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太淵和林平之辭別紫陽書院已有小半月。
太淵當頭漫步,而林平之跟在身後。
仔細看去,發現林平之走路姿勢怪異,懷中抱著一隻灰黑相間的貓,走幾步就頓一下,身軀還是輕微顫動,還伴隨著若有若無的聲響。
整個人有時候會面色泛紅,那是氣血上湧的表現;有時候雙拳握固,做虛空拿捏之狀。
路上偶爾碰到一些行腳商人或是挑擔樵夫,紛紛把目光落在林平之的身上。
“這年輕後生,怕不是有什麼隱疾?”
“是啊!年紀輕輕的,又長的這般俊,真是可惜了!”
“看他走路的樣子,莫不是有羊角風吧?”有人猜測道。
饒是林平之已經經歷了大起大落,卻還是被這些人的胡言亂語給噎到了。
自己可是在練功,練功啊!
心思一亂,之前那種奇怪的走姿保持不住了。
“平之,靜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麋鹿行於左而目不瞬。為師不要求你能達到這等程度,但在喧鬧中得做到心無旁騖,專心致志。”
林平之動作一亂,太淵就察覺到了。
林平之面露慚愧,“是,師父。”
說完後又恢復到了之前的怪異姿勢。
其實這是之前太淵新傳授的“虎豹雷音內壯法門”。
氣始生於一,終分二,即魂魄也,陰陽也。魂氣屬陽,靈明輕清,可虛實剛柔,迴圈變化,神乎神乎,至於無形,微乎微乎,至於無聲,此陽氣之妙用也。
魄氣屬陰,渾厚重濁,可堅強猛烈不撓不逃,雄魄毅兮可摧堅,氣剛大之而拔山,此陰氣之妙用也。
林平之藉助十幾年的底蘊,在短短數月之間就已完成外練行氣的過程,現在追求的是內壯養氣。
外練筋骨,壯大氣血,開發人體五大核心:胯、肩、肘、肋、脊柱。
相當於已完成“外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
所謂合,是指在運動時全身上下四肢百骸要能互相配合,協調一致。使全身各部動作的幅度、運動的快慢、發力的大小及方向,各肢體間的相對位置,都能恰到好處,沒有過與不及的情況。如此則自身才能平衡、穩定,轉變靈活,敏捷,便於發力。
而所謂“行氣”就是透過呼吸鍛鍊人體機能,從而充分的調動藏匿於人體深處的一切能量之源。
其中這個“氣”,是由先天之氣,水谷之氣,自然界之清氣,三者相融而生成。
“外練”之後是“內壯”;而“行氣”之後便是“養氣”。
“內壯”法,太淵傳授林平之的是一種易學難精的“虎豹雷音”。
很多人以為的虎豹雷音,是老虎豹子的吼叫,其實不然。
所謂“雷音”,也不是驚雷一下噼啪炸響!
而是打雷前,山谷之間不斷迴盪的嗡鳴聲,轟隆隆的,跟虎豹的身體裡發出的一模一樣,這是真正的虎豹雷音。
而這種聲音很低沉,不是嘴巴里吼出來的,而是骨骼堅韌,在不斷顫動間抖出來的。
想象音叉即可,音叉一敲,不斷顫動,發出的聲音也是“嗡嗡嗡”的虎豹雷音。
雷聲在山谷間迴盪也是一樣!
而老虎豹子不是林平之可以上手擼的,所以太淵讓林平之買了一隻貓,一隻抱在懷中,時常感受貓的姿態。
平時看到貓總是“哼”的一股聲響個不停,抱起來的時候,手上會轉來震動的感覺,貓和虎豹都是貓科動物,之間有共性,所以這才是真正的虎豹雷音。
放在武術裡,就是練拳練到一定程度,骨骼筋肉已經都爽利結實,此時功夫就要向身內走,就要沁入五臟六腑。
但這一步很難,所以就要藉助發聲來接引一下,聲音由內向外,勁力由外向內,裡應外合一下,功夫方能成就。
這就是林平之現在在修行的功夫,一發力渾身協呼叫力,形成的震顫也會形成相似的聲音,聲音沒有嘴巴咆哮出來的那般洪亮,但卻真實存在!
