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焦和見信清談時政,孔融收信頭疼不已。
漢末征途如何一統天下 惟願無憂 加書籤 章節報錯
\u001d兩日後,青州齊國,臨淄城府衙。
焦和垂垂老矣,卻依舊仔細地拜讀著程昱的信件。
在他身後的是不願仕兗州劉岱的兩位名臣和名將,陳宮以及李典。
“好啊,終究是咱們大漢的陛下快了一步啊。”
焦和合上信件,遞給了身後的兩位。“你們二人,以及降我的周倉與裴元紹,不就是在等這一日嗎?”
“焦公嚴重了,我等只是不願從劉岱而已。”
陳宮擺手道。
“我焦和雖然無大能,卻也不傻,你們幾人皆是當世人才,不去司隸,不去河北汝南,甚至不去徐州,偏偏來了我這裡。”
“要知道世人皆知孔北海,卻不知我青州刺史焦和啊。”
焦和笑了笑說道。
“焦公自謙了,若非焦公放權,孔融豈能大展所長?”
“焦公若不是早就看準了當今陛下的才能,又豈會容曹孟德帶走霍亂青州的黃巾兵民?”
陳宮又拱了一手,緩緩說道。
“公臺莫要亂言,我不過是無法照料如此多人罷了。”焦和擺了擺手,繼續說道,“諸位對此事如何看待?”
兩人談話間,信中內容已經熟知。
李典拱手說道,“焦公當日便言明,不論是河北袁紹還是當今陛下,亦或是汝南袁術,只要誰先來青州,咱們便迎誰。”
“如今陛下即將親至,焦公何必多此一問?”
“哎,曼成啊,你雖知兵,卻不知政。”
“青州之地,若入了袁紹手中,不過是他溝通揚州的工具罷了,入了袁術手中也是一般無二。”
“所以,若入他們手中,青州尚可存安求穩。但若是青州抱定了陛下,那陛下則會以青州為前站,或偷襲袁紹冀州後方,或支援揚州孫策攻袁術。”
“如此一來,青州便是大戰之地啊。”
焦和笑著捋了捋鬍鬚,說道。
“焦公說錯了一樣,焦公雖然不喜戰事,但孔北海卻有從公孫家手中奪回東萊郡之心,想必陛下之信也送到了鄭玄手中吧?”
“所以即便焦公不迎陛下,孔北海也會迎接的。”
陳宮指了指既然面前的地圖,手指落在了北海和東萊郡之間。
“公臺不錯,但你也漏算了一樣,此刻袁紹藏兵攻幽,幽州劉虞可是要依靠遼東公孫抵抗的,唇亡齒寒之下,陛下豈會棄了劉虞而讓袁紹得利,且此舉頗落人口實,為君者豈會自汙之?”
“陛下之所以遣程昱送信,無非是進青州無由罷了,若是孔北海真以東萊郡為藉口,陛下定會先來我臨淄城中。”
焦和胸有成竹地說道。
“兗州也好,青州也好,揚州也好,都是當今天子為了同二袁決戰做的準備罷了,焦公既然參透,為何不為家中子弟謀個差使?”
陳宮不解的問道。
“謀個差使?我並無此意,若是陛下能應我所請,我棄官而去又有何妨?”焦和笑了笑了,隨即拿起了桌上的筆,寫起了回信來。
兩人見焦和寫的信,皆是倒吸了一口涼氣。
而在北海營陵城中。
鄭玄也拿著程昱的信件找上了孔融。
而此刻孔融正在同左承祖以及禰衡還有太史慈商議著奪回東萊郡之事。
左承祖乃是孔融之幕僚,為其心腹之人,而那禰衡則是北海鼓手(官職),其人頗有文采,受孔融重用。
而太史慈則是孔融手下的一員大將,武藝非凡,射術高超,在軍中有猿臂善射,弦不虛發的神射手之名。
“文舉(孔融),文舉!兗州已入陛下之手,此乃程昱所送之信!”
鄭玄年近古稀,鬚髮皆白,但拄著柺杖依舊行動迅捷地闖入了孔融的府衙中。
“鄭公說的可是真的?”
太史慈虎目一側,有些驚喜地說道,“聽聞漢軍戰力彪炳,陛下每逢大戰必身先士卒,如此主君,當真讓人心嚮往之!”
