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奇女子增水車,助農業再提升。
漢末征途如何一統天下 惟願無憂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好吧朕便賦詩一首,為學子勸學。”
劉辯說罷,張讓立刻會意,命人準備好了筆墨,特地安排人拿來了紙張而非錦帛。
“文臣立政入三公,”
“武將定邊覓封侯。”
“今朝寒苦誰人曉?”
“鵲桑高枝報三春。”
劉辯寫罷,字跡清晰可見,墨跡緩緩乾透,被司馬徽提了起來,高聲當著三千學子的面誦讀。
“陛下當真好文采!”
“好一句鵲桑高枝報三春!這是陛下告訴我們,若要喜鵲來朝,就要先種好桑樹!不正是要我們此刻努力嗎?”
臺下的學子聽聞詩詞,互相誦讀,互相勉勵。
“陛下此詩甚好,可刻於石碑,立在學宮門口。只可惜有了石碑,卻無對聯。”
司馬徽捧著劉辯的詩文,讚歎道。
“先生這是賴上朕了啊,好吧,朕便用屈原大夫離騷中的一句話,做對聯吧。”
劉辯說罷,又在紙上寫上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劉辯剛一寫好,立刻被司馬徽拿了過去,“臣不拖延陛下要事了,臣告辭。”
司馬徽帶著詩文和對聯,立刻向著學宮內的百匠所而去,顯得十分焦急。
“老師的寶兩件,倒有些忘乎所以了,請陛下見諒。”
龐統一拱手,緩緩說道。
“沒關係,朕也不是第一次被搶詩文了,走吧,隨朕同去醫官所。”
劉辯說罷,張讓立刻開始帶路。
這醫官所由於其需要煎、曬藥材,又要耕種草藥,所以這駐地一開始便選在了學宮一側沿著洛水的清淨院落之中。
根據張讓所言此處曾是桓靈時期某位大商賈的別苑。
眾人推門而入,這院子左右皆是三進,前方主殿之後也是三進,若是鋪排開來,足夠兩位神醫與他們的親傳弟子來住,其餘弟子則可以住入學宮的學子宿中。
而剩餘的空間則能用來收納藥材,醫典,已經為病人診病。
劉辯想到此處,不禁開口說道,“兩位神醫,朕覺得醫道之事還要以實踐為主,若是朕對司隸民眾開放醫官所,可會影響兩位教學?”
華佗和張仲景聞言,立刻瞪大了眼睛,拱手說道,“陛下若真能如此,實乃百姓之福也!”
劉辯擺了擺手,“不必給朕戴高帽子,你們可要盡力培養學子,日後如此醫官所得,朕可是想推廣至郡縣中的。”
“你們也不用太過高興,等我大漢名醫入京之中,朕要你們討論的第一個課題便是,論軍中用藥及外傷治療手段。”
劉辯說罷,立刻看向了兩人。
兩人自然知道劉辯扶持醫道的目的,不疑有他立刻答應了下來。
“既然得了兩位首肯,今日起兩位便在此住下吧,召集名醫的檄文已經下發,快則五日,慢則半月,便可舉行名醫大會。屆時朕會微服親臨。”
“至於元直和士元,今日便隨朕回宮,暫入侍讀之列,等大會過後,朕會讓你二人主持醫典的編纂。”
劉辯說罷,華佗與張仲景拱手相送。
“張讓,都已經來了,不如去百匠所看看。”
劉辯走出醫官所,看著張讓說道。
“是,臣這就帶路。”
在張讓的帶領下,幾人很快便到了百匠所的門口。
百匠所之中,捶打精鐵之聲與鑿刻石木之聲連成一片,熱鬧非凡。
院落之中,一名身穿淡黃衣裙的女子正在指揮著身邊的工匠拼接榫卯,劉辯見狀立刻迎了上去。
他一眼便看到了桌上的圖畫,正是傳聞中諸葛亮運糧的神器,木牛流馬。
“真是農工巧匠!”
劉辯不禁讚歎了一句。
那女子頭也不回,“這裡可不是什麼人都能來的,若非匠人,還請離去。”
張讓聞言當即便要上前斥責,卻被劉辯攔了下來。
“想必你就是孔明的夫人黃月英吧?”
