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穀說道:“兄弟你不知道,本來是件好事,但不知何故,薛仁貴到了洛陽,竟被以謀反的罪名打入天牢。聽說秋後就要問斬!”
湯予大驚,說道:“謀反?怎麼可能?”
平陽穀說道:“我雖不是你們漢人,也知道薛仁貴是大忠臣、大英雄。說他謀反,連我都不相信。”
湯予稍加思索,疑惑的說道:“訊息會不會是假的?”
紅頭巾急道:“絕不會。昨日那商隊便是由洛陽而來,共有二百餘人,一個人或許能胡說,難道二百多人全會撒謊?何況聽他們說,這件事在洛陽人盡皆知。”
湯予清楚薛仁貴忠君愛國,品性高潔,做夢也不會想到短短几個月,他居然會被按上謀反的罪名,而且即將斬首。湯予暗暗思量,突地心頭巨震,難道是因為自己的緣故,才使薛仁貴獲罪?
紅頭巾端起酒杯,說道:“誰謀反不謀反跟咱們沒關係,怪我提及此事,攪擾了酒興。來,咱們喝酒。”說完,他把杯子裡的酒喝的一乾二淨。
湯予陪著飲了一杯,卻心潮澎湃,百感交集。薛仁貴是個好人,又有恩於己,二人還共同出生入死,若真是因為自己牽連了薛仁貴,他焉能心安?就算與自己無關,薛仁貴也一定是遭人陷害,自己怎可坐視不理,看著薛仁貴被冤枉,丟了性命。
三人又喝了一陣,儘管再沒人提起薛仁貴,可湯予滿腦子都被這件事塞的滿滿的。他煩躁不安,無心飲酒,隨便找了個藉口回到自己的房中。
站在窗前,四周一片靜謐,月光如水,灑在大地之上,星辰彷彿是閃爍的寶石,點綴著夜空,給人們無限的遐想。湯予慢慢從初聞訊息時的忐忑不安中清醒過來,他思來想去,覺得無論怎樣,自己都不能讓薛仁貴蒙受不白之冤,糊里糊塗的丟了性命。他要把薛仁貴救出來!
主意拿定,湯予不再遲疑,立刻找來一匹快馬,出了坳口,打馬揚鞭朝東而去。巡夜的嘍囉們發現是湯予,不敢攔阻,忙稟告平陽穀。
湯予騎著馬大約跑出五六十里路,忽聽身後有人高喊道:“兄弟,等一等……”
湯予聽出是平陽穀的聲音,他不辭而別就是怕平陽穀勸阻,本不想同他見面,又覺得不妥,遂勒住韁繩。
追趕之人果然是平陽穀,他來到近前,神情甚是不悅,說道:“兄弟,夜深人靜,你要去哪裡?”
湯予答道:“平老大,我要往洛陽走一遭。恕我沒有和你商議便自作主張,你莫要怪我。”
平陽穀的臉色變了變,說道:“你怎麼如此魯莽!我知你是去搭救薛仁貴,不過眼下事情未明,你貿然而去,多有不妥。不如我派人打探清楚,咱們再從長計議。”
湯予連忙說道:“哥哥講的有理,但薛仁貴於我有恩,他落難,我如何能坐視不理!何況若真是秋後問斬,等訊息探明就來不及了,所以我才急著趕赴洛陽。”
平陽穀嘆息一聲,說道:“兄弟,不是哥哥說你。薛仁貴現在被關入天牢,即使你去了洛陽,一個人又有什麼用?”
