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初分有此巖,此巖高聳太和山;面朝大頂峰千丈,背湧甘泉水一灣。”

“石縷狀成飛鳳勢,龕紋綰就碧螺鬟;靈源仙澗三方繞,古檜蒼松四面環。”

“雨滴瓊珠敲石棧,風吹玉笛響松關;角雞報曉東方曙,晚鶴歸來月半灣。”

(選自呂洞賓《題太和山》,武當山又名太和山)

武當山真不愧是:“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

眾人沿山路拾階而上,向兩側山景望去。

一路走來,入眼的便是峰巒聳峙,萬木蔥蘢,層巒疊嶂,雲霧漫天。

呂洞玄等人走完山路,到達臨近山頂的空地廣場,不禁向周圍的宮殿房屋望去。

兩側樓宇穿插橫空,凋甍繡檻,巧用地形之妙,樓盡處隱於山巒之中。

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紫霄大殿。

樓閣巍峨,層樓迭起,周圍次宮合抱,主次分明。

至於途中有沒有見到“解劍池”什麼的?

那肯定是沒有的。

道家講究清靜無為,自然不會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別人!

不多久,再回首看向廣場空地,各方勢力已然齊聚:

站於廣場前方正中的,自然是華胥皇室。

伏皇日理萬機,抽不出空閒前來拜賀。

不過,他卻派來了幾位皇子公主,以太子伏諦摩為首,前來觀摩武當山開山收徒大典。

皇子公主們本是乘著龍攆而來,但出於對張真人的敬意,便早早地將座駕收回儲物空間。

為人處世就是如此這般,你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同樣尊重你!

太子伏諦摩,雖說長相周正,但容貌比之其他幾位皇子卻要差上些許。

只是,他深邃的目光中,不經意間精芒內斂,估計也是個城府極深之人。

伏諦摩身旁站著一男一女,皆是華服衣冠,盛裝打扮。

男的是呂洞玄等人的相識,帝都武院的伏天。

同時,他也是伏皇第九子。

伏天今日的儀表,明黃色的蟒袍加身,威儀盡顯,氣勢上鋒芒畢露,隱隱有種壓過伏諦摩的趨勢。

女子眉如翠羽、眸若星辰、齒如含貝、氣若幽蘭、膚如白雪、顏若舜華、腰如束素、手如柔夷、肌若凝脂。

而她正是伏皇么女——伏洛神。

人們常有疑問,為什麼皇室公主都是傾國傾城,再不濟也是風姿綽約、面容姣好?

這不是廢話嗎?

前幾代皇子若是容貌一般,也就罷了,可後面卻更加完美起來。

這就跟財閥遊戲風塵時,會找年輕貌美者。

成家立業時,卻找那些才貌雙全者一樣。

畢竟,能夠與之相伴一生的,只會是賢內助,而不是那金絲雀!

如此一來,哪怕一方容貌不行,可還有另外一方中和呢!

那他們的後代的樣貌,又會差到哪裡去?

對於皇室,皇帝會缺這種配偶嗎?

顯然不缺。

經過一代又一代的血脈延續,即使開國之主容貌一般,可傳承多少代之後呢?

他們的後代,通常只會更加優秀。

當然,也有特例,比如,前朝岐黃一族,以及西方的凱麥特法老一脈……

另外幾個皇子皇女,則是伏玄、伏仁、伏德、伏秋水幾人。

而皇子公主旁邊,站著的自然是華胥一字親王,再外緣則是華胥諸多郡王。

華胥一字親王與伏皇是親兄弟。

不過,他們並非全是一母同胞。

其中晉王伏屠、秦王伏生、齊王伏田,都是同伏皇伏念一樣,為華胥先皇與皇后所生。

像楚王、宋王等親王,卻是先皇其他妃嬪所生。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及華胥國的婚姻制度:

華胥講究一夫一妻制。

可既然都說是皇族了,他們自然會擁有一些特權!

成文規定:

伏皇可娶加皇后在內的九位妃嬪,太子可娶八位夫人,皇子、親王可娶六位,郡王可娶三位。

這些特權,是其他人所不具有的。

你問公主?

自然是一夫一妻制嘍!

不過,這也斷絕了駙馬晉升郡王之路。

當然,事無絕對。

華胥開國之初,還是有那麼一兩位駙馬得封異性郡王的。

要知道,華胥郡王,並非只能封賞給同姓皇族子弟,還可以封賞給其他異姓有功之臣。

目前還在世的異姓郡王中,最出名的便是靠山王——項崑崙,與鎮海王——李無神了。

一山一海,相互制衡,這也是伏皇的帝王權術。

皇族兩旁則是站著張家與孔家。

如今二張返祖,三孔歸一,與伏家並稱“華胥三大世家”,可謂名副其實!

龍虎山張天師需要鎮守道教祖庭,無法動身前來,便派遣其關門弟子“小天師”張北玄前來拜賀。

這人一襲道袍加身,一副溫潤如玉、謙謙君子的模樣,光儀態方面,就彰顯著一股少年宗師的氣概!

有人也許會問,為什麼全是美人?

(古代美人指男女容貌出眾者)

修行可使人脫胎換骨,洗筋伐髓。

並且,隨著修為精進,修行者的容貌則會越發完美。

只是,修仙者的容貌變化更大罷了。

當然,容貌好易,實在不行,對臉卡卡兩刀,即可容貌大變。

畢竟,東方四大邪術可不是說著玩的!

但容貌亦變,氣質難得,修行給人帶來的氣質變化可是翻天覆地的:

修仙者的超凡脫俗,天資自然;佛修的慈眉善目,悲天憫人;武者的如松、如刃、如柱、如山!

……

張北玄可不是一個人來的,同往的還有龍虎山其他弟子。

孔家為首的則是現任家主孔聖陶,一副普普通通的文雅書生打扮。

也許是與時俱進吧,現在的孔家無分旁系、嫡系。

這也使得德才兼備者,有了出頭之日。

這裡的“德”自然是儒家信守的仁義禮智信,且德在才之前。

畢竟,現在有才之人不知凡幾,而有德之人愈發少矣!

古籍有云:

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有時候,有才無德者對社會的危害性,比無才無德之人更大。

因為,道德和法律,只是他們膽敢逾越的底線。

而學識與利益,將擴大他們對社會的危害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