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名醫大會。
漢末征途如何一統天下 惟願無憂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兩日後。
醫官所內人潮湧動,不光是各方的遊醫,就連附近的百姓也趕了過來。
華佗與張仲景見此情景,索性大開方便之門,讓眾人皆能聽到醫理。
醫官所外,劉辯與許褚、典韋,身穿常服,竟被人潮所阻。
恰逢此刻,荀彧帶著橋蕤與橋瑁也來參會,索性便一同進入其中。
醫官所,偏殿內,劉辯與橋蕤,橋瑁對立而坐。
耳邊兩位神醫先是由華佗開始闡述常見外傷的治療方法,以及他所研製的麻沸散的功效與應用。
華佗的言論無疑讓臺下的遊醫受益匪淺,他們用劉辯下令囤積的紙張,記錄著各自的心得體會。
而此刻,橋瑁見劉辯不言,臉上表情多少有些尷尬與緊張。
“橋郡守(此刻橋瑁為東郡太守)不知劉岱手下有多少人馬。”
荀彧率先問道。
“若只算劉岱,他有三萬兵馬,其中一般是收繳黃巾的來的,但他手下有一濟北相鮑信,自領五千人馬駐守濟北,且手下有一將領,名叫于禁,頗為善戰。”
橋瑁不看荀彧倒是對劉辯拱手行了一禮說道。
“劉岱手下可有什麼謀士?”
荀彧繼續問道。
“在下聽聞劉岱曾下令徵召東阿程昱,不過程昱並不應命,但劉岱自拿下琅琊後,便出兵將程昱抓到了軍中,想要強行收編,只可惜聽聞程昱寧可不吃不喝也不肯為他出謀劃策。”
“除此之外,劉岱帳下還有別駕王彧,對了,便是此人向劉岱推薦的程昱。”
橋瑁想要繼續說下去,卻被劉辯揮手打斷。
“不知兗州可有忠於大漢之臣?”
劉辯突然的詢問,讓橋瑁有些不知所措。
“這…臣帳下別駕毛玠,他曾多次提醒臣,劉岱野心頗大,卻不足與謀,讓臣早做打算,臣手下還有一將,名喚樂進,若非是他,臣也守不住濮陽城的。”
“另外臣還聽聞,山陽郡,高平縣有一督郵,名叫滿寵,其執法嚴苛,不畏權貴世家,且不喜與劉岱等人為伍,陛下若起兵之時,令他起事,以他在當地的威望,或可助陛下一臂之力。”
劉辯聞言,點了點頭。心中不禁暗歎,“不愧是曹操起家的兗州,這提到的幾位,皆是曹魏重臣。”
“難道鮑信並非忠漢之人?”
劉辯回想著鮑信的為人,應該不會是反叛之徒,所以問道。
“啟稟陛下,鮑信此人的確剛直不阿,但其人與臣有些矛盾,所以若微臣啟稟反叛劉岱,他定不會相助的。”
“朕明白了。”
劉辯說罷,遞給荀彧一個眼神,讓他繼續與橋瑁交流後續計劃,而他自己則離席,透過偏殿窗戶,聽著窗外醫者們的發現。
“陛下這是?”
橋瑁有些驚慌,以為是自己說錯了話,便向荀彧詢問。
荀彧見狀,故意逗了逗他,“橋太守,陛下問你兗州忠漢之人,你將自家的和劉岱家的報了一遍,卻唯獨沒有算上自己啊。”
“不過橋太守放心,陛下並非狹隘之人,只是今日大典討論的是軍中軍醫之事,陛下對此頗為關心,故而離席。”
橋瑁聽了前半段,差點惱得捶胸頓足,但聽了後半句,臉色卻緩和了許多。
劉辯此刻正專心致志地聽著張仲景在說治療刀兵傷時的注意事項,自然不會關係旁的事情。
“其實在軍中,外傷並非是令軍士致死的主要成因,過的軍士是死於氣血的快速流失,以及後續傷勢癒合中的邪氣入體。”
“我就曾在陛下軍中見過一例,那人是臂膀中刀,傷口長約一指,本來將傷口縫合,再外敷一些治療的草藥,兩月內便可痊癒的。”
“但此人仗著身體不弱,急於建功,傷口被汗液打溼之後邪氣入體,從而引發創口糜爛,好在軍中有一位老軍醫,在颳去其創口糜爛的同時,在他傷處點燃了蒼朮,才使得這位軍士能存活至今。”
張仲景說罷,臺下眾人立刻低頭記錄著。
“經過與那位老中醫的討論發現,蒼朮燃後,其煙可除邪氣。這可是一個重要的發現啊。”
“若日後我們在醫治病人的傷處時,提前點燃蒼朮預防,便能很大程度降低創口潰爛。”
隨著張仲景的訴說,劉辯的大腦中立刻回想起了後世關於蒼朮的記載。
古代中醫雖然沒有現代醫學有對於細菌的研究,但所謂的邪氣,惡氣,卻是中醫在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這一觀點。
而其中蒼朮、除從草、艾草這類藥物其實就有一定的消毒功效。
張仲景的聲音繼續響起,“在蒼朮的基礎上,我和華神醫繼續鑽研其中藥性,我們發現,若是蒼朮配合除蟲草、艾草,按同比例混合燃燒,其藥性會被放大。”
“若是輔以白芷,便可治療寒溼症,若是輔以薄荷、冰片、藿香、丁香、木香、羌活、白芷、柴胡、菖蒲、蒼朮、艾葉、吳茱萸,製成香囊佩戴,也有預防的作用。”
“這位藥材以及被我記載在了《傷寒雜病論》中,是一位非常實用的藥材。”
張仲景言罷,臺下立刻有人發問,“張神醫,書簡如此貴重,可醫道卻有關民生,這兩年天災雖退,但百姓總有頭疼腦熱的時候啊,神醫成書之時,可否讓我等借閱謄抄?”
“諸位!不必如此費力,仰賴陛下恩德,我的這本《傷寒雜病論》會讓學宮學子謄抄與紙張之上,製成書冊免費發往各縣之中,屆時大家都能看。”
“另外,屆時陛下會令各縣生員,每月抽取一日,為當地百姓講解書中知識,還讓百姓對日常疾病有基礎的瞭解,從而培養百姓們自醫的能力。”
張仲景說罷,臺下定然是歡欣鼓舞,眾人向著皇城的方向三拜高呼陛下萬歲。
“張神醫,那我們這些遊醫豈不是要失業了?”
“哈哈哈,是啊,看來閒暇,我們也要報名參與民屯了啊。”
張仲景聞言,立刻站起了身,“諸位,我輩醫者,最希望的是什麼,是天下無病,我們門前再無苦求救命之人。”
“接下來我要說一段《傷寒雜病論》中的序言,我認為這是我們為醫者必須要做到的事情,而這段話我也是從陛下口中聽到的,據陛下所說,他年幼時曾在一本醫書殘卷上讀過,請大家記錄下來。”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
張仲景在臺上誦讀著劉辯告訴他的大醫精誠。
劉辯見狀不禁有些尷尬,“不知道這裡的後世到了唐朝,孫思邈會不會覺得自己被張仲景看穿了?”
一篇讀完,臺下依舊在奮筆疾書,寫罷之時,這群遊醫才感覺到其中的分量。
“這定是上古醫家先賢之大智慧啊。”
“不錯!唯有如此,我醫家眾人才能取信於民,若是利用醫術收斂錢財,迷惑百姓,豈非同畜生無疑?”
劉辯看著他們群情激奮的樣子,感覺自己送出這篇大醫精誠還是很有貢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