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鮮卑通商助漢,劉辯大軍回潮。
漢末征途如何一統天下 惟願無憂 加書籤 章節報錯
趙雲見拓跋鄰目光不善,手已經抵在了腰間佩劍之上。隨時準備發難。
拓跋鄰緊緊地盯著司馬懿,目光如鷹,司馬懿卻絲毫不害怕,“漢使可願入我部?”
“大汗說笑了,我不會是陛下帳下一侍讀,不堪大用啊。”
司馬懿一拱手,緩緩說道。
“侍讀?如你這般的侍讀,大漢天子還有多少?”
“算上鴻文學宮在讀之士,少說也有不下三千之數。”
拓跋鄰聞言,眼睛緩緩睜大,一種釋然的感覺一閃而過,“大漢未失其鹿,天子陛下所言不差。”
“我部可以同意大漢的通商,唯獨只有一個要求,請大漢天子在我部設立學館,教我族人文事之能,漢使可否同意?”
拓跋鄰說出這段話,彷彿是用盡了自己縱橫草原數十年的豪氣。他並不是對漢朝低頭,而是對漢朝的文脈低頭。
有時候同時代文明之間的差距,可能比人類和黑猩猩的差距都大。
征戰數十載的拓跋鄰深刻地體會到了政體、制度的重要性,這就如同他們草原人對長生天的信仰一樣。
以單純的信仰來掌控治下生民的時代,已經到了尾聲,若想要大出天下,統一草原上的鮮卑部族,只能接受更先進的治理方法和管理制度。
司馬懿聞言,久久不語,似是在為難。
“漢使可有難處?”
“大汗,我大漢可教你部鮮卑耕地、文化、制度,以及儒家的理念,但如此國之重器豈能輕授?”
“大汗若不出一些等價的東西,只怕陛下答應,朝中大臣也難應允……”
司馬懿還未說完,便被拓跋鄰揮手打斷,“大漢天子想要什麼?”
“忠誠,以及必須要時刻的協助。”
司馬懿言簡意賅,拓跋鄰卻心領神會。
“幽州的劉虞對嗎?大漢天子不希望袁紹那麼快解決幽州戰事。那劉虞即便有烏桓相助,也難敵袁紹大軍。”
“漢使的要求是否過分了一些?若是我不答應援助,豈非入了大漢與袁紹爭鬥的泥沼?”
從這裡開始,趙雲已經覺得有些聽不明白了,明明再說幷州的事情,怎麼又聊到了幽州去?
但司馬懿依舊鎮定自若,“大汗也可乘此機會,吞併烏桓部,你們兩部本就同根一脈,如此一來豈不是順理成章?”
“壯我鮮卑,於大漢有何好處?”
“大汗又說錯了,前番鄰居之比,便是好處,若是大汗願意為我大漢恪守北方,壯大又有何妨?”
“若是大汗將來起了異心,我大漢也有環首刀,八面劍。為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壞了眼前兩利的事情,豈不是本末倒置嗎?”
司馬懿再次起身,一揮衣袖,慷慨陳詞。
“通商之事,本汗應了,若我鮮卑助漢,他日我部若揮師攻南匈奴,大漢不可從中作梗。”
“好!此事可寫入盟書之中。”
司馬懿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下來。
“願我部與大漢世代盟好,共御外敵。”
拓跋鄰起身行了一個鮮卑的禮節,軻比能也站了起來,同意了這份盟約。
當日傍晚,司馬懿便拉著趙雲欲要返回雕陰,兩位大汗兵出五十里相送。臨別之際,拓跋鄰又送了十幾名舞姬給司馬懿。
他推脫再三也沒推掉,只好收下。
看著漢軍遠去的背影,拓跋鄰與軻比能坐在馬上,對視了一眼。
“真的要幫漢朝出兵?”
