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潼關失陷
再造盛唐從掃平安史之亂開始無防盜 公孫無咎 加書籤 章節報錯
范陽城中,李惲看著手中的情報,只感覺到心灰意冷。
他原本以為有了自己就可以在短時間內平定叛亂,改變歷史,讓這場叛亂對大唐的影響降到最小。
原本一切都很順利的,如今自己已經奪取了大同、范陽,趙廣漢、李思兩人也已經歸復了平盧、安東。
奚人被打殘,被迫西遷,契丹人也再次臣服,原本大唐最大的外部威脅吐蕃也早早臣服分裂。
只待自己與李光弼的大軍抵達,安祿山叛軍必敗無疑。
可就在這個時候,李隆基竟然糊塗的自毀長城,竟然如同原歷史一樣殺了封常清與高仙芝。
李惲再次嘆息一聲,走到視窗,看著遠處。
良久他才轉過身,向李樣問道:“具體情況親事司探查出來了嗎?”
李樣躬身道:“都已經查清楚了……皇帝殺高、封二人皆與太子與李泌有關,邊令誠也早就已經投靠了太子……另外陳玄禮、杜漸鴻等人也投靠了太子……李泌還從吐蕃、回紇、突騎施招募了一支胡騎……”
李樣當即把親事司調查出的情況細細道了出來。
“呵呵,李亨!李泌!真是小看了你們啊!”
“那把椅子就那麼迷人嗎!”
“可還探查出了其他事情?”
李樣道:“三個月前井陘之敗,也與太子和李泌有關!”
李惲點了點頭,揮了揮手,“汝先下去吧!”
“諾!”
大約一刻鐘之後,李惲命人把李瑄、馬漢、李達、張雲等人請了過來。
“節帥,可是出了變故!”
馬漢剛一到就問了出來。
“你們也看看吧!”
馬漢與李瑄兩人接過李惲遞來的檔案看了起來。
“聖人糊塗啊!”
馬漢痛心疾首的大呼道。
李瑄則是面色凝重,“節帥,若是如此下去,長安怕是有危險了!”
“咱們是不是派人回長安,把府中之人接到朔方!”
馬漢這時道:“若是如此,怕是會引來朝廷猜忌啊!”
李瑄冷哼一聲,“太宗皇帝曾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馬漢聞言一驚,“慎言!”
李瑄道:“怕什麼,有這樣的皇帝,咱們……咱們……”
“唉!”李瑄用力的砸了一下面前的幾岸。
馬漢面色複雜的看向李瑄,良久方才對李惲道:“節帥若是潼關有失……節帥還要早做準備啊!”
李惲環顧眾人道:“今日請諸君過來就是為了此事!”
“為了以防萬一,我意調趙廣漢所部回靈武,諸君以為如何!”
“節帥,單單隻靠趙廣漢一部恐怕不足以應對危機啊,以我之見,至少還需要再調一軍為好!”
李惲思忖片刻道:“汝以為再調那一軍為好?”
李瑄道:“劉策所部擅長防禦,可調回靈武以備不測。”
“善!”
