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滿寵領命回京,程昱立功送信。
漢末征途如何一統天下 惟願無憂 加書籤 章節報錯
翌日清晨。
劉辯還在研究青州的地圖,思考著如何入主青州,而滿寵卻是大清早的便來拜別了。
“陛下,臣,今日便要回京了。”
滿寵先是恭敬地在門外叩拜,才開口說道。
“滿愛卿,你哪裡都好,就是太重虛禮,你既然為朕尚書,又要負責校事府,以後不必如此的。”
劉辯擺了擺手,對於兗州之行,他最滿意的便是得了滿寵這樣的能吏。
“陛下,禮數不可廢,臣剛好要說到校事府,臣以為此事是否矯枉過正?”
“若是日後有宵小之輩,藉由校事府,串聯朝臣,欺上瞞下,豈不違背了陛下的本意?”
劉辯聞言,認真地點了點頭,中華歷史,除了現代,唯有秦朝勉強做到了法制,其餘時候大部分都是人治與法制的結合。
但這一點是無法避免的,沒有現代的高科技通訊與溯源工具,那麼人的貪慾必然會找到某個陰暗的角落釋放。
“伯寧(滿寵,古人之間稱字表示親近和關係密切)不知你有沒有觀察過陽光下的人?”
劉辯饒有興趣的看著滿寵問道。
“陛下說的是日頭下耕種的農夫嗎?”
“只要是光下的都可以,你有沒有發現,站在烈日之下的人,反而失去了面目,平視而去,只有一個黑影?”
滿寵聞言,回想了起來,“啟稟陛下,似乎確實如此。”
“嗯,迎光者,必先躬耕於黑暗之中,為清官者,必先奸佞甚於貪官,方能處事而保身。”
“此次你回京,擔任的是吏部之官,吏部所掌,乃是檢查官員、升遷調任,你在京中沒有根基,當先去拜訪學宮師長司馬徽。”
“潁川唐氏、荀氏、陳氏、鍾氏,弘農楊氏皆是朕的根基,莫要先從他們下手,先查查那些前朝的老臣,查他們是否貪墨吧。”
劉辯拍了拍滿寵的肩膀,將他扶了起來繼續說道,“若有實證,可罰可收不可殺,若有文名,可罷其官位,令其去學宮編纂書冊。”
滿寵聞言,立刻明白了劉辯的意思,“臣明白了,京中凡有事體,臣定與蔡尚書和荀尚書商議,若兩位尚書不可決,再上報唐、袁兩位尚書。”
“嗯,伯寧且去。”
“臣,告退了。”
滿寵一步三望,他十分想與這位少年陛下多聊幾句,但回想兩日所談,他明白了自己這位陛下,有他要做的事情,而他滿寵自己,也有自己需要完成的事情。
想到此處,滿寵雖然已經走到了院中,但還是返身跪下,大呼起來,“陛下,萬歲萬萬歲!”
“人無萬歲之壽,但大漢山河卻能萬年相傳!伯寧慢行,你我京城再見!”
劉辯站起身,擺了擺手。
送走了滿寵,劉辯立刻招來了軍中諸將,包括已經任職的兗州牧鮑信。
根據鮑信對於局勢的分析,他決定改兗州的治所為陳留郡的陳留城,此地毗鄰潁川,緊靠司隸,與豫州也只有一郡之隔,加之於禁駐守譙郡,他們可以互相策應。
劉辯聽罷立刻同意了他的請求,並當即下令,命張任將囤積中牟的半數錢糧運往了陳留。
以此資產,鮑信能迅速拉起一支部隊,不過兗州經過各方勢力的洗劫,今年定是難捱,鮑信也做出了相對應的對策。
以司隸的屯田制,籠聚生民,主耕邊地,這無疑是做空了遷往兗州中部的那些小世家。
這些小世家若想在大漢兗州重新立足,就必須同意鮑信提出的資源置換的條件,這無異於宰大戶而肥百姓。
當然,一定有許多小世家會觀時以待,畢竟他們沒有潁川大世族那般魄力與見識,不然怎會是小世家呢?