軻比能問道。
“佯動就好,我們只答應拖延,沒答應拖延多久。今年雖無天災,但收穫委實不多,若那袁紹出兵之人實力不濟,我軍可乘幽州秋收之際,兵入幽州。”
“屆時袁紹腹背受敵,必會以錢糧來勸我退兵,屆時我部可乘此機會做大,待價而沽,狠狠地敲袁紹一筆。”
拓跋鄰的雙眼中閃過一絲狡黠,繼續說道,“得了袁紹之糧,加之幽州豐收之糧,我部便可北去,或打或收降,統一鮮卑各部。”
軻比能聞言,笑了笑,“老狐狸。他知道嗎?”,軻比能挑了挑自己的下巴,指著司馬懿遠去的方向問道。
“他提的他能不知道?漢庭之中若皆是此等人才,我部還是莫做他想了。”
拓跋鄰哀嘆一聲,調撥馬頭,撤回大營。
五日後,司馬懿帶著舞姬來到了劉辯的營中參拜,將此行的經過盡數告訴了在場眾人。
即便是郭嘉聞言,也對司馬懿的膽識和才略讚歎不已。
劉辯大喜過望,“仲達立了大功啊,日後就跟著奉孝,為朕之軍師吧。”
“多謝陛下,只是這鮮卑舞姬……”
“單于送你的,便就是你的了,自行處置即可,奉孝,令大軍拔營,你與仲達同朕一車而坐。”
劉辯十分興奮,哪裡管得上這些舞姬。
對於此刻他的來說,鮮卑若是真的能讓袁紹進攻幽州的腳步慢下來,那簡直等於把青、兗之地送給自己了。
司馬懿聞言,臉上紅霞一片,不知如何是好。
“仲達,不然讓她們脫去奴籍,做個大漢邊民吧。”
郭嘉拍了拍他的肩膀,緩緩說道。
“奉孝妙計啊!”司馬懿聞言立刻衝了出去。
眾將依計行事,但劉辯身後的三女卻死死地盯著他,畢竟是要回京了,她們要的大婚肯定是要安排上的。
“放心,朕這次真的會回京中的,除了婚事,還有學宮中的醫官所,答應張仲景的天下名醫大會,以及資助其寫醫書之事,朕皆會安排妥當的。”
劉辯笑著說罷,這才讓三女滿意。
當夜,大軍南歸,一路輕裝簡行,直奔洛陽而去。
收到信的洛陽諸臣歡欣鼓舞,這次說什麼他們也要把劉辯留下來了。
十日之後,洛陽北門,諸臣公十里相迎,一眾百姓也夾道歡迎王師大勝而歸。
此番出陣,定南陽,平西涼,入幷州奪上郡,從開春打到了入秋。
劉辯坐在烏騅之上,下令讓軍隊分門而入,減少對百姓的影響,而自己則是與趙雲、張遼、郭嘉等人,直入北門。
“臣等,恭迎陛下!陛下大勝,是我大漢之福也。”
“諸位大臣都辛苦了,朕久不再京中,有勞諸位臣公了。”
劉辯嘴裡說著,卻催馬向著荀彧的方向而去。
一下馬便拉著荀彧的手,“文若,辛苦了,兗州的事情,安排好了嗎?”
“陛下放心,橋蕤已與兗州橋瑁親密無間,橋瑁十分同意我漢軍入主兗州。”
劉辯點了點頭,又拉起了荀彧身邊的諸葛亮,“孔明,荊州商貿之事可好?”
“啟稟陛下,獲利頗豐,臣已將西涼所來的多餘貨物,也一併運往了荊州,長公子劉琦在黃忠將軍的幫助下,已經握住了荊南的軍權,長公子信中言明,來年定來朝貢。”
“你二人真乃朕之蕭何、張亮也!快,隨朕回宮。”
一眾文臣正想勸劉辯不要再出徵,卻不想劉辯直接說出了回宮,他們醞釀了許久的言辭,此刻只能堆積在肚子裡了。
劉辯剛一回宮,便看到何太后領著六位夫人出來迎接。
“母后,朕還有要事要處理,晚膳過後,定來拜見母后。”
劉辯說罷,看了身後三女一眼,便把她們留給了何太后,他自己則是領著郭嘉、司馬懿、荀彧、諸葛亮回到了自己的寢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