商量以畢,李惲當即下達了命令。
此時趙廣漢與李思兩人已經奪取了平盧之地,正準備繼續往安東進兵。
接到命令後,趙廣漢立即與李思商議,最後兩人決定,李思繼續領突厥騎兵八千,車兵兩千,步兵五千,前往安東都護府。
趙廣漢則帶領所部一萬騎兵和諸部騎兵七千人回返靈州。
劉策也領所部八千府兵,回返朔方。
李惲這邊也同樣對原本的計劃進行了調整。
李惲一開始是打算六月再南下奪取井陘。
不過如今他不得不提前南下。
天寶十五載四月,李惲親領十萬大軍南下。
……
史思明在桑乾河大敗之後,就帶著殘兵敗將一路退到了河間郡。
此時河間郡太守也響應顏真卿的號召起兵反對安祿山。
不過統領當地團練兵的張獻誠卻是安祿山的死忠。
史思明與張獻誠合兵之後,很快就殺了河間太守,盡收其兵。
隨後又以范陽留守的名義召上谷、博陵、常山、趙郡、文安五郡團練兵至河間。
五郡除了常山郡之外,其它四郡團練兵皆至。
很快史思明手中又有了一支兩萬餘人的軍隊。
在李惲於范陽誓師南下之時,史思明也發動了對常山郡的進攻,並派人聯絡了高巖秀等人。
高巖秀在大同陷落之後,就到了井陘。
顏杲卿起兵之後,他也在第一時間勸說李欽出兵進攻常山。
不過李欽卻擔心河東唐軍回趁機進攻是以並沒有答應。
這一次史思明派人來聯絡,高巖秀再次勸說李欽出兵。
李欽在經過一番思量後,分給了高巖秀三千兵馬。
第二日高巖秀出兵助史思明進攻常山。
顏杲卿此時手中兵馬並不多,不過數千人而已。
面對史、高兩人的大軍,他自知不敵,當即派人向顏真卿和王承業求救。
這時顏真卿的平原郡也正受到叛軍軍田承嗣所部的進攻,無力救援。
顏杲卿真正能夠指望的就是王承業。
但王承業此時正巴不得顏杲卿去死,又如何會出兵救援。
王承業為何想要至顏杲卿於死地呢,其實是因為擔心自己冒功之事被顏杲卿所揭穿。
原來當河北諸郡反水之時,安祿山為了穩定後方,命其任命金吾將軍高邈回軍鎮壓。
顏杲卿命其部將馮虔在其必經之路上設下埋伏。
高邈大意之下被打了個措手不及,自己也被拿住。
後來顏杲卿又派崔安石、翟萬德兩人領兵突襲醴泉驛,活捉何千年。
顏杲卿派自己兒子顏泉明押送高邈、何千年等叛將赴長安。
行至太原,太原尹王承業把顏泉明等人留在太原,又把顏杲卿的奏表換掉,他重新寫了一道表,把擊敗亂軍的功勞大多攬在自己身上,誹謗和詆譭顏杲卿,另外派人送到朝廷。
史思明、高巖秀率兵進至常山城下。顏杲卿再次向王承業告急。
王承業竊取了顏杲卿的戰功,希望顏杲卿兵敗城陷,於是擁兵不救。
顏杲卿日夜苦戰,糧盡矢絕,城破被俘。
另一邊王承業卻是派的人到長安,遞上請功的奏表,李隆基非常高興,封王承業為羽林大將軍,其手下封官拜爵者上百人。
常山郡被攻破後,河北叛軍再次重整旗鼓。
得知史思明攻破常山郡之後,安祿山大喜,當即命史思明把顏杲卿押送至洛陽。
顏杲卿被押至洛陽後,面對安祿山的威逼利誘,他不為所動,還把安祿山一頓臭罵。
安祿山大怒,下令把顏杲卿和袁履謙等人捆在中橋的柱子上,一刀一刀地給剮了,其景象慘不忍睹。
顏杲卿一門三十多人被安祿山殘忍殺害。
他的兒子顏春明也在這場災禍中慘死,後來顏真卿還為顏春明寫了一篇題為《祭侄文稿》的祭文。
安祿山焦慮之下命安慶緒舉兵再次進攻潼關,結果再次被唐軍擊退。
接著安祿山又派兵向東南地區進攻,結果這一路的唐軍皆是堅守城池,打到雍丘就再也無法寸進。
此時叛軍四面受阻,安祿山也產生了畏懼之心。
他把高尚、嚴莊喊來,罵道:
“多年來,你們一直教我反叛,說是萬無一失。現在大軍進逼潼關,不能前進一步。”
“如今北歸的路已經斷絕,唐軍四面包圍,我所有的只是汴州、鄭州等地而已,萬全何在?從現在起,你們不要再來見我了!”
高尚、嚴莊害怕,好幾天不敢露面。
眼看四面進展都不順利,安祿山與諸將考慮放棄洛陽而回軍河北。
就在這個時候,李隆基得到一個情報,叛將崔乾祐在陝郡,只有不到四千兵馬,且羸弱不堪。
李亨這時又指使人上書李隆基,命哥舒翰出戰收復陝郡和洛陽。
哥舒翰得知訊息後上書李隆基道:“安祿山久習用兵,現在剛發動叛逆,豈能無備!這一定是用羸師做釣餌,引誘我出關,如果出兵,正掉進他的圈套。
而且賊兵遠來,利在速戰。唐軍據險以扼其進路,利在堅守。何況賊兵殘虐百姓,失去人心,兵勢日蹙,將發生內變,乘其內變,可不戰而擒。
我們的目的是成功,不在乎時日的長短!現在各道徵兵還大多沒有會集,請暫等一時。”
哥舒翰是見慣風浪的老鯨,眼前晃動的誘餌豈能迷惑住他?
