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無量先生……”

李儒在心中默唸著這個名字,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容,“好一個仙人下凡的幌子,背後隱藏的,恐怕是更為深沉的陰謀吧。”

他深知,在這個亂世之中,資訊就是力量,而謠言和傳說,往往能成為最鋒利的武器。

無量先生的出現,無疑為這亂世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也給了那些心懷鬼胎之人可乘之機。

“若能將這無量先生塑造成一個威脅,甚至是一個敵人,那麼……”李儒的眼中閃過一絲狡黠,“就可以藉此機會,削弱諸侯之間的聯盟,削弱那些可能對我主不利的勢力。”

只見李儒胸有成竹緩緩說道:“丞相,關於那無量先生之事,我已有了周密的計劃,此時利用好了對我等有利!”

董卓大喜:“快與我說說!”

李儒冷笑道:“首先,派遣精明能幹之人,潛入民間,乃至接近那無量先生及其身邊,蒐集其一切可資利用之情報。此情報乃計劃之根本,務必詳盡無遺。

其次,編織一系列關於無量先生的謠言。

非但要誇大其神通,更要揭露其可能隱藏的邪惡目的,世人皆對對這類人有天生的恐懼以及排斥,那張角就是很好的例子。

諸侯們必心生恐懼,對他產生忌憚。

這些謠言將如同野火燎原,迅速在諸侯間蔓延開來。

適時煽動諸侯間的情緒,讓他們因對無量先生的不同看法而分化。

如此,各方諸侯與其對立,若是相鬥,我等便可坐收漁翁之利。”

董卓聽完,哈哈大笑:“哈哈哈哈!此計甚妙!就照你說的辦!”

十八路諸侯駐紮之地,眾人為了共商對抗大敵之策,齊聚一堂。

此地被臨時搭建起一座氣勢恢宏的宴會廳,四周彩旗飄揚,鼓樂齊鳴,盡顯諸侯聯軍之威。

宴會之上,燈火輝煌,觥籌交錯,歡聲笑語與議論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熱鬧非凡的景象。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一名使者匆匆步入宴會廳,手持一封密信,神色凝重地走向袁紹。

袁紹接過密信,略一瀏覽,眉頭不禁微微一皺,隨即站起身來,向四周諸侯高聲宣佈:“諸位,方才接獲密報,提及一位名喚無量先生的奇人,據聞此人在洛陽城內施展仙法困住呂布,其僕人手持一杆鐵戟與呂布大戰三百回合。更甚者,還能預知未來,其事蹟已傳遍四方,引得人心惶惶。”

此言一出,宴會廳內頓時安靜下來,諸侯們面面相覷,議論紛紛。

有的諸侯面露驚異之色,眉頭緊鎖,對這類神異之說持懷疑態度。

“本初兄,此無量先生可是那位說書人?”曹操率先開口,語氣中帶著幾分探究。

袁紹點了點頭,將密信遞與曹操,示意他自行查閱。

曹操接過密信,仔細研讀片刻,眉頭時而緊鎖,時而舒展,最後將信紙輕輕放下,沉吟道:“若是他的話,確實可能,此人我早已暗中關注,其說書《三國》似乎正是預言。”

“哼,不過是一介江湖術士罷了,豈能信他胡言亂語?子不語怪力亂神!”孔融聞言不由怒喝一聲,打斷了眾人的議論。

“太守言之有理,但江湖之中,藏龍臥虎,亦不乏奇人異士。我等當謹慎對待,不可一概而論。”劉備溫言相勸,他是最清楚趙無量能耐的人,只是沒想到無量先生竟然跑到洛陽去了,還鬧出這麼大動靜。

這下,天下皆知了。

在座諸侯中,唯有曹操、劉備對於趙無量深信不疑。

袁紹對於趙無量的印象仍停留在當初曹操拉著他聽過一次說書,他亦覺得此人不過是在胡言亂語博眼球罷了。

隨著討論的深入,諸侯們逐漸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無量先生乃是仙人下凡,擁有不可思議的力量,應當拉攏;另一派則堅持認為他不過是方外之人,妖言惑眾,不可輕信。

