法主題驅使。

...

學道,首先要放下分別心。

更要最先明白,道永遠不會高不可攀,萬物萬靈只要願意求索,人人皆可尋道。

...

自悟之際。

白鹿自屋中折返而回,俏臉有些微紅。

原因無他,只是換了套更貼合少女身姿的白袍。

常年扮作那粗陋僕婦,此番改變,許是難免害羞。

“小師叔,能與我講講這修行之事嗎?”

菌子正色,也不準備繼續調戲於她,眼神清澈。

女子愛美、浪子痴情、惡夫孝母...都是人間最佳事,不容任何人取笑。

“正欲同你論說。”

眼下菌子已入修行之門,且已長大成人。

既是他最終還是選擇了這條路,那也是時候讓他多謝了解。

白鹿掩去羞意,一臉正色,開始娓娓道來。

“要清楚何為修行,首先要明曉何為修行之士。”

“九州大地,踏上修行一途的方式,主要為三種。”

“第一種,修行者自得機緣明悟,感知到天地靈氣存在,覺醒出至少一門先天術法神通,無需藉助外物和他人之力便踏進修行之門。”

“這種修士最為難得,萬人中難覓其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