孔融聽了太史慈的話有些不悅,但也並未擺在臉上,“鄭公看來,陛下此信為何意?”
“在我看來,陛下是想讓我們給出一個讓陛下合理出兵青州的理由。”
鄭玄攤開信紙放在了桌上,讓眾人都能看到。
“主公!這是一個好機會,北海雖土地殷實,富足有餘,但始終夾在了二袁一陶以及公孫之間,若是此番名正言順地歸了朝廷,不僅利於主公今後仕途。”
“更加能為北海百姓謀福啊……”
左承祖說到一半便被禰衡打斷,“哼,小兒見識!主公!我等並非從龍,此刻形勢大漢面對二袁其中之一都佔據優勢。”
“但若以北海讓二袁相連,則可逆轉此勢!如此重要之地,竟被說成了無關緊要的小地方?”
禰衡不屑地看了左承祖一眼,繼續說道,“主公應該同陶謙及公孫聯合,以遼東、北海、徐州為基,待價而沽之,如此才是為北海之民謀福!”
左承祖聞言,並沒有對禰衡無禮的打斷生氣,反而很認真地聽取了禰衡的發言。
“正平(禰衡)偏頗,青州刺史並非主公,若是焦和先行答應呢?以此算來陛下已經先了二袁一步,一事先,事事先!”
“且我等與公孫家爭奪東萊郡多年,此刻幽州告急,公孫度唇亡齒寒之下必然歸順漢室,低於袁紹,若是我等晚於公孫度,只怕東萊郡再難回青州之地!”
左承祖說得有理有據,引得鄭玄首肯,他對著鄭玄一拱手說道,“如今二袁之爭說白了是天子與袁紹所轄渤海王對漢室的皇位之爭。”
“我等可選兩邊,皆是因為袁紹有渤海王,兩邊都是漢室,若是主公能以北海之地助當今陛下截斷二袁通路,即便袁紹下了幽州,天下仍在陛下之手。”
“若是主公棄天子而助袁紹,即便二袁可通,但陛下已經取了南陽、潁川、兗州,如此看來豫州已在包圍之中,加之孫策善戰,牽制了袁術大半主力在揚州。”
“若是陛下不顧府庫消耗,給北拒袁紹的曹操徵兵,再親率大軍南下攻豫,袁紹雖可支撐,但袁術的敗亡卻是顯而易見的。”
“二袁失其一,獨木難支耳,屆時陛下以反賊之名,同公孫度一起來攻,子義(太史慈)將軍,能以城中三萬守軍抵抗陛下大軍嗎?”
左承祖十分清晰地分析了孔融投靠各家的情況,最後將問題交給了太史慈。
眾人的目光也落到了太史慈身上。
“主公,若是堅守,臣有信心,但若說以一郡之地,長久守下去,只恐連累百姓。”
太史慈說得很委婉,但意思卻很明白。
禰衡聞言,一甩衣袖,“主公難道無爭霸之心呼?若投袁紹,便可讓焦和讓出青州刺史,皆是主公入主青州,可在天子攻豫時聯合陶謙攻兗,亦可在袁紹攻幽時出兵奪回東萊郡。”、
“如此大利在前,主公難道要視之不見?”
“讓我想想,想想……”
孔融見兩人爭執不下,揉了揉眉心,示意他們退下。
左承祖和禰衡走後,殿內只剩下了鄭玄和太史慈。
“鄭公,你怎看?”
“哈哈,我不過一屆司農,怎可定如此大事?”鄭玄拱了拱手,繼續說道,“老夫只知陛下營建學宮,鴻文天下,如此陛下在前,孔聖之後,豈有不重用之理?”
“反觀袁紹處,河北世家林立,渤海王即便得了天下,郡守文脈相傳,怎能看著陛下聽命臣子呼?”
鄭玄說出了自己的心意,他更勸降劉辯,原因無他,一為正統,二為鴻文學宮,以及劉辯推廣的紙張和書冊,對於這位大學者來說,他早已拋棄了世家的觀念。
而是將自己置身於中華文脈之中,他覺得自己讀了一輩子的書,應該讓天下人都有書讀!
以他儒家的理念,如此一來,天下便不會再有紛爭和亂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