至於這一點,鮑信的意思是,他們不肯體面,他就幫他們體面。
而如此夾雜著血腥的政令,的確也只有軍武之人能想得到。
“陛下,臣有一言想問,這幫小世家難道不會逃跑嗎?”
典韋此言一出,立刻引得全場鬨笑。
“典將軍,袁術不是幫我們引起了匪患嗎?既然有匪患,自當在管道設卡咯。加之他們大都遷往了兗州中心,要出兗,若是隻身出兗,倒還可行,但若是帶著家資嘛……”
程昱笑著搖了搖頭,不言而喻。
“當日臣與荀尚書定計時,便想到了這一層,所以臣才勸劉岱去偷襲徐州陶謙。”
“冀州、豫州、徐州皆有戰事,那麼兗州小世家,唯一能去的唯有荊州和司隸,或是兗州中心了。”
“若去荊州,路途遙遠,還要經過豫州,以袁術雁過拔毛的性子,只怕稍有見識的世家都會選擇司隸和兗州中部的。”
程昱緩緩解釋道。
諸將到此刻才瞭解,原來劉岱攻陶謙,橋瑁與橋蕤的接觸,劉辯領親軍入兗,這一切都是早在他們的陛下攻取南陽郡時,就與荀彧商議好的計策。
“陛下,臣這才知道,何為說上兵伐謀,陛下竟在不動聲色間,同時某了四州之地,臣佩服的五體投地啊。”
張遼笑了笑,拱手說道。
“文遠此話有些偏頗,光是朕一人,可做不到如此多事。”
“朕的謀劃不過是潁川、上郡兩郡,以及同鮮卑和荊州通商之事。”
“其餘的事情,如西涼朕不過是站在了皇甫嵩老將軍打下的堅實基礎罷了。”
劉辯立刻擺手,繼續說道,“至於南陽,則是盧植老將軍的功勞,而上郡若不是奉孝出使白波,只怕也能成事,最後這兗州,皆是文若、孔明、奉孝與仲德(程昱)先生的功勞。”
劉辯之所以要將這些功勞劃分清楚。
一是為了日後給他們升官做鋪排,二則是帝王的馭人之術,對於這些文人,他們對名留青史有著近乎執念的需求。讓他們求仁得仁,才是最好的獎勵。
畢竟從皇帝口中說出的話,都是有史官跟著記錄的,劉辯這一開口,他們幾位起碼就算是入了劉辯的帝王本紀了。
即便他們為了讓有關自己的篇章增加體量,他們也會努力地幫助劉辯,開創一個新的大漢盛世。
“陛下真乃聖君也!”
程昱聞言,立刻跪了下來,聽到劉辯如此說法,他知道他穩了。
“仲德先生,你聞名於青兗,朕欲入青,還需要你的助力,就暫時拜先生為我親軍軍師,委屈先生了。”
劉辯親自將程昱扶了起來。
“臣,必盡心盡力!陛下,臣與鄭玄大人倒是熟知,臣可書信一封,探查一二。”
“如此甚好,青州境內一無匪患,二無叛亂,朕師出無名,若得鄭玄先生之邀,真可從濟北引兵而入青州,見一見焦和。”
劉辯聞言,立刻提起了興趣。
“臣與焦刺史倒也有過數面之緣,臣可同時發信,以示尊敬。”
“甚好!”
劉辯立刻同意了程昱的計策。
程昱大筆一揮,立刻寫就兩封截然不同的書信,寫給鄭玄的是晚輩拜見前輩的口吻,其中多舉大義,以鴻文學宮為突破口,訴說著劉辯對鄭玄的熱誠之心。
而寫給焦和的信,更像是下級對於上級的傾慕,並以青州防務為突破口,說出了劉辯親至的緣由。
兩封信用詞懇切,理由充分,劉辯看罷毫不猶豫地便下令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