湯予若有所思,說道:“事在人為!總之我絕不能不管。”
平陽穀盯著湯予看了又看,說道:“兄弟,你的脾氣我清楚,所以才不想讓你知道。”
湯予尷尬的笑了笑,說道:“多虧了二哥,等我回來好好請他喝酒。”
平陽穀說道:“兄弟,你是有情有義之人,能和你做朋友,是天大的福氣。哥哥不勸你了,盼望你平安歸來。”平陽穀說著將手中攥著的一柄長劍拋向湯予,又說道:“你方才走的匆忙,什麼都沒有帶。此劍給你,路上防身用。”
湯予抄過長劍,平陽穀又自肩頭取下一個包囊,再次拋給湯予,說道:“這裡面有些金銀,或許你去洛陽用的上。”
湯予接過包囊,感覺裡面甚是沉重,心中愈加感激。他想了想,說道:“多謝平老大。兄弟有一件事想請哥哥幫忙。”
平陽穀拍著胸脯,說道:“兄弟,你有事儘管講,上刀山,下火海,哥哥也一定為你做到!”
湯予的聲音有些哽咽,說道:“我走的時候未來得及同阿秀說。麻煩哥哥……日後替我多多照顧阿秀。如果我不能回來,求哥哥……”
平陽穀氣道:“你別說喪氣話,只是去一趟洛陽,又不是龍潭虎穴!兄弟,你的女兒便是我的女兒,你放心去辦你的事,哥哥定會照顧好阿秀的。”
湯予眼角溼潤,他不想讓平陽穀看到,朝平陽穀施了一禮,再不復言,轉身消失於茫茫夜色中,留下平陽穀一人悵然若失……
蒼茫的大漠,無盡的黃沙與碎石,遙遠的天際,幾棵枯樹頑強地屹立在沙丘之上,彷彿在向世人展示著生命的堅韌。天空中一隻雄鷹自由地翱翔,它的叫聲在沙漠上空寂寞的迴盪,更讓人覺得荒涼悲壯。湯予就像那隻雄鷹孤獨而堅韌,凌空展翅,用雄渾的力量撕碎命運的枷鎖……
一路上倒也平安,離洛陽越來越近,湯予的心卻越來越是焦慮。他憑著一時血氣之勇離開黃風坳,欲搭救薛仁貴,但該如何搭救,他理不出一絲頭緒。總不能自己一個人去劫天牢吧?先別說天牢把守嚴密,僅靠他一己之力根本不可能救出薛仁貴。即使把他救出來,以後呢?薛仁貴的滿門老小又該如何?湯予憂心忡忡,心中充滿了困惑和煩悶,無法平靜,如同隨時都會爆發一場鋪天蓋地般的暴雨。
暴雨還真的來了,一日湯予行至伏牛山中,已是黃昏時分,突的烏雲蓋頂,大雨傾盆,雨點像斷了線的珠子不停的砸向地面。湯予被澆的渾身溼透,正欲找一處能避雨的地方,恰巧不遠處出現一座寺廟。湯予急忙牽著馬匹走至廟前,剛要拍打廟門,只見廟門上掛著一塊陳舊的匾額,上面寫著“鏡蓮庵”三個字。
瞧名字即知這是一座庵堂,乃是比丘尼們出家修行的所在。天色漸晚,湯予一個大男人到尼姑庵借宿甚是不妥,他心念轉動,只得躲在門簷下暫避一時。豈料雨勢甚急,宛如天穹破了一個大洞,絲毫沒有停歇的意思。那門簷矮小,湯予被淋的彷彿像水洗過一般。
廟門忽的開啟,一個女尼探出頭來。她的年紀應該十一二歲的樣子,一雙大眼睛在湯予身上瞅了又瞅,說道:“你是什麼人?來鏡蓮庵作甚?”
湯予客氣的說道:“我是過路的,天降大雨,暫且避一避雨。”
小尼姑說道:“原來是這樣。雨下的很大,施主不如進內躲躲雨吧。”
湯予有心進去,又有些猶豫。小尼姑說道:“出家人慈悲為懷,我一片好心,你倒是進不進來。不進不要緊,可不要害我跟你一樣變成落湯雞。”
若是她溫言相勸,湯予定不會入內,但她態度強橫,湯予反倒放下心來,說道:“多謝小師傅了。”說完他拉著馬邁進庵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