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胤、袁嗣兩人退出了袁術幕府,便走到了無人之處。

袁胤看向袁嗣道,“原本還不確定你所謀之事。”

“如今水軍葬送,方知你以與京中有聯絡。”

“我且問你,可保汝南袁氏之言是虛是實?”

面對袁胤的疑問,袁嗣嘆了口氣,他選擇與這位多年的同族好友敞開心扉。

袁胤聽罷他所言,微微點頭道。“其實你我都知道,袁紹覆滅之日,若是張魯未能起事成功,下一個便是我豫州之地了。”

“這幾年朝廷一改前朝制度,連戰連捷,又兼民心所向,我也曾不止一次的勸說主公。”

“但主公終是聽不進去的。”

“如今看來,你能如此選擇倒也不差。”

袁胤點了點頭認可了袁嗣的計劃。

“誰說不是呢?”

“你未曾入京,確實不知,我一如京中,便見了各種臣公。”

“更是私下打點了些吏員,有幸看了看京中禁衛之軍。”

“若是我等真的等待天子來親征,只怕屆時我汝南的袁氏一族便要徹底消亡了。”

袁嗣搖著頭說道。

“如今我既然已經知道你的計劃了,自然要助你一助。”

“我雖然向主公諫言了放棄豫州回兵一事,卻也並非為了與朝廷久持。”

“你只需書信一封,將此事告知朝廷,朝廷那邊自由決策應對無虞。”

袁胤看了看左右,說罷此言,便示意袁嗣就此別過。

袁嗣望著袁胤的背影,此刻的他除了相信袁胤之外,似乎也沒有其餘的選擇了。

想到此處,他當即回府,將袁術要捨棄豫州回兵之事寫成了書信,遣送家奴送往周瑜軍中。

與此同時,袁胤也在家中吩咐好了此事,前傳令官於陸路連夜動身,將訊息傳遞道平輿。

然而,袁嗣想不到,袁胤更想不到的是,許褚與趙雲已經在壽春附近燈下黑了多時。

次日清晨,那傳令兵剛到下蔡近郊,正欲往林中抄近路時,便被趙雲安排的巡邏隊逮個正著。

兩人截獲了書信,想也不想,立刻在與甘寧水軍安排的會面地點,射出了響箭。

正所謂無巧不成書,正當周瑜拿著袁嗣送來的書信,想要去找甘寧議論一番時,甘寧同樣拿著截獲的書信,來尋周瑜。

兩人將書信一換,各自讀罷,皆是滿臉的笑意。

“既是如此,可見袁嗣不僅已經心向朝廷,還拉攏了其餘人。”

“如今就看這信是送還是不送了。”

甘寧看向周瑜說道。

“將軍,我看這樣,截獲的信暫時扣留,我在書信一封表明實情,連同袁嗣之信一起發往京中如何?”

“這般做法好是好,只怕拖延太久,袁術那邊會起疑心啊。”

“將軍,如此正好啊,若是袁嗣拉攏了其餘之人棄暗投明,剛好以此事試探一番。”

“你的意思是?”

甘寧眉頭一挑問道。

周瑜微微一笑,將想法附耳告知了甘寧。

甘寧聞言,拍了拍他的肩頭道,“好,就依公瑾之言罷。”

三日後,勤政殿內,周瑜同袁嗣的書信一起出現在了劉辯的桌案之上。

“陛下,既然如此,我等不如將計就計,撤回兗州之兵,先行將分兵的事情做了,也好減緩國庫的壓力啊。”

郭嘉拱手道。

“但若是讓袁術在平輿的人馬回到壽春,那屆時防衛壽春與合肥之兵,便要不下十萬了。”

“朕可不想讓袁術的家底,全部消耗在防衛之上。”

劉辯認真地說道。

他對於袁術的家底,可是十分動心的,有了這一筆錢糧,起碼能緩解朝廷大半年的入不敷出。

荀彧見狀開口道,“陛下,可別忘了許褚將軍與趙雲將軍都在下蔡隱匿。”

“這平輿兵馬何時會到壽春,他們是第一個知曉的。”

“若是我們將資訊同步給甘寧、孫策,定能在袁術調遣兵馬之前攻下合肥。”

“屆時陛下以兵圍壽春不攻,定然能激袁術再提議和之事。”

“屆時議和,陛下只管獅子大開口便是,先咬他一口。”

荀彧說道此處,郭嘉立刻接上。

“屆時袁術未免家底消耗過大,定然會對孫策用兵,只要他兵出壽春,陛下可立即遣拿下了豫州的劉表從陸路發兵。”

“而甘將軍從安豐塘發兵,圍剿袁術。”

“如此一來一回,袁術的大半家底,還是落在陛下手中的。”

郭嘉說罷,劉辯略作思索。

不得不說,要說溫潤如玉,沒人比得上荀令君,但要說壞,荀令君也是不遑多讓的。

只要是了為了國庫民生,他還是很願意想出這種較為奸詐的計策的。

“好,既然奉孝與文若都如此說了,便按此計傳旨吧。”

待到劉辯的命令回到甘寧之處,一來一回也不過用了六日。

卻也算是合情合理的時間。

他們立刻安排許褚放了那傳令之人,未免其走漏訊息,許褚還特地送了一塊金餅給他。

那傳令官雖然被扣留了六日,卻也是受到了好吃好喝的招待的。

此刻又得了一輩子都賺不到的金餅,自然願意給漢軍賣命。

他立刻帶上原本的書信,一頭扎入了前往平輿的路上。

待著傳令官回到了壽春時,時間又過了八日。

這一來一回用了半月之久,饒是傻子也會起疑的。

但袁術一問,袁胤卻是早就準備好了說辭,“主公,此刻平輿被圍,送信能到已是不易,就不必苛責了。”

袁術聽聞此言,也只得罷了。

而孫策那裡,自動知道了安豐塘水軍被滅,便在這半月時間內做好了進攻合肥的準備。

此刻算上吳郡送來的新兵,孫策麾下滿打滿算有兩萬五千人馬。

而那駐守合肥的紀靈卻有三萬人之多。

加之合肥本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歷來城高池深,是個易守難攻的地方。

這才讓孫策不得以只得請求自己的同窗兄弟周瑜,於水上發一支奇兵,來合肥相助。

要說從安豐塘去到合肥也是不遠。

但由於其中水道狹窄,所以以往去到合肥的水路援軍也多以送兵員為主,倒是從未有過在水上攻擊協助陸軍的先例。

甘寧與周瑜收到了孫策的求援信,也是有些許為難的。

但經過兩人的討論後,最終還是決定由周瑜帶領一萬水軍相機而動。前往協助孫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