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起,假如我們是互市的商人,你手中有馬匹,要換我手中的糧食,但我手中的糧食卻只想換牛羊,你該如何是好?”

劉辯開口問道。

“這簡單啊,找到有牛羊願換馬的人不就好了?”

馬超立刻答道。

“你說得對,這若是以物易物,那麼你說的答案就是唯一的答案了,若是這次的集市上找不到有牛羊願換馬的人呢?”

“孟起是下次再來?還是與人硬換?”

劉辯再次問道。

這下馬超沒了主意。

“但若是有了我大漢的錢幣,孟起就能到集市中的官署將馬匹兌換成對等的錢幣,再拿著錢幣去購買糧食。”

“如此說,孟起能明白了嗎?”

劉辯開口解釋道。

馬超將劉辯的話在腦海中過了一遍,隨後他發現,如此做不僅會受到兩邊的擁戴,讓他們心甘情願地繳納商貿稅金。

還能讓他們與大漢產生更加牢固的關係,從此以後大漢便是他們中間強有力的和事佬,一旦出了問題,兩邊一定會第一時間找到大漢來處理。

“臣,明白了個大概,多謝陛下提點。”

馬超再次拱手跪拜。

“不光如此,隨著我大漢的國力提升,日後還會有許多新的貨物流入你這裡,所以涼州必須要有良好的貿易環境才行。”

“你若是做好了,日後涼州便是我大漢接待域外番邦的橋頭堡,也算是我大漢的重鎮了。”

劉辯看著馬超說道。

“可…臣一介武夫,如何能做好這些?”

馬超聞言,對這個未來規劃還算滿意,但關於商貿和外交,他真的有點力不從心。

“孟起放心,朕會派賢才來助你,但你不要忘了,你作為將軍也是大漢邊疆很重要的一部分。”

“咱總不能我來種田,他來搶吧?手裡還是要有尖刀的。”

劉辯立刻安慰道。

“陛下若是如此說,臣便放心了,臣代表馬家,願永世為大漢鎮守西涼。”

說完日後的工作,馬超也適時地提出了自己想要的封賞。

所謂的願永世為大漢鎮守西涼,其實無非是想要個世襲罔替,但這劉辯卻是不能給的。

在劉辯對涼州的規劃中,日後不僅會將其擴張,並且還是將其拆分,以便管理。

這方面劉辯作為後世人,覺得最應該效仿的還是唐朝那般海納百川的態度。

設定了西域前部都護府後,可以考慮納一部分親漢的胡人為官,以夷制夷在我方優勢的時刻,是絕對有效的策略。

如果讓馬超世襲罔替,很可能會讓劉辯想要的無法達成。畢竟離皇都越遠,皇權就越虛弱。

劉辯點了點頭,沉默了一會,假裝在認真地思考馬超的提議,“孟起啊,我大漢可還沒有世襲罔替的先例啊,你若真想永鎮西涼,還得立下不世之功,朕才好說服朝臣。”

“陛下說的是,臣一定會恪盡職守的。”

馬超聞言,他也知道大漢的規制,這種事情不能急於一時,立刻接過話頭。

兩人聊了許久,馬超這才離宮而去。

皓月當空,白雪緩降,劉辯抬眼望向馬超的背影,對著身邊的張讓說道,“近日裡進京的外臣,可有私自結交朝臣的?”

“啟稟陛下,沒有,他們全部都待在驛館之中,幾乎不怎麼出門。”

張讓立刻回答道。

“嗯,外臣總是更怕京中流言的,但還是要盯住了,擔憂外出,必須有校事府的人跟著。”

“臣明白,臣會告知滿尚書的。”

“行了,今日朕已無心政事了,今夜就去皇后處吧。”

劉辯拍散了手中的雪花,緩緩說道。

皇后宮中,唐姬見劉辯如此晚了還過來,心中不禁一暖。

“皇后,三日後便是年節了,朕臨時將主食換成了麵食,不會忙不過來吧?”

劉辯拉住唐姬的手,溫柔地問道。

“陛下放心,各宮的宮女內侍都會輪流去幫忙磨麵粉的,預計明日便能夠用了。”

“今日臣妾吃的也是麵食,這小麥磨成麵粉後製作的食物,竟不比小米差多少。”

“嗯,皇后說的是,朕欲在民間推廣此物,不知皇后覺得最大的阻礙是什麼?”

劉辯看著唐姬,認真地問道。

“陛下,這政事豈能容臣妾置喙。”

“是朕問你,你說便是。”

唐姬見劉辯滿臉真誠,便開始認真地回憶起安排麵食時的難處。

“陛下,若是在民間推廣,可能需要許多畜力,如今百姓並不富裕,只怕耕牛連耕地都來不及,哪裡還有時間去拉磨呢?”

“嗯,這的確是個問題,該令各鄉縣設定相關的官署,提供驢馬為百姓磨麥子,若是自家能磨,當然也可在自家磨。”

“官署可在為百姓磨粉前收取一成的麥子,作為百姓使用的費用。”

劉辯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唐姬一臉崇拜地看著劉辯,似乎就沒有什麼困難是能困住他的,而去劉辯總能想出一些別人無法想到的辦法。

“劉辯看向唐姬說道,這一成之糧,並不入國庫,而是入當地的糧倉,以備不時之需,另外,朕會挑選專人時時查驗各地賬冊,校對糧倉存糧與賬冊紀錄。”

“以防有心思不純之人,利用此政,謀取私利。”

“陛下聖明,臣妾覺得這是可行之計。”

唐姬拱手說道。

“好,明日朕便與諸臣商議此事。”

劉辯說罷,他拉起唐姬的手,便將她抱到了榻上。

次日清晨,劉辯便在議政廳召集了諸臣,將官署磨麥之事的想法告訴了眾人。

“陛下此政想的完善,臣這就派人去司隸各鄉縣調查適合建倉之地。”

滿寵拱手說道。

“既然伯寧領了建倉的事情,那麼臣便去調配驢馬與石磨。”

荀彧拱手說道。

“陛下,臣以為可以在皇莊先行試點,臣願下皇莊促成此事。”

諸葛亮站了出來,在他之後,龐統與徐庶也一併站了出來附議。

“好,此事便交給幾位了,只是新政徵召人才之法的奏疏,諸位也不能怠慢啊。”

劉辯見此情形,十分滿意。

有這幫臣子在,劉辯所有對於政令的想法,都能很快地落地進行實測。

不得不說漢末這個時代,若不是各為其主,當真是有一個百家爭鳴、人才輩出的時代。

只可惜,歷史大浪像是一張無形的巨口,將這些天才與將星,全部吞噬了。

“陛下,我等已經將白疊之事告知了袁渙。”

“他的想法是,在靠近匈奴和鮮卑的領地,先進行試種,如此才能勾起他們的興趣,皆是袁渙會稱白諜為朝廷機密。”

“再以隱秘的途徑將收成運回京中,如此一來二往,匈奴與鮮卑必定好奇。”

“屆時再透過成衣將這白疊讓與異族來種。”

荀彧走到了劉辯的身邊,將袁渙的想法說了出來。

劉辯聞言,不得不佩服袁滂的家學了,這袁渙,比之馬超在這方面要通透得多。

“袁渙的想法不錯,這朔方郡守之位,還非他莫屬了。”

“文若,你去告訴他,朕要他熟知匈奴和鮮卑的習性,大到皇室的關係,小到他們百姓的習慣和節日。”

“平定了冀州之後,與異族的交往會越來越密切,知己知彼方可百戰不殆。”

荀彧聞言,立刻明白了劉辯的意思。

劉辯這是要培養袁渙對外得到交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