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周皇后早有安排。

在納妃的同時,也選了一些女子。

勉強入宮服侍朱由檢。

但朱由檢沒有動。

他的愛現在很珍貴,不是誰都配的上的。

政事繁多,尤其是這次賀表他覺得他一直忽略了一個人。

那就是黔國公!

也就是民間所說的沐王府。

其實是大明世襲黔國公,黔國公府因沐氏在滇久,威權日盛,尊重擬親王;故百姓稱黔國公府為沐王府。

甚至官方也沒有特意的糾正。

官員們更是心知肚明。

若是其他的國公如此行徑必然會引發極大的輿論,以及不小的風波。

但黔國公府沒有人在懷疑。

黔國公府的評價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

世代忠良。

朱由檢在現代看過很多反清復明的電視,各個劇中反清的大勢力總也逃不開黔國公這幾個字 。

從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太祖命傅友德、藍玉、沐英徵雲南,元末代雲南梁王巴匝刺瓦爾密兵敗投滇池(一說服毒),明軍平定雲南之後這裡一直都被沐家經營。

世襲王公鎮守雲南,把雲南從土司天下變成大明一省,沐家功不可沒。

最難能可貴的是從未有過反心,哪怕是大明大廈將傾,也一直在為延續大明奮鬥著。

當然,大明對他沐家那也是十分的到位。

沐家以外姓為高爵,實際主管一省軍務200多年,共計十四世,這在中央集權加強的大明是不能想象的,是何等的信任。

君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待君。

朱家和沐家踐行了這一守則。有句話說的好,從沐英到沐天波是生為明人,死為明鬼。

朱由檢覺得自已忽略了他們。

思索著,手指敲動案頭。

對著外面喊了一句:“大伴!”

王承恩馬上進來。

“皇爺?”

朱由檢問道:“黔國公府近況如何。”

王承恩不知道為何陛下突然提及黔國公,但他本就是本分的人,沒有過多的去猜測朱由檢的心思。

只是把東廠彙集來的一些情報說了出來。

微微有些猶豫。

“陛下,黔國公不太好!”

不太好?

朱由檢微微皺眉:“怎麼個不太好。說說。”

王承恩娓娓道來,原來這個剛剛承襲爵位沒有幾年的黔國公沐天波現在的境況真的不太好。

沐天波奉詔承襲黔國公爵位,並繼任雲南總兵官後可以說是風光無限,但沐天波畢竟還是個尚無處事經驗的青澀貴胄公子,總兵事務只能由雲南巡撫代攝,府內事務則由其母陳太夫人及管家阮氏兄弟主持。而云南也由於地處邊陲大明重心也沒有在那裡,導致不少土司叛變。

雖然不是明目張膽的,但也有些小心思了。

可身為黔國公的沐天波對此根本毫無辦法,因為他無權!

聽著王承恩的回報,朱由檢陷入了沉思。

是啊,這個黔國公是跟他繼位差不多時間的貴公子而已,對於各種問題肯定也十分的頭疼。

思考一會兒,朱由檢有了想法。

“密旨!”

瞬間,王承恩馬上緊張起來。

趕忙記錄。

“雲南巡撫聽旨,著其輔助黔國公掌權,剿滅當地土司叛亂者,若有不從者,當殺無赦!”

“命,毛文龍派一支水師與一路兵馬前往雲南助拳。”

“另,新軍訓練多時,命毛承鬥率兩千新軍前往協助。注意,吩咐下去,他們只是輔助,做主的是黔國公!”

王承恩咂舌。

這待遇,太牛逼了啊。

黔國公到底是做了啥,哪怕世代忠良也有些過分的好了吧?

熟悉的人都知道,從太祖時期沐英就是極其受寵,現在又是嗎?

但不敢耽擱:“奴婢這就去辦。”

毛文龍一支水兵,一支陸兵,還有毛承鬥這個新軍,那可都是陛下的得力的部隊,為了一個年少的黔國公居然都放進去了。

用這些人對付土司的人,是不是有點大炮轟蚊子的感覺呢?

更誇張的是,皇帝都想收回藩王的權力,黔國公府雖不是藩王,但勝似藩王。

這時候,應該讓雲南巡撫迅速奪權才對,可皇爺卻讓雲南巡撫輔助。

這待遇,沒誰了。

朱由檢心中有數,隨著地盤越來越大,他缺的是什麼人?

是沐家這樣的忠臣!

哪怕硬立,他也要立起來一個這樣的人,更別說沐家不需要趕鴨子上架,人家本來就是。

為何如此呢。

那麼大的地盤怎麼管理?

當然需要像是沐家這樣的人忠臣了。

他這個舉動就是告訴天下人,也告訴這些身處高位的人。

只要你好好效忠大明效忠朕!你有什麼麻煩朕都給你解決,不僅不會趁機奪權,還要幫你穩固地位!

朱由檢不知道他這一招下去以後會讓朝臣們有多少想法。

但他在知道,黔國公十四代的忠良,這是他們應得的。

哪怕真的給一個沐王又能如何?

果不其然,誰也沒想到剛剛大婚的陛下居然鬧出了這麼一出。

悄默默的驚豔了眾人。

如此陣仗,打皇太極的時候好像都沒有這麼用力吧?

但僅僅是為沐天波撐腰就做出來了。

誰心裡沒點逼數啊,誰不想碰到這樣的明主啊。

勳貴們此時更是激動的不得了。

尤其是英國公張維賢,當天多吃了三碗飯。

陛下能如此對待沐家,那麼對張家呢?

他張維賢歷經多朝,張家更是世代忠良,會被如何對待?

百年之後,他可以含笑九泉了。

甚至,他都在想,哪怕後代不成器,只要皇家用他們,挺他們,張家照樣與國同休!

其餘的勳貴更是不用提,都被朱由檢的手筆震撼住了、

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忠心!以及想要軍功的念頭。

一時間,整個天下陷入了參軍的熱潮,不是普通百姓的參軍熱潮。

而是勳貴家庭,以及官宦家庭的子弟參軍的熱潮。

無形中,帶動了大明軍人的整體軍事素養的提高。

畢竟這些人哪怕不學無術的,那也是熟讀四書五經是基本的,不會?嘿嘿,你看看你還能不能有好日子過?

甚至,出現了荒誕的一幕。

“弟弟,爵位你繼承吧,我去參軍吧。”

“哥,你別鬧,你是長子這爵位輪不到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