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去了。”
“快去吧,這裡不用你忙。”
周小玉打趣道:“有了媳婦,不趕緊顧著媳婦,還在這裡留下來幫忙。”
走出院子不遠的沈文山,聽到她的話,紅了臉頰,小跑著往前面去。
“周嬸,您就別逗他了,文山臉皮薄,你又不是不知道。”
“就這樣才有意思呢。”
哪像沈元山,他臉皮厚。
桌上的碗收拾放進筐裡,沈榕山搬著去小河邊清洗,洗好再給各家送回去。
桌子擦乾淨,周小玉對沈元山說:“來,我幫你抬回去,哪個是你家的。”
“都一樣,隨便哪個都成。”
三家大桌子一模一樣,沒有做記號。
季溫禾進屋開啟裡面的鍋蓋,鍋裡還有小半鍋骨頭湯,盛了幾碗出來。
趙三孃家送去一碗,見李春紅進來。
“李嬸,骨頭湯還剩下很多了,您端兩碗回去。”
“不了,我不要,你家裡留著喝,廚房我都收拾好了,我回去了啊。”
“李嬸,您端兩碗回去吧。”
“我不要,你自家留著,走了。”
說完小跑著出了門,她要回家幫著把剩下的布偶都做好。
季溫禾送了一碗給趙三孃家,又送了一碗給蘭秋華和苗招弟家,剩下的留在鍋裡,明天早上倒點水熱熱。
拎著一桶水進屋,倒進鍋裡燒熱水洗個澡,滿身的油煙味,頭髮上都是味道,聞著難受。
去柴房抱了幾根木柴進來,放在灶口前,托腮望著灶裡的火光。
沈榕山洗好碗,給各家送去回來,見她不在屋內,喊了一聲:“溫禾。”
“哎,我在這裡呢。”
沈榕山走過去:“你出來,我來燒,今天中午怎麼不吃飯。”
“早上吃的有點多,等洗完澡再吃點,外面都忙好了。”
“忙好了,桌子抬進屋了,元山也回去了,累不累。”
拉著她坐在腿上。
她搖了搖頭:“累倒是不累,反而有些輕鬆,元山這邊要是商量好日子,下個月不出意外,就辦喜事了,想想真快呀,一眨眼的事。”
“是啊,真的很快。”沈榕山攬著她靠近懷中,“快了,要不了多久,等元山成了親,我們就徹底輕鬆了。”
季溫禾望著他的側臉:“沈大哥,那熊瞎子剩下三十多兩,我想他們兩家各分十兩,你看怎麼樣。”
“賣布偶的錢我自已存在一邊了,那個錢不分,賣熊瞎子的錢分了,以後咱們可就真的沒什麼錢,或者東西分給他們了,過好過壞,都是他們自已的。”
“等紅葉三天回門,回來咱們和文山他們分開吃,他們自已在家裡做吃,元山成親了也一樣,以後他們不用過來這邊吃飯,我就能想睡到什麼時候,就睡到什麼時候了。”
沈榕山親了親她的額頭,寵溺著語氣說道:“好,我都聽你的,咱們手裡錢多不多,夠不夠用,要是不夠用的話,就不分了。”
“我已經給他們做了那麼多,夠了,賺錢的事就讓他們自已想辦法吧。”想了想又說道,“溫禾,錢不拿出來分了,讓他們自已慢慢賺。”
“我怕他們手裡有了錢,就不想著好好賺錢了,以後他們家裡要是有什麼事,就把這錢拿出來幫襯著他們,你看怎麼樣。”
“也行,那就按你說得辦,二十兩就當是幫他們存著了。”
摟著他的脖頸,撒嬌道:“一會洗完澡,你給我捏捏背,捏捏腿。”
“好,等我洗完澡,一會你洗完先吃飯,吃完飯我給你按摩。”
她抬起頭,笑著吻上他的唇。
翌日一早。
季溫禾剛把水添到鍋裡,丁紅葉進來了:“大嫂,我來幫你做飯。”
“不用你。”連忙把她從灶臺後面推開,“新婦進門三天不用幹活,你呀,只有這三天可以舒服,等過了三天後,你不來幫忙我都要叫你了。”她打趣道。
“我閒著也沒事幹,不如幫著做點活,大哥呢。”
“他去豬圈那邊了,一大早起來要去煮豬食。”
“我看有十頭豬長得很大了,那等到什麼時候拉去鎮上賣?”
“六七月份吧,要是體重太輕的話,我想到時候再多喂兩個月,也不一定。”
見她一直站著:“紅葉,有板凳,坐下,別站著,以後都是一家人,不用太拘謹客氣。”
“哎。”丁紅葉抽出桌子底下的板凳坐下,“我看家裡的豬能喂到一百多斤,小時候我們村裡人有人家養過豬,家裡只餵豬草,喂的勤,養了一年有八十多斤。”
“我娘說,八十多斤的豬算是不錯的了,有的人家養了一年,六七十斤多的是。”
季溫禾引燃火,往灶裡添木柴:“主要是豬吃不飽,豬吃得飽,長得就快,家裡豬都喂冬瓜南瓜那些,要是隻餵豬草,也長不了那麼大,對了,文山呢。”
“他去河邊洗衣服了,本來說我去的,他不讓我去,讓我過來這邊。”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他要是願意洗,你就讓他洗,別什麼都搶著幹,再說這個家是你們兩個人的家,不一定非說,這活是女的乾的,就必須你,那個活是男的乾的,就必須男的幹,兩人互相攜手,好好把日子過好。”
“哎,我記住了嫂子。”
這時,沈元山過來了,看到她坐在門邊:“二嫂。”
“哎,元山來了。”
他點了點頭,看著桌上切好的南瓜,問道:“嫂子,燒冬瓜湯喝嗎。”
“對,昨天烙了很多餅沒吃完,鍋裡還有骨頭湯,我給忘了,你趕緊把冬瓜倒進鍋裡。”
剛才想著把水添進鍋裡,再把冬瓜倒進去的。
結果丁紅葉一來,和她說話給忘了。
沈元山把冬瓜倒進鍋裡,蓋上鍋蓋,出門去往豬圈那邊,留下他們兩人在屋內說話。
丁紅葉問:“嫂子,月底你去鎮上嗎。”
“去啊,我把貨送過去。”
“那我跟你一道去,去錦繡坊拿點荷包回來繡。”
“行啊,咱們一塊去,好像大多數人都是在錦繡坊拿活回來做,沈家村的人全都是在錦繡坊拿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