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被趙毅講得無地自容,在原地愣了半晌,久久不能回神。連趙毅離去都沒察覺到。
等陳逸回過神來,身邊就剩謝言,陳武兩人。陳逸向他二人問道,阿言,武兒我真的錯了嗎。謝言,陳武二人聽到陳逸的問題後,遲遲不能給出答案。
許久謝言才開口道,老師,從你的角度沒有錯,你只是和光同塵,不染世俗。從趙將軍的角度他也沒有錯,他為了天下萬民而付出了一切,在這個過程中總會有必要的犧牲的,趙將軍已經儘量在降低了。
錯在你們雙方都將自已意志加於對方身上,您覺得趙將軍不應該犧牲那麼多無辜的百姓,趙將軍則是恨鐵不成鋼,明明您有才能,也認同他們的志向,卻偏安一隅。浪費了自已的才華,最後還指責他不應該這麼做。
聽完謝言的話,陳逸知道謝言還是給自已這個老師留了一份顏面,自已的行為,和那些偽君子又有何異。陳逸點了點頭,示意謝言二人離去。
過了一會,陳逸便向趙毅辭行,失魂落魄的回到城外軍營之中。城頭上,趙毅看著陳逸狼狽的身影,記憶裡陳逸一直是意氣風發的,做什麼事情都胸有成竹的樣子。如今這個模樣內心不由有些難受。
陳逸回到營中,召來了天子派來的副將趙無言,趙無言看到陳逸的樣子大驚,連忙詢問發生了什麼。陳逸示意趙無言不必多問,只聽他說,既然你有天子密旨,那麼想必這次叛亂的真相你也知曉。趙無言聽到這裡有些吃驚,不過還是點了點頭,趙氏族人趙無言,拜見陳帥。陳逸接著說道,我會向天子請辭,此番戰事已接近尾聲,你來接管便好,好了退下吧。趙無言張了張口,想要說些什麼,但是最後什麼都沒說便退下了。
陳石陳智二人得知了這個訊息,前來詢問發生了什麼,陳逸默然沒有回答。陳石二人見此,只能表示既然如此陳逸之後有什麼打算,自已二人也要跟隨陳逸。陳逸拒絕了,表示以自已的武功沒人傷得了自已,自已只是遠行一趟,不要跟隨。陳石二人見陳逸態度堅決,只好同意,暗地裡再派人手照顧陳逸罷了。
陳逸簡單的收拾了行囊,便離開了軍營。往蜀中方向離去,陳逸現在心很亂,不打算回京師,在外面轉轉再說。正好陳逸這一世已快到了知天命的年紀,除了老家和京師哪裡都沒去過,這次出征才來到南方。正好看看這大好河山,也讓自已排遣一下煩緒。
陳逸一路上風餐露宿,身上也變得破破爛爛的,倒是體驗到前四十年多年未體驗過的生活,十歲之前家中供養,十歲之後十年讀書生活亦無漂泊之苦,二十歲之後科舉奪魁,得天子賞識,生活富足。
這漂泊的生活,雖然苦厄,但是也別有一番風味。對這麼多年自已所讀之書有了一些別樣的理解,這和金手指幫助提升的感覺不一樣。陳逸的心也漸漸平靜下來,但是還是很迷茫。
趙毅那天的話對陳逸的影響很大,他一直以來都還是原來尋常人的心態,知足常樂,美食美人都喜歡是個俗人,小富即安,沒有太大志向和野望。所以即使透過金手指讓自已變成了全才,陳逸只是透過這份能力,讓自已過上了富貴的悠閒生活。然而事實上只要陳逸樂意,不說改朝換代,名留青史那還是簡簡單單的。
陳逸不認為自已能做大多事,也沒有那個自覺去承擔那個責任。所以在趙毅和天子請他相助時,他都選擇了退縮。然而現代人接受的教育,又使他對人有著廣泛又淡薄的同情,他可以為了自已而不去改善天下萬民的生活,也會因為他人對無辜的百姓造成的傷害而氣憤。
這種思想很正常,實屬人之常情。不過世人公認的則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併天下。”所以來說,陳逸也算是個暴發戶,思想還未轉變過來。
陳逸繼續以雙足丈量天下,慢慢的,心態有所轉變,整個人的格局變得開闊起來。期間趙毅等人的訊息也傳到了他的耳朵裡,謝言自領一支精銳,突出重圍,向交趾方向突去。陳武已隨謝言而去。趙敢趙樂夏夕李不易等人不見蹤跡,趙毅率四大世家之人自縛出降。
趙無言持天子詔,將趙毅等主要領導人物押解入京。餘者以叛亂期間所犯惡行,為惡者誅,無惡者流放邊疆充作勞役。趙毅等人,押至京城之後。天子判決,除趙毅者一律凌遲處之,念趙毅於朝有功,賜其毒酒。趙毅坦然受之,臨死之前,面向陳逸所在方向遙敬一杯,毒發身亡。
陳逸得知這個訊息,只是點了兩壺青梅酒。一壺擺在自已對面,自飲自酌著。低聲喃喃道,趙兄蹭了你這麼多年酒,今天也輪到我請你了,說好了就這一次,下次還是你帶酒。
醉眼惺忪時,陳逸彷彿看到了趙毅緩緩向自已走來,還是記憶中那般模樣,眼神堅毅。陳逸不由伸出來手,趙兄,我們一起讀書飲酒,不去管朝廷那些事行嗎,天子何其薄也。
趙毅淡淡地笑著搖了搖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此次陳兄可願與我同行,陳逸點了點頭,陳某不識廟堂大義,也知江湖義氣。不過是陪趙兄走這一路,有何懼焉。趙毅聽到後,笑著揮了揮手,這次來是和你告別的,我走了,陳兄不必遠送。
趙毅的身影慢慢淡去,陳逸趴在桌上默默流著眼淚,是我醒悟太晚了。店小二熱心的過來問道,老先生,發生了什麼悲傷的事情嗎,怎麼如此悲傷。陳逸告訴店小二,我失去了一個摯友,一個我很佩服的人。店小二隻能在一旁安慰著。
在這之後,陳逸便在龍門客棧住下了,每日不出房門,吃食由店小二送往。過了一年之久,看到除夕夜孩童的嬉笑,成年人的喜悅,老人眼中的慈愛。這麼多年的感悟湧入心頭,進入到了一種玄之又玄的狀態,他彷彿明白了世間所有的真理,看透了萬物的本質。最後悟出了類似王陽明心學的思想,他命名為陽明心學,這次他不想冠上自已的名字了。
史載亞聖至龍門客棧,聞故人亡,大悲而避居一年,得悟陽明心學,世人稱其為至聖,聖人辭之,言自已不及一故人,最後為亞聖。世人皆欲知何人居其上,然聖人不語。
後世學者認為,聖人口中的故人是不存在的,是聖人虛構的。這正是聖人的偉大之處,自願為亞,以寓意學無止境,後世不必拘束於聖人,大可超越聖人。
史稱此次悟道為龍門悟道,龍門客棧也因聖人在此悟道流傳了數百年,後來因為江湖紛爭而滅。
【王陽明心學是中國明代思想家王陽明創立的一種哲學思想體系。王陽明認為,人的心靈是可以自我認識、自我完善的,而且心靈的本性是善良的。他強調內在的道德自覺和直覺,認為人可以透過內心的感悟和修養來實現道德境界和心靈的和諧。王陽明心學對後世的影響深遠,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流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