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相依,同生同死,是給摯愛之人陪伴一生最高層次的肯定。
綿綿情意,不一定非要野蠻生長,也可以只是細水長流。
“他的心裡,她永遠是趕著羊群的潔白月光。”
“她的眼裡,他一直是騎著駿馬的磊落大山。”
...
二人安葬好僅有一面之緣的落難夫婦,繼續上路。
到了遠望時能看清,被月光和星光溫柔籠罩下的青山草堂輪廓時,已近五更。
再有一個多時辰,便該天明瞭。
春初柔雨,將將停歇。
月色明亮,草徑小道,蛙語蟲鳴。
一路上忐忑不安的採巧在臨進門時還是忍不住主動開口問詢。
“先生,今夜我犯了這般重錯,您不怪我嗎?”
走在前面的菌子回身,認真的看著採巧。
“採巧,你會這般想,才是真的錯了。”
…
“不履邪徑,不欺暗室,那是聖人君子才能做到的。”
“今日那些巫婆神漢,不過是利用人心裡的弱點缺憾,裝神弄鬼來誆騙本就多遭苦難的人,你也是受害者,我為什麼要責怪你?再者說,你是大姑娘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何錯之有?”
“不過我還想跟你說,在這個人人都慣喜以貌取人的世道里,長相固然重要,但並不是唯一且最重要的,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富足,人格獨立,這才是最重要的。”
“容貌,說到底不過是一堆會隨時間變化的皮肉,誰都會老去的。”
“天地間極其浩瀚,我們還未見識過的事物還很多,比如名醫,比如靈藥,總有法子可以除去你臉上的紅斑,人生路長,有的是時間慢慢找尋。”
“你臉上的不過是普通的胎記,可能是你母親生你時剮蹭或者撞擊,導致色素沉著在面板表面而已,想要醫治並不難,絕非是什麼邪靈作祟。”
採巧似懂非懂,靜心聽著菌子口中有些從未聽聞的古怪言語,呆愣點頭。
“天地間只有一個地方有鬼,就在人的心裡。”
...
-----------------
九州大地,中土西南。
荒林深處,有一圡山連脈,名曰神憎嶺。
山高林淺,亂石橫生,連綿起伏,嶺峰大多處只長有一些低矮灌木或無名雜草。
日久年深,形成一片逾千畝的荒野。
主峰玊山背風面,有一方世外之地,與另外兩座巍峨山嶺,合圍出一個三面環山,一面向崖的凹谷,長滿四季常青的高聳喬木。
一個百十戶人家的野村世居於此,喚作困龍崖。
村內竹樓、木屋四散,環谷分佈,成拱衛之勢。
一條蜿蜒小河自谷頂順流而下,積出一大一小兩方清池點綴谷間,大池處下游,長逾數里,寬百丈,稱老龍淵,水面碧綠而幽深,傳聞有鎖龍柱九根釘在池底,捆住一條興風作浪的惡蛟遠愈千年。
老龍淵一側,是一片青松林,盛產松明與松果。
另一側,有一片竹海,石竹為主,刺竹為輔,綿延百畝。
另有少量珍稀空竹,筍味極鮮。
小池處上游,名曰綠蔭潭,池岸巨木林立,枝葉繁盛,四面延伸。
臨水一側蔓延出去,遮蓋住近半數水域,故而得名。
池面僅約畝餘,水草豐茂,乾淨清澈,常可見池底砂石魚蝦,是谷內日常用飲取水之地。
池邊林淺處,是一座高聳石崖。
崖頂闊地,有一片竹木樓,共三間茅屋,成一正兩廂一玄關坐北朝南分佈。
加上院門,四合小院格局。
門框正中處,有一木匾低懸,四個蒼勁草書橫臥。
上書:青山草堂。
-----------------
草堂前斷崖之上,七八人夜圍火塘而坐。
馬上就是天光放亮的時景,不過此刻,長居草堂的的眾人都還圍坐在火塘邊等候。
經年累月的同吃同勞,朝夕相對,早已讓這八九個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獨立個體,變成了一家人。
禍福與共,風雨同路。
菌子和採巧走到火塘邊,眾人沒有過多言語,只是隨意帶著關切的問了幾句。
面上焦急憂心的神情悄然散去,不約而同的松呼一口氣。
“今日集上來了些外鄉人,在江畔空地搭臺表演一些江湖戲法,採巧看得入迷,忘了時間,讓大家擔心了。”
“大家困頓的話,先回房就寢。”
菌子語氣平靜,歉疚的看了那年齡稍長的僕婦一眼,簡單講清了採巧晚歸的原因。
再看火塘一側,有年齡稍幼的稚童三三兩兩的互相倚靠,抵抗睏意。
年齡最小的牧木,與狸娘貼臉對臥,早已睡了過去。
待將孩童一一送回屋塌,白鹿才收起方才的平靜模樣,一臉正色問道。
“可會有麻煩纏身?”
菌子也不再作態,將今夜見聞詳細托出,末了認真回道。
“只是些江湖術士,裝神弄鬼騙些錢財,採巧在意臉上紅斑著了道,受了些驚嚇,應該無礙的姨娘。”
“你也早些睡去吧。”白鹿說完,也轉身回了屋中。
...
眾人散盡。
青山草堂內。
菌子赤腳踩在泥地上,懷抱一隻熟睡中的狸花銜蟬。
他著一身棕麻長衫,面容清瘦,看上去不過十六七歲。
一枚殷紅硃砂小痣點在眉心,眉發黑潤濃密,映襯得雙目格外明亮。
...
在這片被外界稱為天南甸的山澤間,菌子是個外鄉人,於三年前孤身帶著一名僕婦,懷抱一隻狸貓到了此地。
二人先是自願出資修繕好睏龍崖早前用於施學,卻已破敗多年的青山草堂,定居其間。
三間木樓被從山林間移栽而來的竹石草木分隔開,最大那間用作學堂,兩間廂房一間烹食,一間睡人。
原先空曠屋院正中,還莫名收拾出一塊乾淨空地,搭了一所迎客小亭。
竹木為梁,草葉作瓦,樹花當牆。
布有桌椅茶碗,再尋得一塊將朽木板,立了一塊寫有“夜衍”兩個小字的豎牌。
自那時起,已有數年未見教書匠出入的荒廢學堂得以重新開門迎客。
男女老幼皆可,貧富貴賤不論,有教無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