哥舒翰的分析是對的,天下有識之士也大多看到了這一局面。
郭子儀和李光弼也向朝廷上言:“潼關大軍應該固守以逸待勞,拖住敵人,把他們拖得疲憊不堪,但不可輕易出關交戰。”
但李泌這時告訴李隆基,敵人沒有防備,哥舒翰逗留不進,將會失去戰機。
李隆基雖然曾是一位英明果敢的人,但他過去經歷的戰鬥不過是宮廷政變,實際上他做了幾十年太平天子,對眼前這樣大規模的戰爭,缺乏應對的經驗。
特別是東都失陷,令他有點兒驚惶失措。他迫切地想奪回洛陽,迫切想與敵人在洛陽決戰,所以也不主張哥舒翰逗留潼關。
他認為李泌說得對,於是一次又一次地派中使督促哥舒翰出戰。
哥舒翰無奈,撫胸慟哭,引兵出關,有率羊群闖狼窩的感覺。
天寶十五載,六月七日,唐軍東出潼關百餘里,與崔乾祐軍相遇於靈寶縣西原,此地北為黃河,南為高山,崔乾祐據險而待。
第二天唐軍與崔乾祐軍展開決戰。崔乾祐把精兵理伏在險要處,哥舒翰與田良丘浮舟中流觀察軍事形勢,他們看到崔乾祐兵少,便催諸軍前進。
這時哥舒翰甚至懷疑起自己原來的判斷,對叛軍的力量和聲勢可能估計過高了,也許朝廷的情報更準確。
想到此他甚至對戰事產生了一絲樂觀情緒和某種勝利的幻想。
王思禮等率精兵五萬居前,龐忠等率十萬人繼後,哥舒翰又用三萬人登黃河北岸的高地觀望,鳴鼓以助軍威。
崔乾祐派出計程車兵不到一萬人,而且三三兩兩,散如列星,或疏或密,不成陣勢,有的前進,有的後退,唐軍遠望著叛軍的陣容,都感到好笑。
崔乾祐整飭精兵,在那些散兵遊勇般計程車兵之後佈陣。
雙方剛交手,前方的賊兵便倒旗做出要逃跑的樣子,唐軍放鬆了警惕,不加防備。
及至散兵退盡,片刻間埋伏的精兵突然出現,他們登到高處,向下滾落木頭、石塊,砸死唐軍無數。
道中狹窄,唐軍士兵密集,槍槊都揮舞不開,哥舒翰以馬駕氈車為前驅,想以戰車衝擊敵陣。
此時已過中午,東風迅急猛烈,崔乾祐把幾十輛草車堵塞在唐軍氈車之前,縱火焚燒,火焰和煙氣燻得唐軍士兵都睜不開眼睛,以致自相殺戮。
看到前面濃煙翻滾,兵士們以為賊兵在煙中,聚弓弩而射,直到日暮,箭射光了,才知道並無賊兵。
崔乾祐命同羅精騎繞過南山,從唐軍後尾發起進攻,唐軍首尾駭亂,不知所措,於是大敗。
官兵們有的扔掉盔甲,逃竄藏匿到山谷間,有的互相擁擠掉進黃河淹死,叫喊聲震天動地。
這時,敵人的騎兵出現了。敵人以騎兵踐踏唐軍--叛軍的精騎又展示了雄威,唐軍不少士兵死於馬蹄之下。
騎兵又一次在戰場上橫衝直撞。唐軍後軍見前軍敗退,都不戰自潰,黃河北岸高地上的兵士,看到前沿陣地上戰敗的場面,也紛紛逃散。
哥舒翰也只好尋找求生之路,麾下數百騎兵跟著他奔逃,他們在首陽山西邊渡過黃河入關。
這時敗兵如潮,潼關外有三條壕溝,都有兩寸寬人衛隊落其中會兒就把壕溝填滿了,後來的人就踩著這些人過了壕溝。
最終進入潼關的官軍士兵僅八千餘人。
六月九日,崔乾祐進攻潼關,城中守兵無多,叛軍順利入城。
