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買的黑麵,是用不好的豆子和玉米,還摻雜了其它面混合而成的,好的豆子和玉米咱們賣出去能賺不少錢。”
“要是你想磨成面賣,三文錢一斤,其實是不划算的,鎮上玉米麵賣八文一斤,和粗麵是一個價錢。”
季溫禾瞭然道:“那看來咱們還是得去鎮上進貨。”
玉米和豆子能賣高價的話,她肯定是願意到鎮上賣得。
“沈大哥,你幫我留意著兔子,你跟大年叔說說呢,能不能讓他也幫我們留意一下。”
“你放心,我和師父說過了。”
那天她想說養兔子,沈榕山就已經和他師父提過。
兩條大黑狗抓獵物是一把好手,要想抓到活兔子,還得靠它們才行。
吃完飯,沈榕山去山上砍樹枝,兩雙胞胎,一個去村外賣黑麵,一個留在家裡和她一起打絡子。
“嫂子,元山哥。”
兩人抬頭望去,是沈素雅,一蹦一跳地跑過來,小姑娘開心的很。
“小雅,什麼事那麼開心啊。”
她走進廚房,自已搬了個小板凳,嬉笑著坐在她身邊:“咱們要去吃席了。”
“吃席?”沈元山納悶,“咱們村裡誰家親事看成了?”
“還能有誰,當然是里正家呀。”
“里正家?”季溫禾想了想,“大兒媳婦家的女兒,沈流雲?”
沈流雲今年好像十五歲了,在這裡,確實到了相看親事的年紀。
沈素雅點頭:“嗯,聽說是鎮上人家,家裡可有錢了。”
沈元山好奇地問:“你聽誰說得?”
“牛嬸,她方才來我家,和我娘說得,她看到媒婆帶著禮上門。”
季溫禾詫異:“前兩天還沒聽說她相看親事呢,這麼快就定成了,該不會再過幾天就要成親了吧?”
速度是不是太快了,兩人一點了解的過程都沒有。
沈素雅託著腮:“快嗎?大家不都是這樣,看中了就定親事。”
其實她不太想那麼早成親,她總覺得成了親之後,就不能像現在這般。
“快,我覺得太快了,起碼讓兩個人相處一下。”
偏頭看向沈元山。
“里正孫女成親,咱們家要出多少禮錢,要不要給她送什麼禮品?”
“有錢就給錢,沒錢家裡有什麼送什麼,禮品不用送。”
季溫禾不瞭解這裡:“送錢要送多少錢?”
“嫂子,我也不是太清楚,要不你等大哥回來問大哥。”
行吧。
沈素雅在旁邊接過話:“六文,八文,十六文,十八文,都是吉利數,關係好,家裡有錢就多給。”
“我娘說,我們家就給八文錢,因為我娘成親時,里正家是給了八文。”
怎麼來怎麼往。
“里正家辦親事,怎麼著也要給六文,不能空手去。”
帶東西太寒磣,人家家裡又不缺米麵,最主要的是怕里正心裡不舒服,暗戳戳使絆子。
季溫禾問道:“日子定了哪天,你知道嗎?”
她搖頭:“不曉得,日子定了,里正一定會一家家告知的。”
親事說看成就看成,說定下就定下。
這日,里正笑呵呵地上門,剛走上臺階,就對著院子裡面幾人笑。
“榕山一家都在呢,叔今日來是請你們喝喜酒,四月十六,初八那天,一家都要去啊。”
沈榕山拿出板凳,放在陰涼處,淺笑道:“還沒恭喜叔呢。”
季溫禾進屋倒了一碗溫水:“里正,聽說流雲丈夫是鎮上的,相貌不錯,還有一份好差事。”
沈忠眉眼都笑彎了:“確實不錯,他是官府衙差的兒子,比流雲大一歲,如今也在官府當差。”
他們家本就和官府搞好了關係,如今有個當衙差的女婿,以後有什麼事求辦,更好解決。
這門親事他很滿意,兩個孩子又互相看好,簡直是天作之合。
“初八那天,還有七天,里正,日子是不是有點緊,家裡東西都置辦好了。”
從看親到成親,半個月都沒有。
季溫禾不敢想象,若是落在她身上,只怕她會逃婚。
沈忠將手中的碗遞給沈榕山:“置辦東西快,兩天就能辦好,親事看成,那還不快趕緊嫁出去。”
等大孫女嫁出去,後面該二孫女相看了。
他目光落在沈元山編得紅色手繩上:“我聽聞榕山媳婦在編手繩賣,就是元山手裡的這個嗎?”
“對,沒賣出幾個錢,瞎搗鼓。”
“能賺一文錢也行,瞧著怪好看的。”沈忠站起身,“行了,我回去了,到時你們一家可都要來。”
“一定去。”沈榕山送他。
等兩人走遠後,季溫禾摸著下巴:“里正剛才說挺好看的,你們說是不是有別的意思,還是單純的誇讚。”
她想過了,編一個紅色手繩,當是賀禮送給沈流雲。
“嫂子,你要不送一根。”沈文山拿起一根紅色的手繩,樣式比較簡單,“這個呢。”
“太簡單了,我一會兒琢磨編一個好看的,給她們家女子都送一個。”
季溫禾蹲下身。
“文山,你算算看咱們村裡有幾個小姑娘,有幾個,小雛菊手繩就編幾個,顏色不同,隨你搭配。”
嬸子們就送最簡單的樣式。
“好。”沈文山回道。
沈榕山送完人回來:“溫禾,你給沈流雲送一根手繩去,送咱們賣得貴的。”
“我正想著說一人送一根呢,送給沈流雲的是明天送去,還是等她成親那天再去送給她?”
“成親時再送。”他看向沈元山和沈文山,“那天你們留在家裡,我和你們大嫂去。”
兩兄弟點頭。
季溫禾納悶:“怎麼不讓他倆一起去呢?”
沈榕山解釋:“村長讓我們一家都去,那是客氣,咱們和村長家沒有親戚關係,只是同一個村,同姓。”
“不能一家都去,去兩個人或者一個人,村裡其他人家也都是,不會一家全去的。”
“這樣啊,那我聽你的。”
前世除了直系親戚家有事,她會請假回去,旁系親戚或者村裡的事,從不回去,對這些也不太瞭解。
“對了,我們要出多少禮錢,小雅說她們家出八文,蘭嬸成親時,里正家給了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