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辯大殿之中,滿寵早在一旁靜候。

“啟稟陛下,周瑜所言,與臣所截獲的情報大致相同,並未說謊。”

“而根據于禁送來的書信來看,此刻兗州的防禦壓力的確小了許多。”

“只怕是袁術得知袁紹戰敗之後,他的重心便徹底轉向了揚州,想要偏安一隅了。”

滿寵說罷劉辯擺了擺手,“偏安一隅?”

“袁術之才比之袁紹相差甚遠,朕一點機會都不會給他的。”

“那孫權雖無領兵之能,擋住袁術卻也不難,此後江東的情報,定要立刻報給朕知曉。”

“臣領命。”

滿寵一拱手,立刻應了下來。

次日中午,劉辯用罷了午膳,再次來到孫尚香的宮內,此刻孫策的病情還算穩定,經由華佗與張仲景精湛的醫術。

雖然依舊虛弱,但依舊基本脫離了生命危險。

“啟稟陛下,孫將軍體內之毒,老臣雖然不能盡除之,卻更多了幾分把握保住孫將軍的性命。”

“只要孫將軍日後注意靜養,再活個二十來年,也是可以的。”

張仲景說罷,孫尚香立刻站了起來,“陛下,大哥如今才二十出頭,竟只能再活二十年?”

“啟稟貴妃,這二十年還是建立在孫將軍能夠時時進補,溫養身體的基礎之上的。”

“這毒在將軍體內已久,耗盡了將軍大半生機,此刻老臣能讓將軍吊住一口氣,有將養的機會已經是走了大運了。”

孫尚香聞言還想再求,卻聽孫策虛弱地開口道,“妹妹,大丈夫,不求久活於世,只求無愧天地。”

“若不是公瑾日夜相勸,我原本是不想勞煩陛下的。”

“此事…本就是我思慮不周,竟在興兵之前只帶親衛狩獵,當真兒戲了。”

孫策的聲音雖然虛弱,但卻也不如先前那般無力。

“大哥……”

孫尚香聞言,眼中含淚。

“陛下……”

孫策轉向劉辯,開口道,“陛下已對我孫家有大恩,此番又不惜藥材拯救我如此殘軀。”

“孫策,多謝陛下了。”

“孫將軍,好好將養身體,朕還要你為朕擊敗袁術,立下大功鎮守一方呢。”

劉辯擺了擺手,示意他不用再說。

“陛下,孫策有一番肺腑之言,想單獨對陛下言明。”

孫策努力支撐起上半身,拱手道。

劉辯見狀,同意了他的請求,將周瑜與孫尚香以及一眾醫師全部請了出去。

“陛下,臣自知可能時日不多了,若臣身死,望陛下給臣弟孫權一個機會。”

“臣之弟雖然領兵之才不如臣,卻在用人選才之處遠超臣之能。”

“臣以為仲謀之才,領一州,應該無虞。”

孫策緩緩說道。

“伯符,這揚州牧之職,朕給的是你,如今你未死,卻想讓朕將此職位留給你的弟弟,是否思慮太過了?”

劉辯微微皺眉問道。

雖然他認可孫策所說,以孫權的才能領一州之地是沒有問題的,但作為後世之人,劉辯深知孫權其人野心頗大,難以控制。

“這……臣的確是魯莽了,只是此刻揚州兵將皆是臣之舊部,若是陛下臨時換將,只怕讓那袁術有了可乘之機。”

“而臣弟雖無大才,卻能領導臣之舊部,故才有此一言。”

“伯符,你這是在威脅朕嗎?”

“臣,不敢。”

孫策臉色蒼白,每次拱手都會牽動他的傷處。

“行了,你好好躺著吧。朕答應你便是。”

“只是若你弟孫權,心思不純,日後生出不臣之心,莫怪朕心狠手辣。”

孫策聞言,猛然一驚,卻又立刻恢復平靜道,“多謝陛下,臣定然會約束臣弟之心。”

“那便好,你與尚香多年不見,你且在京中好生修養,與尚香多說說話吧。”

劉辯說罷,便想走出大殿。

“陛下!公瑾乃是微臣同窗好友,公瑾之才天下罕見,此番臣帶著公瑾前來,便有推薦賢才之心,望陛下給公瑾一個機會。”

孫策拱手說道。

劉辯聽罷,笑道,“放心,朕知你心。”

“多謝陛下。”

孫策聞言,終於安心了下來。

作為後世人的劉辯,實際上心中早就有一個疑問,為何江東歷任都督都獲得不長?

而此事的答案,隱隱在孫權執政的後期找到了答案。

孫權此人過於專權,對旁人,尤其是與孫策交好的舊部並不十分貼心。

反倒是與孫策不合的揚州本事世家較為要好。

由此可以合理猜測,孫權有卸磨殺驢之嫌。

而作為長兄的孫策,又豈能不知自己弟弟的秉性?不然何以在臨死之際,帶著自己的同窗好友來京中推薦其才?

劉辯走後,同樣的話,孫策又當著孫尚香的面同周瑜說了一遍。

周瑜自是早就知道孫策之心,但孫尚香卻不覺得自己二哥會是如此之人。

“大哥,是不是對二哥有些誤會?”

“不會,仲謀的性子同我與父親截然不同,少了幾分勇敢、決斷,多了幾分籌謀、制衡。”

“我若當真身故,他若想執掌揚州,必然不能貿然對袁術用兵了,只能與當地的世族交好,彌補自身威望不足的弱點。”

“而如此一來,必叫舊部寒心,以仲謀的性子,怕是容不下這幫老臣的。”

孫策哀嘆了一聲道。

“伯符兄,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想讓我留在京中,一來能穩住仲謀的性子,二來也能給一眾舊部一些退路,我說得可對?”

周瑜輕搖羽扇,開口問道。

孫策嘆了一口氣,點了點頭,“可惜天不假年,我孫策竟在壯年遭遇如此驟然之變,想我孫氏一門,歷來是忠烈之臣,只此一點,卻不可變。”

“伯符放心,周瑜定然會牢記伯符之言。”

三人聊了一會,孫尚香便請來張常侍將周瑜送出了宮去。

周瑜則是藉由白日裡能隨時入宮的方便,在五日內逛遍了京城,他看到了在劉辯推行的新政之下,大漢朝堂所展現出的新氣象。

也看到了京城市集雖不如荊州之地的繁華,卻往來不停,蘊藏著極大的潛力。

如此氣象,讓周瑜終於下定了決心,要留在京城之內。

不僅是為了孫策,更是為了自己的平生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