只是由於林平之在剛剛得授,修行時間太短,還無法做到隨時隨地渾身上下協調一致,共同崩發,形成共鳴,故而看起來十分的怪異。
以太淵的估計,林平之想要真正的完成“內壯養氣”這一過程,約摸需要三年的時光。
但在大成之後,林平之相當於達到了“內三合”的境界。
內三合指心、意、氣三者相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
加上之前的“外三合”,方可達到“六合”之境。
如果真的到了那等境地,世間所有拳、肘、掌、指、腿、膝、腳的功夫,林平之可俯仰皆拾,因為無論多難的技巧,多怪的招式,他都能輕易地模仿,並快速感受其中的用勁技巧。
我看你一眼,你幾十年的功夫我就學會了。
…………
其實合是人的本能,與生俱來,並非什麼新奇的東西。
例如:人走路時,向前邁左腳時便自然向後甩左手;兩臂前推時,兩腳自然後蹬;兩臂後拉時;則身體後仰,雙腳前蹬;臀向後墜時則上體向前俯;
舉手時肺部自然吸氣,落手時肺部自然呼氣,蓄勁時吸氣,發勁時呼氣……
總之,人在運動時,根據先天本能,總是把自己自然而然地放在最平穩的狀態,作出最適合於當時運動情況的姿勢。
所以合乃是自然的合,全面的合,包括內外相合,上下相合,左右相合,前後相合……
決不只是“六合”而已!
只是林平之初涉“內三合”的修行,動作生疏,精神緊張,彆彆扭扭,反而失去了合字。若能做到拳打自然,“吐氣成箭”,也就很容易得合字之妙了。
至於為什麼要強壯內臟?
當然是為了有更健康的體魄!
為什麼現在江湖武林上,內功修煉者看不起學外功的,不是沒有原因;甚至那些外功修煉者,自己也想擁有一門內功秘籍。
大多數學習外功的,其實是在鍛鍊肌肉,讓肌肉過分發達,過分地運動之後使筋骨痠痛而僵硬,其實是氣血瘀滯了,讓經脈閉塞了。
哪怕是配上藥浴,但時間一久,身體肯定會有暗傷淤積。
就像太淵認知中的後世的那些個運動員。
運動員運動量大,按說應該很健康長壽才對,但實際上,很多運動員都短壽,而且比同年齡段的人顯得蒼老,原因就是他們運動的是肌肉,而且運動太過了。
華夏傳統的鍛鍊方式是鍛鍊精氣神,叫“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
我們看華夏的古老武術,五禽戲、八卦掌、太極拳、八段錦……這些運動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都和呼吸相配合,透過鍛鍊讓呼吸變得深長。
呼吸深長,膈肌上下運動起來,對內臟有一個和緩地按摩,讓內臟開始活躍起來,所謂的氣沉丹田就是這個意思。
不是說丹田有一口氣沉著,而是說讓氣進去,推動臟腑氣血執行,讓臟腑在裡面進行按摩,這樣,自己會感覺丹田這裡很充實。
我們說“內壯”,第一點就是內臟的強壯,透過各種方法讓內臟運動起來,讓內臟變得強壯,不再那麼柔弱,任憑疾病的“欺負”。
當然這個強壯不是說把臟腑鍛鍊得像石頭一樣,堅不可摧。
恰恰相反,我們的鍛鍊是往柔軟的方向練的——越硬的東西越沒有生命力,人體只要一硬,健康就差了,老人的身體都是硬的,而嬰兒的身體是柔軟的。
內壯一個外在的表現就是身體是柔軟的,筋骨是柔和的。
身體柔軟,氣血就能流通,就能放鬆。要是強硬地使拙力的話,肢體會不放鬆,氣血就執行不過去。氣血執行不暢了,身體就會出現病痛。
所以老子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居下,柔弱居上。”
內壯另外一個意思就是內心的強大,心神的強大。
中醫說心藏神。只有堅強的內心才能對抗這紛繁的紅塵。內心怎麼樣才能堅強呢?就是心神安靜,隨便一件事不會擾亂自己的心神,心裡的事情雜亂繁多、情緒不得安寧的人,身體很難健康。
這根本的原因也在於氣,中醫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思則氣結,恐則氣下,驚則氣亂。”人在情緒波動的時候,氣是不穩定的,忽上忽下。
所以華夏人喜歡把氣和神放在一起說,氣定則神閒,神清則氣爽,這樣的人心態好,能穩住,遇到事情不急不慌,自在從容。
內壯是指這兩方面:一是內臟的強壯;一是心神的強大。
這兩個互為因果關係,內臟強壯了,氣沉丹田,氣血執行通暢,則丹田充實。
這樣全身的氣都往回收,人就不會心浮氣躁,心態就好。反過來,如果一個人心神安靜,心態好,身體也會變好。
正所謂“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還將心自醫。
心境靜時身亦靜,心生還是病生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