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幽州疑兵,太史撤軍。
漢末征途如何一統天下 惟願無憂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四月春暖,北國融冰。
幽州,涿郡高陽臣。
劉虞站在城頭,看著冰雪消融,對身邊的太史慈與李典說道,“兩位將軍,是時候依計行事了。”
“劉大人,此戰還需我等前去引誘麴義來攻,大人稍待。我等去去便回。”
太史慈一拱手,與李典一同下城。
兩人各自領軍五千,作為先鋒部隊,開往麴義在高陽城外的軍營前。
城頭之上,公孫康看著劉虞說道,“劉伯父,我已遣遼東鐵騎繞過高陽,此戰可保無虞。”
“好,如此便好。接下來就看太史慈與李典兩位將軍了。”
兩人說罷,立刻帶著城中的軍士撤出了撤出了高陽城,想要留一座空城給麴義。
時至晌午。
太史慈與李典行軍至麴義營前叫戰,呼喊了許久,卻不見營中有人出來。
“李將軍,情況似乎有些不對。”
太史慈眯著眼睛,看向了麴義營中獵獵作響的軍旗。
“嗯,要不然先派一支部隊扣營看看。”
李典也覺察出了一絲不對勁,畢竟如此叫戰,敵方即便不應戰,也會派人堅守營門的。
而此刻麴義的營壘中卻沒有絲毫的動靜。
“管亥將軍,請您率五百人,探查一番。”
李典看向了管亥說道。
管亥並無多言,點頭領軍便衝著麴義的營壘而去。
不出兩刻,管亥便領軍而歸,“兩位,營中只有老弱病殘五百餘人,並無大軍在此。”
“啊?”
李典與太史慈聞言皆是一片駭然之色。
“不好,中了麴義之計了!”
太史慈當即便要調撥馬頭,回軍支援高陽。
在他心中,麴義是留下了疑營,吸引城中出兵,再乘城中空虛時偷襲高陽。
“太史將軍且慢!只怕這麴義早在入冬前就撤回冀州了。”
李典立刻抬手攔住了太史慈說道。
“何以見得?”
“麴義並不知道我等計謀,又豈會部下疑營來誘我們出城呢?”
太史慈聞言略作思考。
的確,根據兩軍的態勢而言,幽州方面是絕對不可能主動出戰的。
那麼麴義留下疑營也就沒了作用。
而唯一能解釋這疑營的,也就只有李典的說法了。
“所以袁紹根本就不想攻下幽州?派兵前來也只是為了讓陛下分兵?”
太史慈看著李典問道。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是最合理的解釋了。”
“如此說來,麴義豈不是隨時都能成為冀州戰場上的一支奇兵,襲擊我軍?”
太史慈倒吸了一口涼氣,別說這是他們沒想到的,就連劉辯營中的謀士都沒想到。
“我們應當迅速派人告知陛下,並且立刻回軍相援!”
李典說罷,立刻催馬回到了高陽城。
兩人將情況與劉虞說明,劉虞對於李典的方案也是連連稱是。
“劉大人,我們便不帶走幽州守軍了,只帶本部兵馬。”
李典說罷,將目光看向了公孫康。
此刻若是能有公孫康一萬騎兵的支援,勝算會大上許多。
公孫康自然知道李典目光的含義,但他此時也十分為難,出遼東的到時候他的父親便叮囑過,只要保住幽州即可,其餘的一概不管。
“兩位,此事我還需稟告父帥,抱歉了……”
李典聞言,微微一笑,“既然如此,我等這便領軍回援了。”
太史慈見狀,也不好多說,只得說了句告辭。
兩人領著原先帶來的一萬五千人馬,便出城向著清河趕去。
“這公孫家還真是賊啊,如此態度定然要仔細地稟告陛下。”
太史慈騎在馬上冷哼一聲道。
“嗯,不過也好理解,遼東與冀州之間還隔著幽州,即便他們賣命打下了冀州的地方,於公孫度來說,也不過是塊飛地罷了。”
李典安慰道。
“當真可氣,如此之人竟然能獲封侯爵!”
“我等大丈夫,當自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不可與此等人為伍!”
“太史兄說得極是,我等現在要快馬加鞭,繞過河間郡,由信都趕往清河,以此路線,即便陛下破了清河,我等也能與陛下會師。”
李典一邊策馬,一邊向太史慈解釋著。
五日後。
鮑信已行軍至歷縣,而趙雲與張遼也已經在信都城外十里處紮下了營寨。
此刻太史慈與李典的傳令官已經將信函送到了兩人手中。
兩人見此密信,不敢擅動,只得再派傳令官送信。
當這書信送到劉辯手中時,他手下的步軍離兩人的大營不過只有一日路程。
瞭解完幽州的情況,劉辯立刻下令停止行軍,與軍中謀士們開始商討起麴義的動向。
一眾謀士,翻破了地圖,也不明白麴義這一手疑兵的用意。
直到劉辯將後世的目光代入其中,才看出了一絲端倪。
“如果,袁紹原本是計劃拿下幽州的,那麼朕拿下青兗兩州的速度,無疑是讓袁紹意識到此刻幽州斷不能速下的。”
“所以袁紹一面安排麴義作為疑兵留在幽州,分散我軍兵力,一邊聯合白波在幷州起事,分散我們的注意力。”
“知道幷州白波與於夫羅兵敗,袁紹已經看出了我們並沒有為幽州分兵,或是分兵太多。”
“所以他趁著入冬之前留下了一支老弱,撤回了麴義的先登營。”
“那麼此刻既然文丑折返信都,足可見信都之重,也許麴義就在信都城中等待著我們進攻。”
劉辯一邊在地圖上用手指點出兩家謀劃,一邊繼續解釋道。
“若我軍並未察覺出袁紹這一手,貿然攻擊信都,很可能會被麴義聯合文丑,以及城中守軍來個前後夾擊。”
劉辯此言說罷,瞬間開啟了在場謀士們的思路。
“陛下,若以您的想法來看,我們反倒成為了受制於人的一方?”
龐統開口問道。
“也並非是受制於人,朕以為,袁紹及其謀士,哪怕再聰慧,也想不到清河城會如此之快地陷落。”
“但朕始終有一點沒有想明白。”
“若是袁紹將諸多籌碼都壓在了咱們這一路上,為何我們能如此快速推進到冀州的腹地?”
“即便各縣沒有精兵把守,以袁紹的兵馬,用郡兵守城想來應該不成問題。”
劉辯看向眾人,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他也沒有想到,解開了文丑撤軍的動向後,竟然有冒出一個不見蹤影的麴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