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科索夫斯基元帥,最近中央展開的關於加強黨的領導的檔案你應該也看過了吧?

關於蘇聯軍隊的改革這一塊不光是裁減非戰鬥部隊,增加新型軍事裝備就能夠達到我們需要的戰鬥力。

還要加強對官兵的思想教育,引導官兵熱愛祖國,保衛祖國的堅強決心。”

瓦西里在參加蘇聯國防部的例行會議上,向國防部長羅科索夫斯基元帥提出了要加強軍隊官兵的思想教育,使蘇聯軍隊能夠保持強大的戰鬥力。

“瓦西里同志,國防部在收到蘇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下發的檔案後,組織了軍隊官兵們進行了學習,使全體指戰員能夠深刻領會中央的指示精神。”

羅科索夫斯基元帥連忙回答瓦西里的問話。

“元帥同志,光靠一時的學習他的效果能堅持多久久,我認為是時候在軍隊重新啟用政委制度,用於加強並領導部隊官兵的思想教育工作,使我們的人民軍隊能夠保持永不變質,永遠聽黨話、跟黨走。”

瓦西里把他想要重新在蘇聯軍隊設定政委的意思,向參會的國防部各位大佬透露了一下。

1942年,蘇聯在設定政委的問題上對軍方做出了後患無窮的妥協,徹底取消了政治委員。

雖然蘇軍各級部隊依然保有一名負責政治工作的副職,但其與政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黨對軍隊的領導遭到削弱。

瓦西里在另一個時空看過《兵臨城下》、《登陸之日》這樣西方輿論主導之下拍攝的小丑電影,可謂是把蘇軍政委黑了個底朝天。

在電影裡面,蘇軍政委就是一個打黑槍的存在,這些人躲在後面,只要有士兵當逃兵後撤,就請他們吃花生米。

瓦西里知道真實的蘇軍政委絕對不像電影裡面的那樣。

那只是西方的故意抹黑罷了,蘇聯政委在蘇軍部隊裡面是屬於什麼性質的,他們在二戰時期起到的作用是為了防止部隊譁變和潰退而專門設立的軍職。

只不過不同於《兵臨城下》電影裡面,政委在那後面拿著重機槍,讓逃兵們吃花生米。

實際上蘇聯政委在戰爭期間大多都是起到了帶頭衝鋒的作用。

比方說二戰時期著名的蘇軍政委阿利克謝,他就是屬於典型的代表,他率領蘇軍發起了衝鋒,最終犧牲在了對德作戰的路上。

在1935年蘇軍開始全面實施軍銜制時,政委是屬於一種軍銜,他們那會和軍銜掛鉤的。

後來到了42年,政委才慢慢變成一個軍職。而在整個二戰中,蘇軍政委一直在前線作戰的,很多政委都是第一個扛著紅旗衝鋒的人。

可到了西方國家拍的那些電影裡面,蘇聯政委卻成了扮演督戰隊的角色,躲在隊伍的後方,見到後撤的部隊就請他們吃花生米,可謂是把黑蘇聯都寫在了臉上。

這也是瓦西里為什稱《兵臨城下》是一部小丑電影也就不難理解了。

要知道,在二戰時期,蘇聯國民的整體文化水平比較低,士兵的素質思想普遍是不如政委的。所以這也促使了一支隊伍的政委必須身先士卒,絕對不是躲在背後請逃兵吃花生米的人。

整個衛國戰爭期間,政委的傷亡率達到了60%以上,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了。可西方的那些電影卻把政委描述成了屠殺自己人的劊子手。

諷刺的是,著名黑色電影《兵臨城下》是一部法國人導演,英國人主演,在德國拍攝電影,難怪在黑蘇聯方面黑的那麼狠。

更為有意思的是,最先成立督戰隊的國家反而是法國,而且法國還是在整個二戰中投降最快的國家,這樣一個國家能拍出來一部黑蘇聯的電影,也不知道這是在打誰的臉,要論不要臉賊喊捉賊這一方面,西方那些國家絕對是祖宗級別的。

蘇聯政委是蘇德戰場上蘇聯死亡率最高比例的職位,蘇聯政委也是整個軍隊的精神支柱,一度成為讓德軍咬牙切齒的存在。

俘虜的蘇軍士兵可以活著,但是俘虜的蘇軍政委卻一律要槍斃。相比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委,蘇軍的政委更是逆天級別的存在。

作為一支隊伍裡的最高階別領導,蘇軍政委是屬於文職,主抓軍隊意識形態思想教育的的文職。

可他們的行為基本和文職搭不上邊,每次衝鋒永遠在隊伍的最前列,因此也成為蘇軍死亡率最高的職責。

蘇聯最高統帥部為解決這個問題,強行下令不準給政委配武器,只需要在戰場督軍就可以了,禁止政委參加最前線的戰鬥。

在蘇軍政委看來,這一道命令簡直是對蘇軍政委的不信任,沒有武器我們就真能在後方老實的待著嗎?

蘇軍政委沒有武器就會老實嗎?大錯特錯,每當戰爭打響時,沒有武器的政委通常都會拿起彈鐵鍬,甚至拿起門栓吶喊一聲:“打瓦里西……烏拉……”然後毫不猶豫的衝在隊伍的最前面,帥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念。

一個勇於身先士卒的政委,無疑是蘇軍士兵最堅定的信念。

蘇軍政委的帶頭衝鋒,不誇張的說可以提高蘇軍一半的戰鬥力,就像開了掛一樣。

而且蘇軍政委從不投降,寧可站著死絕不跪生。是德國士兵眼裡的眼中釘、肉中刺。

蘇軍部隊的政委都是由戰鬥英雄擔任,保家衛國的決心絕不會因為身處逆境而動搖。

要知道,蘇軍政委的座右銘永遠都是:“同志們跟我衝,而不是給我衝。”雖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義卻完全不同。(寫到這裡想起了禿子的部隊,弟兄們給我衝,不由的樂了……)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由於蘇聯政委的存在,往往會給部隊帶來很大的損失。

在戰事進行到最為關鍵的時候,蘇聯軍隊的軍事主官眼睜睜的看著軍權被政委剝奪,蘇聯政委率隊向德軍發起自殺性的衝鋒,給戰場的指揮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

失去軍隊的指揮權的軍事主官,無法完成統帥部制定的作戰計劃,只能不斷向統帥部反映要求撤銷蘇聯軍隊中政委的這一職務。

於是統帥部在綜合考慮之後,於1942年撤銷了蘇聯政委在軍隊的主導權,並把蘇聯政委設為了副職,從那以後蘇聯政委制度在蘇軍中幾乎是名存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