哥舒翰守不住潼關,來到關西驛,貼出告示,召集逃散計程車兵,想重新奪回潼關。
他手下的番將火拔歸仁等人來了,他們率一百多名騎兵抵達了驛站。
火拔歸仁進屋,告訴哥舒翰:“敵人馬上要追來了,請您趕快上馬。”
哥舒翰上馬出驛,火拔歸仁率眾將叩首於馬前,勸哥舒翰說:“將軍率二十萬大軍,一戰便全軍覆沒,有什麼臉面再見皇上啊!而且軍敗必誅啊!您沒有看到高仙芝、封常清的下場嗎?請您帶著我們東行,投降安祿山吧。”
哥舒翰與安祿山是老對頭,當然不同意,想下馬。火拔歸仁等人把哥舒翰的腳系在馬肚子上,連那些不願投降的將軍們,都被捆起來挾持東行。
這時迎面來了一支兵馬,是賊將田乾真率軍追上來,眾人就跪地投降。
他們都被送到洛陽。安祿山打破潼關,解除了眼前的困境,現在又看到老仇人成為自己的俘虜,洋洋得意。
他問哥舒翰:“你過去常常看不起我,現在服了吧?”
哥舒翰拜伏在地,回答說:“臣肉眼不識聖人,現在天下未平,李光弼軍在河東,李惲在河北,郭子儀在河南……”
“陛下如果不殺我,讓我給每人發一封信招降他們,沒幾天各地就會平定。”
安祿山大喜,封哥舒翰為司空、同平章事。而對火拔歸仁說:“你這人背叛主人,不忠不義,該殺!”
命令手下人把火拔歸仁斬首示眾。哥舒翰發信召降諸將,將軍們不買賬,都回信罵他,斥責他。安祿山知道他沒用了,就把他囚禁在苑中。
潼關失陷後,河東、華陰、馮翊、上洛各郡防禦使都棄城而走,各地守軍皆逃散。
潼關失守,戰局立刻改觀。安祿山絕處逢生,長安危在旦夕。固若金湯的潼關成了叛軍長驅直入的通途。
……
李隆基雖然受李亨、李泌的蠱惑,強令哥舒翰出戰。
但當哥舒翰真的出戰之後,他又有些患得患失起來。
自哥舒翰大軍出潼關之後,李隆基就密切關注著潼關方面的形勢,他知道一旦潼關失守,長安便向叛軍敞開了大門。
不過他雖然有些後悔,但也知道這個時候說什麼都完了。
心中焦慮之下,他把陳玄禮召來進行商議。
這陳玄禮初為果毅都尉,景龍四年(710年),隨李隆基起兵誅殺韋后及安樂公主。
李隆基登基後任禁軍左龍武大將軍,以淳樸自檢,為李隆基的親信。
陳玄禮到了之後,李隆基立即向他詢問看法。
陳玄禮自然也不看好哥舒翰這一次的出戰。
實際上他在心中早就判斷出哥舒翰出戰必敗,但他卻並沒有上書勸說李隆基。
李隆基不知道的是,實際上早在四年前陳玄禮就已經被李泌說服,倒向了李亨。
雖然如此他心中其實仍然是忠於李隆基的。
面對李隆基的詢問,他最終還是給出了建議。
“陛下,如今隴右還有兩萬精銳、朔方也還有數萬可用之兵,陛下何不調隴右、朔方之兵入京宿衛!”
李隆基沉思片刻後,又向侍立一旁的高力士詢問意見。
“力士,你說說,如何?”
高力士道:“如此軍國大事,老奴哪懂啊!”
李隆基笑罵道:“你這老奴,讓你說你就說!”
高力士先是意味深長的看了陳玄禮一眼,然後方笑道:“聖人,古人云,有備無患嘛!”
李隆基點了點頭,隨後下詔命靈武、隴西、臨兆三郡之軍入衛長安。
……