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章 水鏡山莊,開始佈局
你說我聽下一句是什麼 順利發財幸運來 加書籤 章節報錯
荊州,玉溪山,層巒疊翠,山勢陡峭而雄偉,山上綠樹繁茂,山下有一山莊。
山莊亭閣,飛簷凌空,氣宇軒昂,金窗修戶,朱梁畫棟。
屋內架上堆滿書卷,窗外盛栽松竹,橫琴於石床之上,清氣飄然,整個環境給人一種高雅脫俗、悠然自在的感覺。
此處正是水鏡山莊。
此時,山莊內,水鏡先生司馬徽、龐德公和諸葛亮、徐庶、龐統幾人席地而坐,中間一個小火爐正煮著一壺香茗。
諸葛亮、徐庶和龐統三人各自手上都拿著一份絲帛,上面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字。
三人無比認真地閱讀,神色專注,不時發出抽冷氣之聲。
司馬徽與龐德公二人相視一笑,互敬茶水,不做言語,怕驚擾了三人。
不一會兒,三人紛紛放下手中絲帛,面色凝重地看向二老。
司馬徽微笑道:“都看完了?”
諸葛三人都齊齊點頭。
龐德公同樣笑眯眯地問道:“有什麼想說的?”
龐統率先開口:“敢問這上面的內容是何人所作?”
司馬徽緩緩說道:“這上面記載的所有內容全部是由一民間說書之人所作,我一小友記錄整理後星夜兼程送來的。”
三人此前看的內容正是趙無量在安溪縣以來全部的說書內容,三人看後已是冷汗涔涔。
諸葛亮表情認真:“這說書之人現在何處?”
司馬徽:“此人如今已不知所蹤,據瞭解,他最開始是出現在洛陽,一日之間又突然出現在定州安喜縣,在安喜縣逗留了些許時日又離開了。”
龐德公補充道:“你們所看的內容正是他在安溪縣期間說書的內容,聽說他曾在洛陽說書,後被曹操帶走,不過在洛陽時間太短,沒能記錄他說了什麼。”
徐庶這時開口:“難道此人是神仙不成?一日之間從洛陽消失出現在定州,這得人力所能及也!”
龐統:“或許是同那南華老仙一般的方外之人。”
龐統還想說什麼,司馬徽卻在此時開口說道:“他是什麼身份,我們暫且不去深究,主要是他所說的內容,你們都有什麼看法?什麼想法?”
三人沉默片刻,諸葛亮開口:“其中其他的內容我們可暫且不去理會,就當是志怪小說,我就特別在意其中關於‘三國’的內容!”
龐統:“沒錯,三國相關的內容似乎正是關係到當今之事!”
徐庶:“朝中十常侍近期所有行動皆與其說的完全一致!”
諸葛亮:“根據當今天下大勢分析,極有可能就會按照說書內容一般發展!也就是說,這極有可能是預言!”
龐統:“若真是如此,那麼接下來就是洛陽十常侍之亂了!不過預言終究只是一種推測,既然說出來了,被人所知,就有可能會改變。”
龐德公:“那安喜縣縣尉正是提到多次的蜀漢劉備劉玄德。”
諸葛亮聽到劉備,心中感慨頗多,說書裡講了,自已以後會是蜀漢重臣,輔佐劉備三分天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或許這就是自已原本的人生軌跡吧!
想到這些,諸葛亮開口道:“既然劉備在那,那肯定也是知曉說書內容的,想必劉備能看出其中關鍵,或許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未必就會按照說書的內容走下去!”
龐德公讚賞地開口說道:“劉備已帶上人馬離開了,朝著洛陽秘密行軍!此事目前僅有極少數人知道。”
諸葛亮不會去探究他們怎麼能得到這些訊息的,水鏡先生司馬徽與龐德公能坐在家中便知天下事,他們的情報網不是自已可以窺探的。
他只好奇劉備的動向:“說書中十常侍之亂後,董卓入京,這一系列事件都沒有出現劉備的身影,想必原本他應該在別處!”
接著他繼續說道:“想必是聽了說書內容之後,以他的性格及漢室後裔的身份,必定是見不得天子蒙難受辱的!我估計他應該是想要把準時機奇襲洛陽,護衛天子!”
“並且他還不是臨時起意,必定是做了一段時間的準備以及做好了後續的規劃!”
諸葛亮說完,在場眾人都拍手稱是,他們都是這樣覺得。
龐統這時看向諸葛亮,出聲問道:“孔明,那你可要提前出山相助劉皇叔匡扶漢室?”
諸葛亮微微一笑,搖著羽扇:“此事不急,待我慢慢佈局!”
“哈哈哈哈哈!我覺得還是再觀望一段時間為好,看看事情是否真如說書內容所說。”徐庶有些吃味,其中說的治世能臣謀士竟無自已一席之地!
徐庶自覺對比諸葛亮與龐統確實稍遜一籌,但也僅是稍遜一籌而已,他不信除了臥龍鳳雛之外的其餘謀士全都比自已厲害!
那麼自已沒有上榜的原因很有可能只有一個:未出世便英年早逝!
看穿徐庶心思的司馬徽微笑說道:“元直,我觀你面相並非短命之人,或許是別的什麼原因導致你未能大顯身手罷了。”
水鏡先生司馬徽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學識廣博,有知人論世、鑑別人才之能。
他早已透過相面之術看出,徐庶並非短命之人,但卻有龍游淺灘之相,只怕是日後會因為某種原因無法施展才華。
這時龐統自嘲道:“說起短命,這落鳳坡難道真是我埋骨之地?”
龐德公哈哈一笑:“士元啊,未來豈有定數?就算已有定數,你既已知,為何不能改變呢?”
在座眾人紛紛大笑,在座之人無不是智謀深遠,心性豁達之輩。
司馬徽:“不過,你們還是要早做打算,這些事我們知曉,其他有心人必然也會留意,如今你們已知曉,便可提前佈局,快人一步!”
諸葛亮、龐統、徐庶紛紛點頭稱是。
與此同時,潁川荀家之中。
一名老者端坐在高堂之上,下方一名男人正俯身行禮。
此人身形修長,舉止優雅,透著一種與生俱來的儒雅之氣。
面容白淨,五官端正,眉如墨畫,眼神深邃,鼻樑高挺。
頭戴綸巾,身著長袍,衣袂飄飄,行走間風度翩翩,盡顯名士風範。
只見男人開口,聲音渾厚,中氣十足:“不知叔父喚我回來是有何事?”
老者從袖中掏出一塊摺疊得方正整齊的絲帛遞給他,虛弱地開口:“文若,此事關係重大,不得不將你喚回來,你且先看完這上面的內容。”
被叫做文若的男人正是王佐之才--荀彧(字文若)。
荀彧接過,開啟之後細細觀看,眉頭緊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