劉辯此言一出,她立刻轉過了頭,只見劉辯一身上衣玄黑,下身赤紅,京中敢如此裝扮的能有誰,這位奇女子立刻就猜了出來。
“臣妾正是孔明之妻黃月英,見過陛下。”
黃月英立刻便要下拜,卻被劉辯擺手阻止了。
“夫人好手藝,此物若真能運作,朕當封夫人為誥命。”
劉辯毫不吝嗇地誇獎道。“只是不知夫人是否肯將技藝傳授給世人?若是夫人願意,朕可在百匠所內為夫人設學。”
“陛下此言當真?”,黃月英看著劉辯,有些驚訝地問道,“陛下難道不覺得女子不該做這些事情嗎?”
“夫人此言差矣,夫人得空時可隨孔明入宮,見見朕的后妃們,她們也會在國丈唐瑁的指導下讀書的。”
劉辯說罷,黃月英難掩激動神色,她一直聽他夫君說這位陛下如何聖明,如何雄才偉略,如今一見,她才知道諸葛亮說的可能都是真話。
“啟稟陛下,臣妾自幼拜酆公珠為師,熟讀《墨子》與《六甲密文》,其中不光有機括之術,更有術數之理,陛下若是看得上,臣妾願不取分毫教授工匠。”
“不取分文可以,但朕若不封夫人官職,豈非讓天下有才者心寒嗎?朕封夫人為匠師,統管各類工匠,你可願意?”
劉辯笑了笑緩緩說道。
“陛下,真的嗎?女子也…也可為官嗎?”
“有何不可?夫人豈不聞昔年鄧太后臨朝聽政後,特許班昭參與政事。不過夫人的官職雖封了,但暫時此官還無法出學宮,若是放到了明面之上,朕恐夫人受世家之人攻訐,希望夫人理解朕的苦心。”
劉辯認真地看著黃月英說道。
“請陛下放心,臣妾並非不知陛下難處,此事臣妾只會告知夫君,不會外傳。”
“對了,陛下,臣妾在荊州之時,曾逢大旱,見農家取水困難,遂命臣妾集老農之經驗,設計出了一個取水的物件,請陛下一觀。”
黃月英說罷,立刻從一層層的紙張中抽出了一張圖紙交給了劉辯。
劉辯仔細觀察,心中暗歎,“這不是水車嗎?這東西好像就是東漢末年發明的,難道就是出自黃月英的手筆?”
“啟稟陛下,此物在臣妾家鄉已經使用,農人喚它為翻車,取水之時只需有人在高處蹬踏機括,便能將水運到高處存積。”
“然而臣妾這翻車若遇水流湍急,則容易損壞,所以臣妾最近有了新的設想,請陛下再看此圖。”
黃月英說罷又遞上了一張圖紙,而這圖中的正是翻車的進化版,筒車,此車不僅不易損壞,更加利用自然流水之力,節省了人力,執行起來日夜不停,無需再分人力照看,比翻車方便太多了。
“夫人,此物大利於社稷,夫人可以在醫官所前的藥田和朕的皇莊之中實驗此物,一切費用由朕承擔。”
劉辯看了此圖,心中十分激動,若是沒有黃月英,他這個現代人都不記得水車這等神器了。
“多謝陛下,臣願傾力一試。”
黃月英聞言立刻同意。
“嗯,百匠所的工匠任你調遣,若需額外的人手,可讓孔明與朕言明,朕不會拒絕,今日就不打擾夫人繼續公事了。”
“恭送陛下。”
劉辯想著水車,心中美滋滋的,有了它不僅能減少旱災的影響,釋放多餘的人力,更加能把農田開墾到高處,極大地增加了司隸與西涼周邊的可耕種面積。
以隴西為例,此地不缺水源,但山勢連綿,在此耕種的百姓需要挑水上山,費力費時,但凡遇到天災,受到的影響便是平原地區的好幾倍。
若是有了水車,便能安排移民重新開墾隴西之地,包括上郡之地,一旦這些地方重新開墾,大漢的糧收可提高四成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