更有甚者將趙無量比作張角,妖言惑眾妄圖攪動風雲。

雙方各執一詞,爭論不休,氣氛逐漸變得緊張起來。

就在這時,太守王匡站起身來,環視四周,聲如洪鐘:“諸位,我等今日聚首於此,乃是為了共謀大事,對抗強敵。

關於無量先生之事,雖值得重視,但亦不可因此亂了陣腳,此事可先放下。

群龍無首,難以致遠。

我等雖眾,若無統一號令,各自為戰,恐難成大事。

故我提議,必須於此間立一盟主,以統率全軍,眾聽其約束,號令一出,莫敢不從。

唯有如此,方能凝聚人心,步調一致,所向披靡,無堅不摧。”

話音剛落,曹操便介面說道:“言之有理,但盟主之位,非同小可,當為天下所望,德才兼備,威望素著,能服眾心,方可擔當此重任。望諸位大人,不拘一格,共舉賢能,以安天下。”

“哼,德才兼備,威望服眾?”袁術冷笑一聲,不屑地瞥了曹操一眼,“我看不必如此麻煩,直接以實力論英雄。我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我袁術自當仁不讓!”

此言一出,頓時引起了一片譁然。

有人點頭贊同,認為袁術所言有理;也有人搖頭嘆息,覺得此舉過於霸道,難以服眾。

孔融站起身來,聲音溫和而堅定:“諸位,我等今日聚首,乃是為了共抗強敵,非是爭強鬥狠。盟主之位,當以大局為重,以能服眾者為先。”

“孔太守所言極是!”公孫瓚拍案而起,大聲附和道,“我等當以天下蒼生為念,選出一位能夠帶領我們走向勝利的盟主!”

隨著公孫瓚的發言,宴會廳內的氣氛變得更加熱烈。諸侯們紛紛發表自已的意見,有的推薦袁紹,認為他出身名門,威望卓著;有的則支援曹操,覺得他智勇雙全,足堪大任。

亦有人支援孫堅,認為江東猛虎驍勇善戰,定能大敗董卓。

豫州刺史孔伷這時說道:“袁本初,四世三公之後,門生故吏遍天下,其威望、才德,皆為我等所敬仰。更兼其勇武過人,敢於拔劍質問董卓,此等氣魄,非一般人所能及。吾以為,盟主之位,非袁本初莫屬。”

話音剛落,立即有人附和:“言之有理,袁太守威望卓著,定能帶領我們團結一心,共克時艱!”

“對,袁太守智勇雙全,必能引領我等,驅逐奸邪,恢復漢室榮光!”

隨著一人又一人的贊同聲響起,宴會廳內逐漸匯聚成一股強大的聲浪。

袁紹見狀,連忙起身,向四周拱手作揖,謙遜而又堅定地說道:“承蒙諸位厚愛,紹雖不才,願勉力為之。然盟主之位,非我一人之力所能擔,還需諸位鼎力相助,共謀大計。吾等當齊心協力,誓除國賊,以安天下!”

隨著袁紹被初步提名為盟主候選人,宴會廳內的氣氛驟然緊張起來,諸侯們之間的爭論也隨之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已的盤算,對盟主之位都抱有不同程度的渴望或疑慮,這使得討論變得異常激烈,針鋒相對。

“本初兄雖出身名門,威望卓著,但論及實戰經驗,我曹操自問不輸於人!剿黃巾、救天子,以身刺董,何懼哉!”曹操首先發難,他的話語中帶著幾分挑釁,目光直視袁紹,彷彿要將對方看穿。

曹操日前收到一封密信,正是出自十常侍之亂時送他密信,讓他營救天子的神秘人之手。

此次密信中詳細分析了當今之局勢,做出許多條建議,其中一條便是讓曹操儘可能拿到十八路諸侯盟主之位。

這與曹操的想法不謀而合。

曹操很想找出這位神秘人讓他輔佐自已,但想到對方遲遲不現身,僅以密信相助,看來是時機未到,便不作深究。

袁紹聞言,面色微變,但很快便恢復了鎮定,他微微一笑,反駁道:“孟德兄所言差矣,盟主之位,非但要看個人實力,更需考慮其能否團結各路諸侯,共謀大計。我袁紹雖不才,但自問在這方面尚有幾分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